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投稿者:阿琦



這是一本關於非洲農場生活的回憶錄。

如果只是單純閱讀這本書,就會在優美細膩的文字間,走入20世紀初的肯亞,感受土著文化、野生動物、農場生活的各種面向。

如果再搭配對作者背景的了解,還有經典電影《走出非洲》的加持,就會驀然醒覺:這其實是一個關於女性追求獨立自主的故事。

1914年,29歲的作者凱倫白烈森(Karen Blixen)和男爵丈夫一起前往肯亞當拓荒者。他們在郊區建立農場,種植咖啡。 《走出非洲》就以農場為背景,娓娓道來與農場相關的人事物,其中大篇幅描寫與當地不同部落土著相處的細節,還有探訪農場的客人們:名門貴族、拓荒者、狩獵者等的故事。

身為農場的管理者,凱倫肩負各種重任。農事以外,也積極參與當地土著的生活。她充當醫生、法官、老師……反正只要農場週邊居民有生活難題:生病受傷、人事糾紛、畜牲事宜等等,不管是土著或白人,大家都自然地來找她幫忙。

她雖然身為男爵夫人,但詭異的是,整本書完全沒提到丈夫。

後來閱讀資料得知,原來所謂的丈夫,不只沉迷狩獵、對經營農場不上心,還四處拈花惹草、欠債,甚至還將梅毒傳染給凱倫並造成她不孕。說起來兩人的婚姻也只是一種湊合,真正結合的目的,也許是想藉由這樁婚姻而各自追求心中的自由:離開原生國去經歷新生活,而碰巧非洲成了主角。

凱倫在《走出非洲》一直都在淡淡地描述別人的故事,讀起來也只是像在讀故事般津津有味。但來到最後一章的告別農場,卻開始深切地感受到凱倫這個人。

凱倫在非洲住了17年(間中曾回歐洲治病),最後離開非洲,而且不曾回來。

經營咖啡農場一直是她最大的挑戰。一開始農場處於的海拔就不適合種植咖啡,再加上各種天災人禍:旱災、蝗災、咖啡價格下跌等,導致農場陷入資金缺乏的困境。

“經營一座農場是很沉重的負擔。農場上的土著,包括那些白人,把所有的擔心和恐懼都留了給我,有時我甚至覺得咖啡樹和牛也是如此。不管是會說話的人,還是不會說話的動植物,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要把來晚的雨和寒冷的夜都歸咎在我身上。”

最後她只能變賣農場。而凱倫的魅力在於,她總是無私地付出。即使賣掉農場後,她也為農場週邊被迫搬遷的土著操心,不停地和各路官員交涉,最終成功安頓土著們。但可悲的是,她心愛的情人也在這段期間墜機身亡,還親手由她埋葬,在離農場不遠的山里。

凱倫很喜歡說故事,她甚至將自己比喻為《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說書人雪赫拉莎德。

當讀者沉浸在她說的故事裡時,一不留神就會忽略:她本身也是一個精彩的故事。我也是在讀完後才細想:在非洲拓荒過程中遇到那麼多困難,她一個白人女子,是如何的堅韌才能堅持17年?而且除了農場經營外,她還操心很多事情,尤其是和當地居民相關的各種事情(她甚至還創辦學校)。

離開非洲後的凱倫,後來成為一名丹麥國寶級作家,也曾數次後諾貝爾獎失之交臂。同時她的餘生也持續遭受到感染梅毒的後遺症折磨。

然而凱倫曾說過若重來還是願意跟男爵丈夫去非洲。我想17年的非洲生活,讓她有機會去滿足她心中與冒險、獨立、自由有關的天性,哪怕付出的代價太大也願意赴湯蹈火。

而我,讀了《走出非洲》,看了電影,開始對非洲肯亞充滿嚮往。但願有天我能親臨肯亞,在那間曾是她農場屋子的凱倫博物館(Karen Blixen Museum),感受到她在非洲經營農場的美麗與哀愁。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走出非洲》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80222


喜歡阿琦文章的讀者也可以逛逛她的專頁哦:http://www.imbook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