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燈《大地上的親人》

書名:《大地上的親人》
作者:黃燈
當我們放下手上的手機,心中的執著,仔細的端詳這個世界時,我們會發現原來視野可以更遼闊,更深邃。
黃燈是一個農村媳婦,卻也不是典型的農村媳婦。她有著博士學位,遇見了也是博士生的丈夫,然後雙雙定居於城市。然而這並不影響作者與其故鄉的連接。
中國的人情社會是所有集體主義裡最為濃重的。作者小時候就看著父母應對從鄉下來的親戚們,亦或是要錢,亦或是需要跑關係,作者看在眼裡,感覺父母辛苦了一輩子就是在忙裡忙外應付親戚們。可父母老了之後,她才發覺,這一些人情往來支撐了父母晚年時交際時所獲得的信任感。
作者將書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嫁入三豐村』,著重描述了丈夫家族的故事。在中國有個名詞 “鳳凰男”,意為那一些從農村出來到大城市裡生活,透過教育稍微改變了自身面朝土,背朝天的命運。然而這一些人還需要回饋給尚在鄉村的家族親戚朋友們。
往往一個所謂有出息的 “鳳凰男” 會備受大家期待,鄰里鄰外都會努力的讓 “鳳凰男” 幫忙。這也造成了某些女性並不願意嫁給 “鳳凰男”,因為嫁給了他,同時也變成了那一個農村的媳婦,需要付不成比例的責任。
作者並不在意這一點,她畢竟也是出身在農村環境,雖然還小的時候就已經轉換戶籍,獲得非農的待遇,可是中國特色人情社會並不會將你拋棄,而作者也忠誠於自身的根源,並獲得了人情社會的回報。
我們在書中可以看待真實中國農村的一面,作者並不居高臨下的審視農村,也不是依照學術的方式來描述一個死板數據上的農村。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個生動,活著的村民。他們即是作者的親人,也是中國農村社會的濃縮。
在記錄美好生活的抖音上看不到的是中國農村代際關係變動與老年人自殺率的節節提升。傳統的農村核心價值在激烈的崩解中。由於農村工作稀缺,中年及年輕人們大量離開鄉鎮到大城市中就業,加速了農村社會的支柱崩塌。
作者筆下的農村年輕人和城市年輕人無異,多年在外打工的經歷已經在她的侄子侄女輩中根深蒂固地植入當下的消費理念。無論是穿戴,生活還是婚嫁,農村年輕人都希望與其他大城市的年輕人並行。
作者的侄子在 19 歲時,在微信上認識了同齡的少女,見了兩次面,家人便匆匆的安排婚禮。即使侄子囊中羞澀,仍是咬牙借了 3 萬餘元舉辦婚禮。這一筆支出對於平均月收入兩千人民幣以下的家庭來說仍是巨大的。
從排場,車隊,酒席,婚禮三大件(手鐲,項鍊,耳環)來說,這個結婚並不異於城高檔酒樓的規格,可不同的是雙方新人的背景。這場婚禮將是新家庭沉重的起點。
即便如此,人們還是必須如此,或許這一次富麗堂皇的婚禮將是新人們暗淡的人生中唯一一個閃光點。接下來他們便需要外出打工,將年幼的孩子交由農村的祖父母代為照顧,然後讓孩子再一次重複他們的人生。
書中對於農村人的情節和生活有著深刻的描述。我欣賞作者平實的描述,既不煽情博同情,也不掩飾農村的窘境。相對於高速發展的經濟所創造的巨大財富,或許這一些農村人並沒有獲得更應當的收入。有關於城鄉差距,貧富差距,教育資源稀缺,就業不均的議題, 或許我們不需要反复閱讀學者們的數據分析,而是真正的,謙虛的,不帶批判性的,接觸這一些被時代遺忘的人們。
#BooKu
#品系
#星期二深夜專欄
#阿康師讀書
《大地上的親人》訂購鏈接:https://bit.ly/3lXYz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