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死書
03 Jan

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書》
投稿者:野島種火
想必大家都猜到這是一本佛教書籍,但該如何恰到好處地描述祂呢?
本書的覆蓋面相當廣泛,但說祂複雜卻又言過其實。真的理解起來,你會發現,祂並沒有想像中艱難。祂即不是常見的經書譯解,也不是那種一則則串起來的民間故事。相反,祂試圖給於的,是一個由邏輯與感性,物質與精神完美結合的普世觀;一個看似腐舊,卻非常值得被現代社會推崇的全新生活方式。
“佛法的特別力量在於清楚告訴你慈悲有'它' 的邏輯。一旦掌握了它的邏輯,你的慈悲行為立刻變得比較急切而普遍,穩定而有基礎,因為它建立在清晰的推理上。 ” 以下,我會簡述本書與現代人息息相關的觀點,將引用大量原文,以保證作者的意思被準確傳達。
(一)追求獨立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的一切,似乎都在讓人們偏離真相,讓真相無法成為人生目標。產生這些現象的文明,雖然聲稱尊崇生命,實際上卻認定我們只因追求權力,性或金錢,讓生命貧瘠得毫無意義可言。”
眼下最重要的,是將精神世界擺在第一位,且永遠不輕易跟隨社會主流價值觀。佛陀願意給人們時間去求證真理,若你不先啟發自己,是無法啟發其他人的。
(二)學習愛更多的人
“究竟什麼能使我們快樂呢?精明的自我追尋,千方百計的自私行為和自我保護,有些時候會讓我們變得非常殘暴。當你真正看清我執和我愛,就會發現它們是傷害別人,更是傷害自己的根源。”
如今的人,不愛,是因為怕受傷,但倘若所有人都無動於衷,我們又為何要來這冷冰冰的世界走一遭呢?敞開的窗戶,會招來風雨,卻也能讓陽光照進來。
(三)覺察情緒的本質
“所有造成惡業的負面思想、情緒、慾望和行動,都是由我執和我愛所產生的。所以你必須試著不要對任何最微小的惡念或慾望所主宰,不接受熟悉的,具有安慰作用的情緒發作,執著於這種不可靠的安全感。”
所有情緒生起前都有段空白期,覺察它,並冷靜地看它如何發展。說起來,我們往往對虛無的自我太熱切,卻對真正的人類太冷漠。
(四)將佛教融入社會核心(或任何宗教,只要不是邪教)
“如果要發展人類最完整的潛能,則科技和精神是可以也必須相輔相成的。對於傳統佛法的深刻認識,如果能夠配合對於現代問題和挑戰的真正了解,則各種調整將會加強,擴大和豐富這個傳統,顯露佛法的更深層意義,使佛法能更有效地處理這個時代的難題。”
我相信這才是真正治本的方法,看起來不現實,是因為有人想讓它看起來不現實,並不是它本身不可行。
(五)對待死亡這件事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體,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既然死亡並不是恐怖或病態的事,為什麼不對它作一番反省呢?也許我們害怕死亡的最大理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到底是誰。”
人總難逃一死,何不 “未雨綢繆”?書中也提及,人最好能在平靜的心境中逝去,故臨死前的某些搶救是不必要且折磨的。
(六)關於臨終者的照顧
“臨終者所要的正是你最想要的:被真正地愛和接受,期待被看成活人而非病人。不管他有什麼憤怒或情緒,不管他多麼令你驚嚇或驚慌,注意他內在的善良。不要把自己的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而是要讓他們在自己身上發現這些泉源。”
用心對待臨終者,他們會知道的。本書也希望醫療和相關機構能將 “如何照顧和引導臨終者” 引入培訓課程的一部分,以幫助更多即將迎接死亡卻無依無靠的人。
此外,《西藏生死錄》還著有許多關於中陰身(即人類死去和再生之間的中間段),空性,心性,大圓滿法,打坐,修行等等的敘述。這裡的觀點不過滄海一栗,大家不妨花點時間讀一讀。
最後,想用本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結束。
“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麼樣的喜悅,完全來自希望別人快樂;這個世界上不管有什麼樣的痛苦,完全來自希望自己快樂。”
共勉之。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西藏生死書》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05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