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馬修森《雪豹》


投稿者:阿琦



當初讀完戴鬆的《在雪豹峽谷中等待》,就想找來這本更為經典的《雪豹》一書。

我用了半個多月默默啃完,內心充滿喜悅,因為我又找到一本愛書。有別於戴松略帶矯情的文筆,彼得馬修森的文筆,真誠、自然、優美,再加上中文翻譯更有畫龍點睛之妙,讀起來簡直如沐春風。

1973年,46歲的馬修森跟隨美國動物學家 George Schaller 翻山越嶺徒步至尼泊爾的多爾泊地區。這趟艱辛的行程是為了研究藍羊(岩羊)的屬性和順道追尋雪豹。

但如果單純為了神秘的雪豹、迷人的高海拔雪山風景或驚險的徒步旅程而翻閱這本書,那想必無法忍受馬修森的自述。因為正如書的副標題,這其實是:一個自然學家的性靈探索之旅。

所謂的“雪豹”,與其說是動物,不如說是一種意象。

比起雪豹,馬修森更想要追尋的,是自己的內心平靜。於是書裡總是穿插著佛教、密宗、迷幻藥等段落,甚至還提到詭異的雪人Yeti(傳說中的喜馬拉雅雪怪)。此外書裡也提及對亡妻的懷念,和身為父親的愧疚。這些分岔的敘述雖然看似雜亂,馬修森的文筆卻極為自然,不只毫無違和感,還帶來各種靈性啟發。

馬修森以日記的形式記錄這長達兩個多月的行程。不管是人物、風景、事件,他都描述得非常細膩,讓我讀得津津有味。

然而我最喜歡的,不是他行程中的所見所聞,而是他面對事情時的自我觀照。

這是一場高山遠徵,但兩人只有簡單裝備,並和外界完全斷絕。雖有雪巴嚮導和挑夫的幫忙,但文化差異讓雙方有所隔閡,而隨地招攬的挑夫也總是失信,再加上高海拔地區多變的氣候、溝通不良的當地民族、時機緊迫的動物觀察……馬修森和搭檔根本就是在走一步算一步,甚至得做好心理準備隨時功虧一簣。

馬修森的文字很坦蕩,把行程中內心的焦躁、思緒的混亂一一呈現。我正是喜歡閱讀他如何在充滿變數的行程中,學會安撫自己的內心,學會改變看事情的角度。他透過沿途打坐、探訪喇嘛、觀察大自然、鍛煉身體……來自我觀照和反思,我覺得這是他行程中最大的收穫。

最深刻的例子,是他對貼身雪巴嚮導土克丹的改觀。他一直對土克丹有所偏見,認為對方不會忠誠,專業度也有待質疑。然而直至行程結束,土克丹都敬業樂業,甚至還成為他的楷模:因為對方不管遇到任何困難都是面帶笑容,不批判任何人,而且交友廣闊。 (但我難免也會想到作者或許一開始就有白人優越意識。)

“我對自己能來到這裡 --- 不如說為自己能存在 --- 心懷感激,用不著催促自己趕快到雪山求取自由的感覺。我不是來追求‘癲智’的,如果是,就永遠找不到了。我來這兒就為了來這兒,向這些岩石、天空和雪一樣,像這片沐著陽光落下的冰雹一樣。”

馬修森最後有看到雪豹嗎?沒有;

那最後有找到內心平靜嗎?我覺得好像也沒有。

但我真心喜歡這本書,一方面我喜歡高海拔山區的旅記,一方面馬修森的文筆很真誠。

在這個年代我們不缺各種旅記。它們包含各種吸引的情節,還有各種吸睛的照片。然而這些旅記,很多時候只帶給感官上的刺激或淺薄的感動,卻無法深入讀者的內心,甚至偶爾還有一種矯揉造作之感。

而這本寫於1970年代尾的《雪豹》,只有兩張地圖完全沒有照片,文字也老派樸實,卻像娟娟細流般在滑過心田,回味無窮……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雪豹》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10922

喜歡阿琦文章的讀者也可以逛逛她的專頁哦:http://www.imbook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