Menu
Your Cart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民主藝匠: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如何結盟,攜手改變社會?
General
Publisher 心靈工坊
ISBN 9789863570998
Author 約納.羅生福, 唐弟予
Book Conditions Condition B
Pages 520
Publisher Date 2017/09/15
  • In Stock: 1
0 views
RM42.50
RM88.00
Ex Tax: RM42.50
內容簡介
  公眾、赤貧家庭與社會體制彼此結盟,共同對抗社會排斥
  在原本沒有連結的地方創造連結,打造一個真正立基於全民公義的民主社會

  我們所在的民主社會,應該是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土地,在這裡,每一位國民的發言都會得到同等善待。然而,我們的社會並未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甚至排除了部分的成員——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者。我們對這些人沒有期待,沒有夢想;或者我們積極投身對抗貧窮,卻像是一直想要擺脫這些棘手的問題,看在這些底層同胞眼裡,我們其實是想盡辦法要擺脫他們……

  為了不再感到困窘不安,我們否認窮人的存在,但如果把他們看成與自身命運息息相關的人,我們就不得不以全然不同的方式來思考。赤貧者的處境其實是對人類理性的挑戰。當我們從內在辨識出他們所承受的痛苦,才能勇於面對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意識到即使在極端的困窮之中,人還是人,尊嚴不減。

  民主需要許多藝匠來雕塑、刻畫、翻土、耕耘,才能真正讓每個人重拾平等的尊嚴與基本權利,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民主的藝匠。本書訴說了十二個故事,說書人來自三大洲的六個不同國度,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他們踏上了一條人跡罕至的旅程,卯足全力,扭轉局勢,試圖超越社會對窮人的排斥。在看似無路可走的僵局中,闖出一條希望之路;在原本沒有連結的地方,創造連結。

  這些發生在學校、報社、工會、小型企業、電力公司、鄉村教堂、大學學府、歐盟、人權法院、聯合國等場景的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和赤貧同胞結盟,影響社會體制,不管在任何領域,不論是地方、國家或國際的層次,我們都有機會與赤貧同胞攜手改變各種不公義的事情,創造更友愛的社會。而當社會體制願意為了赤貧公民作出改變,變得更平易近人、更公平正義,體制本身也會經歷深刻的轉化,它會重新發現自己存在的緣由與初衷。

本書特色

  •對抗貧窮、尋求社會正義的第一線行動者,最實際而深刻的反思。

  •本書指出在繁榮、進步的國家,對於極端貧窮的存在若不是有爭議,就是一概否認,而否認極端貧窮正是對民主的反諷;這對於已進入先進國家、號稱民主,並積極提倡轉型正義的台灣,是一個很重要的參照與反省。

  •有別於許多以社會面議題為考量的運動,本書有極強烈的人道關懷,是真正以人為關懷的核心,關注人(包括赤貧者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存處境與尊嚴。

  •本書中強調唯有公眾、弱勢和體制共同對話、合作,才有可能改變現實。民主是需要聯合所有人一起創造的藝術品,這本書中分享的經驗與反思,正是現時台灣社會所需要的。

作者簡介

約納.羅生福(Jona M. Rosenfeld)

  以色列社會工作的先驅。1922 年出生於德國,1933 年舉家移民到巴勒斯坦,於倫敦經濟學院和芝加哥大學社會服務管理學院求學。在以色列建國初期,社會工作尚處起步階段,羅生福很快就在這個領域脫穎而出,他是以色列全國社會工作學院理事會、社會工作協會與以色列國家兒童委員會的創始人,也是以色列布魯克達兒童與青年研究中心(JDC-Brookdale Institute)首席科學顧問,他在該中心創立了「從成功學習與永續學習」服務學程。

  羅生福教授在職業生涯一開始就是先驅者,是以色列軍隊第一位精神衛生官員。他在耶路撒冷精神健康和兒童輔導中心開始了他的社工實踐,還與阿里亞兒少輔導診所合作,主要工作是協助大屠殺的倖存者。

  1998 年,以色列建國五十年之際,羅生福成為首位以色列社會工作獎的獲獎者;2011 年,美國芝加哥大學頒給他艾伯特社會工作獎(Edith Abbott Award)的殊榮,羅生福的研究與教育工作為以色列與國際社會做出了無數貢獻。

  羅生福著作等身,在一百多份刊物發表過文章與研究成果。他的許多研究與行動直接影響到國際思潮,特別是關於社會與各體制如何促成赤貧公民的參與,不僅視窮人為平等的合作夥伴,更意識到他們是不可或缺的貢獻者。六○年代,羅生福進行了以色列復國後首次貧窮研究,並得到美國國際事務辦公室、美國衛生教育福利部的贊助,1970 年他在聯合國於歐洲舉辦的一場國際研討會發表了這份研究,在那裡遇到了國際第四世界運動創立人若瑟神父,從此開啟了他和這個國際組織長期合作的因緣。

  他和第四世界運動合作編寫了三本書:1989 年出版的《出離赤貧》(Emergence From Extreme Poverty)、1998 年的《民主藝匠》、2016 年的自傳《從排斥到互惠:從成功經驗學習》(From Exclusion to Reciprocity: "Learning from Success"),藉此他澄清了社會工作的任務:為飽受排斥的同胞服務。

唐弟予(Bruno Tardieu)

  三個孩子的父親,巴黎高等工程師大學(Par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擁有應用數學博士學位。1981 年加入第四世界持久志願者團體,擔任過第四世界盟友國際網絡召集人,和羅生福教授合作寫就了本書。1990 年春曾來台介紹第四世界運動。

  擔任第四世界兒童運動紐約負責人期間,他在該市貧困區開展了「電腦上街」的行動,不久更成為美國第四世界運動的祕書長;2006 至 2014 年任法國第四世界運動秘書長,目前是若瑟.赫忍斯基國際史料與研究中心主任。

  旅美期間,他也是哈佛歐洲研究中心的客座教授,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都市研究與規劃學系,並擔任該系社區實踐反思中心(Center for Reflective Community Practice)的委員,主持一項名為「釋放潛能」(Unleashing Hidden Potential)的研究計畫,促使赤貧家長、教師、學者和社區工作者共同參與,探討親師如何合作,釋放底層兒童的潛能。

  曾擔任第四世界人類關係研究與培訓中心的負責人,以及「複雜思維協會」董事,該協會由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莫蘭(Edgar Morin)和勒莫旺(Jean Louis Lemoigne)所領導。

  他也是《終止對窮人和貧窮的誤解》(En finir avec les idées fausses sur les pauvres et la pauvreté, 2013)一書的共同作者,該書名列法國書店暢銷排行榜前二十名;卸下法國第四世界運動祕書長職務後,寫下《當底層子民站出來發聲:第四世界,闢一條希望之路》(Quand un peuple parle, 2015),敘述他過去三十多年來,做為知識份子與底層同胞一起奮鬥的旅程。

譯者簡介

楊淑秀

  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是全台第一所合作式中途班「宜蘭善牧學園」的首屆主任。1990 年加入國際第四世界運動持久志願者行列,領取微薄津貼,試著體會底層同胞的捉襟見肘。先後在法國、台灣和加拿大,學習分享赤貧家庭的日常;與同為志願者的加拿大籍先生艾山及四個孩子派駐台灣多年,旅居花蓮山邊,向赤貧同胞與樂意和窮人結盟的朋友學習。譯有《一段珍貴的歷史》、《讓赤貧節節敗退》、《給明天的話》、《希望的秘密》、《親吻窮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