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書籍讀後感

擺渡人

克萊兒‧麥克福爾《擺渡人》 當初看到「擺渡人」這三個字,便立刻讓我聯想到引領靈魂通往死後世界的使者。 基於自己是個對生死課題即感興趣卻又膽怯的人,所以便打開了和這本書的緣分。 小說裡,只有兩個主要角色。 十來歲的小女孩,迪倫,以及她的擺渡人,崔斯坦。 小女孩在一場火車事故中身亡,離開了自己的軀體。 她遇上了自己的擺渡人,一個年紀和自己相仿,但卻又有和同齡人不同的成熟和冷漠的小男孩。 擺渡人帶著小女孩穿越一大片的荒原,那是每個靈魂離開人世後的必經之路。 故事就在整個穿越荒原的旅途中展開。 擺渡人一路上護著小女孩的周全,避免她遭受荒原上的惡魔侵害,直到最後她安全抵達最終的歸宿。 但是,那裡真的是她最終的歸宿嗎? 故事裡,從人世界到靈魂世界之間那一段旅程,是一整片荒原。 那裡有群山環繞、蜿蜒小徑、陰暗峽谷、有靜默湖水。 所有來到這裡的靈魂,都需要一步一腳印地越過它。 這裡的世界是每個人心像的投射。 當你心情愉悅時,天空是一片蔚藍,太陽明艷高掛,微風會輕撫過路邊的小花。 當你心情低沉,乃至沮喪害怕時,烏雲立刻遍佈天空,湖水立即翻湧起驚濤駭浪。 我們常說,你的心怎樣,這個世界就是怎樣。 這個點在這個故事裡表述地非常具體。 但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往往不會當下就看見周圍世界因我們的內心而產生的變化,也確實智慧尚不足,所以還看不見自己的心其實本就有強大的影響力。 其實,何嘗不是這樣? 如果這個世界是在一大片天空之下,我們每個人不也是一個小世界,心裡不也有那一片天嗎? 這個小世界裡的小天空,容納著我們每一時每一秒的心情想法,瞬息萬變。 如果這個世界裡的天空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陰沉昏暗,那自然地這個世界的萬物都是死氣沉沉,在無法感受到陽光的溫暖下奄奄一息。 心決定一切,也決定這個世界投射出來的樣子。 它讓我不禁好奇,如果真有這片荒原的存在,我的荒原會是什麼樣子? 我還需要為這個世界注入或抽取些什麼,才能讓它呈現的是我所希望的樣子? 當到達了荒原邊際,踏入最終歸宿的那一刻,據說每個靈魂都會回到自己的家。 但小女孩是個例外,映入她眼前的仍然是一片遼闊的荒原。 書裡沒有直接給個解答,但我自己在心裡琢磨了答案。 好多天下來,她和擺渡人之間已經產生了情愫,這份感情讓她產生了一種很深的羈絆,深至超越在人世時與任何人的連結。 對她來說,在荒原,和擺渡人在一起的這個地方,才是她的家,才是她最後該去的歸宿。 如果這個荒原真的存在,如果最後有個我必須到達的“家”,那會是我現在的“家”嗎? 如果這個「家」的出現是因為我對這個「家「的某個人有著最深的牽絆,那在我心裡,誰是那個人? 如果那個人是我自己的話,當我越過荒原那一刻,看到的會不會只是一片虛無,會不會感受到一片寥寂? 誰會是自己的擺渡人? 其實有點像是,在這個世界上,誰會是那個一直引領你通往正確方向的人? 雖然書裡的擺渡人是貫穿整個旅途的引領者,但在現實世界中,好像也沒有誰會永遠帶著自己走,沒有誰會永遠為自己拔除路上的種種障礙,更沒有誰會永遠 在身邊鼓勵支持自己。 畢竟,他們不是真正的擺渡人,他們也只是這個世界上的一個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一段旅程要完成。 或許在這個旅途上,你們相遇了,恰巧天時地利人和,讓他在這段旅途的一小部分中成為你的嚮導,帶你走了一小段路。 當時候到了,你夠勇敢與成熟,他便會離開你,由你自己接下去通往該走的路。 故事的後半部有點像是前半部的翻轉。 原本那個柔弱的小女孩似乎成為了擺渡人的擺渡人。 勇敢、堅定、信念刻在她曾經脆弱的雙眼裡。 反之,強大的擺渡人在這個時候變成了弱小膽怯的小孩,需要身邊這個小女孩的推動與鼓勵。 其實有些動人。 這是個雙向奔赴的關係。 你需要我時,我毫無保留地給你力量;當我需要你時,你義無反顧地借我肩膀。 雖然這裡描繪的是愛情,但不也是人世間任何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縮影嗎? 每一段關係中,很自然而然地會產生一種「給予」和「接受」的關係。 往往給予的一方會在某方面比接受的一方強大。 但有誰能永遠成為給予的那個人? 又有誰能永遠成為接受的那個人? 不管是哪一方,到了某個時間點一定會有些力不從心吧? 平衡,我想應該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互相給予和接受,但也不必要求天秤一味平行,只要在搖搖晃晃中有它最默契和自然的樣貌即可。 印像中有著這麼一句話,“如果命運是條河流,誰會是你的擺渡人?” 如果現在問我這個問題,我會說:命運是未知的,我不知道誰會是我的擺渡人。 我會帶著期盼去迎接每一個有緣成為我的擺渡人的人,期待我們的交匯,期待祂將帶給我的啟發,期待祂在我生命裡留下的樣子。 但我希望,透過這些擺渡人帶給我的種種,有一天,我也能成為自己的擺渡人,甚至成為別人生命中的擺渡人。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鄒漢偉《指尖玩物:日與夜的生活記錄》作者分享會報名鏈接: https://forms.gle/pUtskFSo6JyydxRJ 淨祺 ...
閲讀更多

模仿犯

宮部美幸《模仿犯》 一部少有的推理小說,精彩的不是推殺手是誰的過程。 聞名不如一讀,真的像蔡康永老師說的:“你會從這本書當中,獲得很多樂趣” 。 作者對每個人物的刻畫和描寫很生動, 單從文字裡頭就可以深刻感受每個人物的魅力,稍微覺得冗長時,往下看便會發現以上敘述有它存在的必要。 上卷故事中對樋口惠的厭惡遙遙勝過兇手,厚臉皮、自私、怪異、傲慢,集齊我討厭的所有性格與價值觀,她讓我感到氣憤、厭惡,同時也參雜了畏懼的成分。 我忍不住一直罵她,下一秒又深怕她從書中撲向我的窒息(有在看驚悚鬼片恐怖片的感覺)。 沒想到兇手那麼快即浮出水面,後面的劇情還能保有期待價值,很精彩的小說。 栗橋浩美讓我看見世上沒有絕對的惡。 一直深深相信一個壞人不管做了多麼可惡的壞事,只要他臨終前有那麼一刻是懺悔的,他還是值得被原諒被給予機會的。 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他就是那麼一號人物。 原生家庭裡,媽媽放不下對姊姊的執念,爸爸無法原諒媽媽對自己的隱瞞,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浩美的成長。 在病發的情況下錯手殺人,犯下無心之過。 在六神無主之下,只能尋求自己最崇拜信任的夥伴幫忙,也因此走偏了。 不是認同浩美的行為,也不是想幫浩美開脫罪名。 他雖惡,卻有其原因與被寬恕的機會。 和浩美相比,網川浩一才是絕對的惡代表。 籌劃的一切犯罪行為都只因為他覺得好玩, 他把殺人當成引以為傲、獨創的作品。 雖然書中沒有細訴他如何殺死媽媽的過程和原因,但不難猜測又是另一宗原生家庭的不圓滿促成的不幸。 要說他和浩美的不同,應該就是浩美的心病是顯性的,而浩一則是隱性的(也可能是我想太多,他是單純的壞)。 在故事進行中,真的會和高井由美子一起愛上網川浩一,依賴這個在自己最艱難最需要人依靠的時候出現的王子,再到最後發現一切只不過是網川的佈局時,心碎地 跟著死去。 這裡不得不再一次讚嘆作者的文筆,對人物的內心情感和性格刻畫得那麼靈動。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模仿犯》訂購連結:https://bit.ly/booku200923 櫻桃蚯 ...
閲讀更多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羅伯•狄保德《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唯有自己想改變,改變才會真的發生 剛接觸聖賢教育到熟練弟子規的過程中,腦海中不時浮現各種教條、規範,也會在身邊人沒做到這一點時,內心或言語不經意冒出為什麼他這麼做? 不行,怎麼能那樣做? 的想法,才驚覺原來自己不自覺地處於像老獾一樣的父母狀態。 站在第三者角度看父母狀態的它,才發現這種人真的好討厭,好不想跟它交朋友啊。 默默記下,絕對不要成為這種不受歡迎的人。 就像宗教讀經,尊重每個人的想法,不強求不硬銷,緣份到了,自然而然他會領悟並有所啟發。 常聽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人生有多重要,影響多大......卻從沒細想過箇中關係。 原來大人的每一個小行為,處理方式都會深植孩子的潛意識裡,導致孩子長大成人後,無意識地用回一樣的方式處理,回想一下小時候的自己和遇到問題的自己,確實如此(雖然書 裡沒有細說,但有句話說: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嘛) 一開始還很認真地把它當心理書看,中途難免念到為什麼作者不把一些心理學知識說清楚? 到最後慢慢意識到這本來就是童話故事包裝的心理書籍啊,封面也有寫,是我自己太認真了。 尤其是尾端有關心理地位的篇幅,讀得正起勁時,突然像斷了線索的懸案般,好奇又好氣啊。 期許自己也能往#我好,你也好的理想狀態邁進!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訂購連結:https://bit.ly/booku150622 櫻桃蚯 ...
閲讀更多

指尖玩物:日與夜的生活記錄

鄒漢偉《指尖玩物:日與夜的生活記錄》 這本書裡涵蓋作者 126 篇的隨筆,每一篇隨筆都以一個詞為標題。從作者的文筆可以感受到他平時積累的閱讀量,因為文章裡不乏文字運用的美感。這本書的觀感也不賴,因為作者特意找了本土插畫師——農夫做設計。 以讀者視角看待這本書的話,作者能進一步闡述自己的想法會更好。由於文章的篇幅不長,作者習慣用精簡的文字表達自己內心世界。作者利用文學性的手法寫作給人一種隔閡感,也許這是作者為自己建立起的保護膜吧。 從書中的文筆裡認知的作者的性格相當矛盾,他情感豐富即又酷裝冷漠。從他對日常生活五感的形容,他是用心觀察細微的人;讀到特定的文字時,很明顯地表現到他是個孤寂的靈魂。這對應了作者在書中里寫到的——人人皆是生活的表演者。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標籤這本書,“調整”最適合不過了。作者屢次在這本書提起這個詞,想必這個詞對他的生活有深厚的意義。當我們遇到事情進展不順遂時,當下能自主做就是調整自己看待該事件的視角然後重新出發。 當初拿到這個書時,我高估自己的閱讀所需的時間。這本書很薄,字數量又少,所以自滿認為能在短時間內讀完。字數雖少,但背後承載的信息量是龐大。讀這本書想進入心流狀態需要格外集中專注力和帶有一點想像力。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鄒漢偉《指尖玩物:日與夜的生活記錄》作者分享會報名鏈接: https://forms.gle/pUtskFSo6JyydxRJ9 無拘 ...
閲讀更多

茶花女

亞歷山大·小仲馬《茶花女》 妓女能擁有愛情嗎? 愛情人人都可以擁有,但身分低微的妓女歷來為社會的倫理道德所不容,無論任何時代。倘若她們戀上與之身分懸殊的富家子弟或名門之後,那門不當戶不對的戀情注定是不幸的,終究會走向悲劇。 19世紀法國著名小說家亞歷山大. 小仲馬的成名作《茶花女》,敘述的正是這樣的一個妓女的悲慘愛情故事。 是作者以自己與巴黎交際花瑪麗.杜普萊西之間的經歷為題材寫出的故事,也是作者對自己情感經歷的懺悔書。 瑪麗化身的女主人公茶花女瑪格麗特有著美麗的外表和文雅端莊的談吐,雖淪落風塵仍保有一顆純潔的心靈和獨立的人格,嚮往真正的生活和愛情。 她在巴黎歌劇場與作者化身的阿爾芒邂逅,阿爾芒對她一見鍾情,旋即成為她最親密的情人。兩人情投意合,也愛得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悲劇似乎在他們相愛之時就已註定。 茶花女生活極盡奢華,也要用錢治療肺病,阿爾芒的財產不足以供她花費,因此她必須周旋於幾個男人之間,這致使生性衝動、嫉妒心強的阿爾芒三番兩次在得知她與其他男人約會時氣得與她斷絕關係。 但過不多時,阿爾芒就說服自己要原諒對方,兩人又重歸於好,茶花女甚至為了他願意放棄一切。 兩人想要爭取社會和家庭的認同,把他們不為倫理所容的關係納入倫理的規範,獲得合法的名分,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只可惜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礙,從而釀成悲劇。 阿爾芒的父親是茶花女悲劇的直接製造者。 他認為,同一個人人皆夫的女人姘居,是不體面的。憑著愛情的各自衝動去生活,而不求安身立命,牢牢把握榮譽和忠於職責的思想,那麼今天,就會處於墮落和不堪的境況。 在愛情之外還有責任,過了充滿激情的年齡,人就成熟了,在社會上要受人尊敬,就必須有一個牢固而體面的地位。 為了家族的聲譽,也為了圓滿自己女兒的婚姻,他狠心要拆散一對有情人。最終,茶花女成全了阿爾芒父親的要求,放棄自己的幸福。 茶花女體認到,歸根結底她只是個青樓女子,不管她給這段關係提供什麼理由,這種理由總好像一種圖謀;她過去的生活,完全剝奪了她夢想美好未來的權利。 由於不明真相,阿爾芒對離開他的茶花女百般挖苦嘲諷,使她身心遭到沉重打擊。她過起放縱的生活,就好像希望盡快自殺,身體狀況隨之日益惡化。後來在貧病交困中淒涼辭世,身邊無一親人。 有多少男人會記得一個妓女? 茶花女早已預知自己可能會有的結局,她說過: 「別人像見到猛獸那樣懼怕娼妓,像對待賤民那樣鄙視娼妓,圍著娼妓打轉的人,總想多撈取,少付出。為娼者毀了別人,也毀了自己,最後總有那麼一天,就像條狗似的死掉。」 書中有一段文字,是作者對少女和妓女如何對待愛情的態度的了解,也讓人深有體會: 「少女越相信善,就越容易失身,即使不投入情人的懷抱,至少也投入愛情的懷抱,因為她沒有戒心,也就沒有防範的力量,贏得她的愛,是任何一個有些意願的男子都能贏得的勝利。...... 然而,真正得到一個妓女的愛情,那是異常難於獲得的勝利。在她們身上,肉體耗損了靈魂,感官燒毀了心,放蕩麻木了情感。別人對她們講的話,她們早已熟知,別人使用的手段,她們全領教過,就是被她們激發出來的愛情,也已經被她們出賣了。 她們的愛是行業行為,而不是情感的衝動。 」 茶花女自然不是少女,之所以對阿爾芒沒有戒心,是因為她在阿爾芒身上找到一種真摯的感情,一種使她在賣身的生涯中得以休息的真情。 茶花女對阿爾芒的愛,不再是行業行為,而是情感的衝動。她對他的愛無私,可是她的良善沒有為她帶來好下場。從出生到死亡,她都沒有得到過她真正想要的東西,平凡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她一樣都沒有。 茶花女這樣一個悲慘的結局,是人的自私和勢利所導致,是作者對人性最真實的寫照,人性利己,古今皆然。 19世紀俄國小說家列夫.托爾斯文泰對小仲馬是如此評價的: 「小仲馬先生不屬於任何派別,不信仰任何宗教......他不僅看到現在,而且看到未來」 ,《茶花女》絕對是一部經得起歲月考驗,永遠都不過時的經典小說。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茶花女》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70923 陳曉芬 ...
閲讀更多

小王子

安東尼·聖艾修伯里《小王子》 這是一本為大人們寫的童話故事。 20世紀法國作家,也是飛行員的安東尼.聖艾修伯里著作的《小王子》,書中文字裡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到的,要用心讀,才會看得明白。 此書描寫一位居住在外星球的小王子聰明也善良,因為和他的花鬧彆扭,於是出走到各星球遊歷,最後來到地球,遇到了不少人,還有「我」——一個失落在沙漠裡的飛行員,經歷了各種事。 「我」和讀過書的讀者,透過小王子的經歷,從中得到了各種有意義的內在成長。 小王子遇到孤獨的國王時,國王對他說的一番話意味深長: 「審判自己,這可是最有難度的了。審判自己比審判別人要難得多啊!要是誰能好好地審判自己,那人就是一個真正有才智的聰明人。」 這話值得深思、體會,人們看他人的缺點往往很容易,卻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點,真正做到自知之明的人很少。 人啊!可說是大部分都像那名虛榮者一樣,愛自我陶醉,總是認為自己是地球上最美的人、服飾最漂亮的人、最富有的人、最聰明的人。 所有自命不凡的人,他的不凡,其實都是自認為,最終也許會因為過於自大,眼裡看不見別人而將自己毀掉。 要知道,世界這麼大,人口這麼多,無論在哪裡,總有人比你優秀。 酒鬼喝酒,為了忘記。忘記什麼? 為了忘記羞愧。羞愧什麼? 羞愧喝酒。 人是夠奇怪的,當沉溺放縱於某種惡習時,心總是矛盾的,會不斷地在做與不做之間進行心理拉鋸戰,而更多時候就是清醒地看著自己沉淪。 星星對忙碌的實業家而言意味著金錢,他認為五億一百多顆星星都是屬於他的,而擁有這麼多星星他就可以很富有了。 小王子不明白,到底佔有那些星星,能用它們來幹什麼? 對他而言,有一條圍巾可以用它來溫暖脖子,並且帶走它。有一朵花就可以看它聞它,並且帶走它。 實業家不能摘下星星,也無法帶走星星,只能把星星的數目寫在一張紙片上,再把紙片鎖在抽屜裡,這又有什麼意思呢? 有錢就會幸福嗎?金錢買得到房屋,但買不到家的幸福; 金錢買得到珠寶,但買不到珍貴的親情和友誼。 真正的幸福快樂,其實是活得簡單、不複雜。 小王子遇到狐狸,狐狸要小王子「馴服」它,即與它建立起關係。一旦建立了關係,彼此間就變得相互不可缺少,成了彼此世界上的唯一。 也只有被馴服了的事物才會被了解。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一樣,一旦被「馴服」了,千萬人群中我只看見了你。 就像小王子看到一座花園裡至少有五千朵玫瑰花和長在他星球上那唯一的花一模一樣,但那些玫瑰花就只是玫瑰花,只有他的花是這世間獨一無二的玫瑰。 因為,小王子的玫瑰花早已「馴服」了他。 人們是那樣忙碌,不會再有空閒時間去了解任何東西的。 人們也總是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從來也不會滿意自己所在的地方,他們的心永遠都不會滿足。 大人們的心太複雜,只有孩子們才知道他們自己在尋找什麼。孩子如果為一個布娃娃花費了心思,那麼這個布娃娃就成了他很重要的東西,他會為此高興。相反的,如果有人奪走了他們的布娃娃,他們就會很傷心。 做個孩子真的最幸福。 小王子說: 「這裡(地球)的人可以在同一座花園中種植五千朵或者更多的玫瑰,可是,他們卻不能從中找到自己所要追尋的東西......他們所要追尋的東西是可以從一朵玫瑰花或是一點點的水中就能找到......」 他補充說: 「他們找不到的。眼睛什麼也看不見,本質性的東西應該用心去尋找。」 小王子離開後,他對我而言變得重要。 「我」因為知道小王子住在其中一顆星星上,在其中一顆星星上笑著。每當晚上仰望夜空時,因為不清楚是哪一顆,那麼對「我」而言,就彷彿所有的星星都在笑,這樣在「我」的世界裡,所有星星就都是會笑的星星。 重要的事情,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要用心去看。 小王子是弱小的,但他的心靈是美好的。他善待生命,懂得什麼是幸福,什麼是價值。 讀著書,隨著小王子的心去體會,順著小王子純潔的眼光去觀察,你一定會發覺這個世界是多麼的不同,一定會讓你對自己、對朋友、對生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陳曉芬 ...
閲讀更多

斜杠青年

Susan Kuang《斜杠青年》 《斜杠青年》面世後,引起了讀者的熱烈迴響。作者為體制教育長大的亞洲人打開了一扇門,她改變了許多人從小被灌輸的價值觀。除了進大企業過著平穩的生活,原來我們還有其他選擇——斜杠人。作者對斜杠的定義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種職業,而在於多元人生。 對於多元人生,我的解讀是利用下班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為別人(自己)創造價值。我認為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需要具備斜杠精神,因為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假設有一天被公司開除後,就會失去主要收入來源。作者認為人工智慧會終結現有現代企業僱傭制,因為人工智慧能有效複製人類的生產力。因此,斜杠思維能塑造自己用合作模式來實踐商業價值。 作者在她兩本著作裡同時強調“產品化思維”,簡單來說就是販售自己的產品或服務給他人。我認為這個觀念能鼓勵斜杠人開口要求有償的價值交換,而且能勇敢直視批評自己太商業化的人。作者在書中提到,大企業應付太商業化批評者的做法是複雜化商業結構。其實一個例子是YouTube提供免費影片給觀眾然後向廣告商收費,免費觀眾變成了被消費的對象。 兩本書的另一個共同點是“晨間日記”, 作者提到這個練習對她的蛻變過程有重大的影響。我覺得晨間日記和子彈筆記有相識之處在於它們都是帶著意識執行自己的任務。 時間對斜杠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資產,因為所投入的時間和輸出的結果不成正比是一種消耗的行為。因此,作者在書中建議讀者要把時間花在價值大的行為而且事後進行反思和回顧的動作也很重要。 斜杠人的職業規劃有兩個選項,成為獨立創業者或者自由業者。前者是有一個商業模式支撐營運,後者則是用勞力換取酬勞。我喜歡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一個斜杠組合:寫作+教學+演講+顧問諮詢,這個組合是知識變現的黃金搭配也能成為一個商業模式的閉環。這個組合更大的影響力是背後的個人品牌打造,作者其實就是用著這個組合的斜杠模式。 我認為作者最新的著作能幫助到想要成為斜杠人的讀者,因為這本書裡的內容概括更全面,其中兩個大主題是關於自我實現和精力管理的內容。作者「斜杠青年」的內容會偏向她人生價值觀的輸出與總結,對斜杠人養成術的內容構建顯得有點空乏。讀了作者兩本書後,她並沒有自詡斜杠的美滿人生,她開心因為她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大眾對斜杠的普遍認知是賺取額外收入,我認為斜杠生活和日本的ikigai活法有類似之處——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又能賺錢。我想,這樣的活法讓自己感到快樂是因為自主性的特質很大,讓自己多了掌控感的感覺。斜杠的樂趣也能是解鎖一個技能帶來的成就感,因為它突破自己現有技能的局限性。斜杠應對了不確定性的風險,同時也為自己開創更大的可能性。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斜杠青年》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50923 無拘 ...
閲讀更多

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

黃國富《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 州選結束了,表面上三比三打成平手,不分上下。但有認真關注成績的選民,早已留意到本次大選,以選後總議席分配來看,團結政府實際上是大敗。然而,不關注此次州選的選民,同時也大有人在。 有人說:“反正都贏了,還需要擔心換政府嗎?” 也有人說:“我這次不投票了,反正我那一票影響不大,少我一票沒差。” 甚至有人問:“我不關心政治啦,為什麼要關注?反正換不換政府,我們的經濟不是一樣運轉嗎?馬來西亞人口依舊是馬來人居多,升學以種族固打製為考核標準,假期一樣那麼多……”等等。 儘管大家說的不盡然錯誤,但也不正確。 雖然一般華人支持的團結政府依然勝下原有的三個州,但是議席數量大不如前,州政權雖然沒改變,但議席的改變會為政局帶來動盪和不穩定。 雖然只少了一人的一票,看似影響不大,但假若同一選區有數十人同時這麼想,那麼累積起來的票數就足以撼動選績了。以我工作的選區為例,當地的多數票僅僅是58票,如果有100名棄投的選民正好是支持敗選方,那選情又會大大改變了。 至於為什麼要關注政治,那是因為政治與我們息息相關。政治走向如何,影響了我國的經濟結構、教育方向、人民的生活云云。 雖然馬來西亞自聯合邦時期就已有選舉,但馬來西亞的公民意識及對政治的參與度卻始終不高,或者更正確的說法是對於“公民參與”的基礎認知僅停留在“選舉”而已。當大選或州選的前後兩個月,馬來西亞公民的政治參與就非常高,但選舉結束後,就會將政治參與度降低至僅在臉書新聞底下留言的謾罵或嘲諷。然而,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應當如此嗎? 大將出版社今年出版的《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封面文案直接闡明“政治實踐並不遙遠,政治即是生活,其中牽涉無止盡的修正與實驗——這就是公民參與。在這之前,我們應當從公民權益與責任開始了解。”(寫了大長篇才進入今天的主題。) 這本書應是馬來西亞少數主要討論何為“公民”的書,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認識到“公民”、“人民”、“國民”等的差異,亦能夠讓人理解身為公民的我們,享有什麼權利。何謂民主?公民何以偶爾會與政府發生衝突,應如何有效處理期間的衝突等等。 由於進入二十一世紀互聯網時代,假新聞氾濫,因此這本書也向讀者分享了一些如何應對、分辨及防範假新聞的方法,避免我們被假新聞影響。 儘管州選已結束,全國大選亦在去年已舉行,但下一屆大選前,我們可以趁機研讀此書,做個稱職的公民,一起關心國家大小事。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27/8 作者分享會報名鏈接: https://forms.gle/ZV5crCFmb1wxSSy99 《舉手:公民參與的初步提問》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20623 詠京 ...
閲讀更多

陪妳到最後

瑞·科倫《陪妳到最後》 當「癌症來敲門」,知道自己僅剩幾個月生命,在驚慌失措的「為什麼是我」的撞擊下,也一天天面對起「生命在倒數計時」,妳會如何面對疾病,並學會與它相處? 妳又會如何面對病痛與生死? 妳也許可以像荷蘭作家瑞.科倫著作的《陪妳到最後》一書裡的卡門一樣,在罹患乳腺炎癌症切除一邊乳房,也被告知只剩幾個月生命,她儘管悲傷卻也堅強,以「不管日子多麼艱苦都要撐下去,就算所有的事都是錯誤,就算明明知道生命無法繼續都要努力。」的信念活下去。 與此同時,癌症讓卡門經歷無數次的無可奈何,也失去了應有的尊嚴。 一波波的化療,她出現掉頭髮現象,覺得自己很醜陋卻又討厭戴假髮,因而以淚洗面;每次化療後她會嘔吐不止,直到後期更是大小便無法自理,需要丈夫史丹協助清理,這都讓她感到羞愧地哭出來。 有一次卡門還在床上差點尿失禁,在來不及上廁所時,史丹用毛巾塞在她的屁股下面,以防尿弄髒床單,其中有一段令人感到衝擊的文字是如此描述的: 「......她將所有的毛巾都尿濕了,我(史丹)用毛巾擋著她的陰部,那個我曾經瘋狂撫摸過的地方,那個帶給我無數高潮快樂的地方,那個她用各種方式來引誘我的地方,但是現在她因為忍尿而我必須用毛巾幫她擦乾。卡門羞愧地哭了出來。」 在危險的疾病面前,人的尊嚴早已被撕得稀碎。可就算是這樣,剩下不多的日子還是得過,無論生理還是心理的急遽變化,都得靠一天天的苦撐去熬過它。 卡門給兩歲女兒璐娜寫很多的信,很多的日記,讓女兒可以比那些有媽媽陪著身邊的小孩,在以後的日子裡更了解自己的媽媽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面對生活,要學著如卡門寫給女兒的日記裡的一段話,因為人生的無常,所以要這樣地活著: 「人生短暫,如果妳有想要做的事就要去做,要享受活著的每一天,因為妳永遠不會知道下一分鐘會發生什麼事。 ...... 人生可能會有一百種理由讓妳無法完成妳想要做的事情,但是當妳真正想做的時候,一個理由就夠了,如果錯過了,以後一定會後悔,因為所有妳做過的事情最後都會讓妳學到很多。 」 曾看過一則新聞,患癌的媽媽自知命不久矣,去世前為四歲的女兒買了整櫃衣服,提前購買的衣服能穿到十二歲。這則新聞看哭了我,這本書亦然。 這是作者在妻子三十六歲時因罹癌離開人世後,為了療癒心中的傷痛,著手寫下的書。書裡大部分的情節是由他的真實經歷所改編,但不是一部自傳,而是一本關於愛的小說。 面對不久人世的卡門,史丹不離不棄貼心陪伴; 卻因孤獨恐懼症,明知卡門非常需要他,在壓力和忙碌後,甚至是照顧卡門的無力感下,心裡的魔鬼仍會牽著他的手,讓他不停做出外遇出軌背叛的舉動,把「把握今天,及時行樂」貫徹到底。 每個人都在問,這樣的愛,到底是不是愛? 讀完這本書,也許妳也將會在憤怒與淚水中,失去對愛的判斷。惟能觸動人心弦的,是卡門在面對癌症以及安樂死時的那份冷靜。她用坦然,守護了自己的理性與尊嚴。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陳曉芬 ...
閲讀更多

我可能錯了

比約恩《我可能錯了》 這本書「我可能錯了」雖在2023年出版,不幸的是作者比約恩在2022年因為漸凍症離開人世了。這本書的時間線可以分成3個部分,出家前、出家後、還俗後。要用一句話概括這3個階段,我會這樣形容:一位年輕人在事業高峰期選擇出家然後決定在中年時回到社會。這本書面世後,受到廣大好評。據說每30個瑞典人就有1人讀過這本書,宗教領袖達賴喇嘛甚至說過這本書能讓所有人受益。 這本書有趣之處是我有機會了解到僧人的生活,作者為平民百姓揭開寺院的神秘面紗。我會為這本書歸類成自傳型讀物,因為內容多數關於他人生3個階段的感悟以及寺院的經歷如何在他患病時幫到他。這本書沒有傳教成分 (作者沒有宣揚佛教有多好),沒有身心靈書艱澀難懂的詞。我相信這樣淳樸的文字才是打動人心的部分,也是這本書受歡迎的原因。 我是被書本封面的副標題“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課”吸引的。我時常和身邊的朋友開玩笑說我想搬進森林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指引。可惜,作者打破了我夢幻的想像。因為,寺院裡的僧人是過著群居生活。除了進修時間,寺院裡的僧人還是會分工合作,比如: 準備膳食、行政工作、衛生打掃。他在書中坦言,他也是會遇到不喜歡的人。 那怎麼辦呢?作者寫道,住在寺院裡的人必須向彼此傳達這則信息:『我願意和你合作。你不必很完美、聰明伶俐,我甚至不需要要喜歡你。但我已經準備好跟你合作了。 』我認為這句話應用在職場或生活的各個場景都好適合哦!作為成熟的成人,我們應該認知到不是每個合作對像都能遇到自己喜歡的人。如果帶著這樣的觀念處事,我相信能減少情緒的消耗。 由於文化差異,僧人在其他地方可能被排擠。故事的起源是作者有一次和他的僧人朋友到英國徒步旅行時,在當地化緣時被警察驅趕還差點化緣失敗。他們不買食物其實是為了遵守僧人戒律,因為僧人的雙手不能經錢,所以他們只能等待有緣人的相助。在經歷重重逆境後,作者其實開始萌生放棄化緣的念頭。可是,他隨行的同伴鼓勵他試多一下。結果,在規定進食前的半個小時前,有一位老婆婆提供他們食物還有一對夫妻給他們買一袋滿滿的食物。 我想用這段故事表達出僧人和普通人一樣,他們也是會遇到不確定性事件。作者在書裡提到:人們對知道的慾望其實是一種控制,他認為每個人的人生都包含無窮無盡的不確定性。他還附加一句,『人生當中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人生終有一天會結束。 』我想,控制欲的解藥就是覺察吧。當下發生控制之外的事,我們能做的就是覺察現況然後接受它,畢竟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 書名的命名『我可能錯了』是作者的魔法箴言,他說這句話適合在和別人發生衝突時用來提醒自己(即便那很難做到)。提醒自己的用意在於不要相信自己當下的念頭。這句話也是用來提醒自己不是無所不知的生物,我們不可能讓一切掌控在自己手裡。這簡單的一句話,會是作者為讀者留在人間的美好禮物。如果你現在想要轉換人生跑道但內心忐忑,我相信這本書能幫到你(作者經歷過事業高峰期突然到一無所有,也經歷過一無所有到巡迴演說的精彩人生)。最後,謝謝作者在患病中完成這本著作,讓廣大的讀者受益。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讓閱讀美好生活 #長期徵稿中 有興趣投稿的讀者點擊以下鏈接: https://bookumy.com/submitarticle/ 《我可能錯了》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10823 無拘 ...
閲讀更多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