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學《給教師的閱讀建議》


投稿者:柳潔



雖然書名題為 “給教師的閱讀建議”,但我覺得里頭的部分內容,也適合其它行業的人來閱讀。其一,你或許可以認識教育這個行業,也可以讀讀裡頭所介紹的讀物;其二,了解閱讀這回事應當如何進行。我想哪怕不是老師,閱讀這回事也離你不遠。加上,作者不斷強調,閱讀就如呼吸一樣,它應該是每一個人不可不做的事情。

一、“教師生活” 與 “閱讀”/ “備課” 與 “閱讀”

若教師的生活只有教書,只有那一塵不變的教材,你可以想像嗎?其一,這位教師的生活面貌,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對於我而言,少了閱讀補充自己,那生活會不會是一種虛有其表的形式?若教師的生活只有教材,永遠都是那幾本書,看似倒背如流,但其實和錄音機有多大的差別。我當然也同意作者所言教師的生活,不僅只有閱讀,它應該還有其它可以增添教師生活的樂趣。如旅遊、個人興趣愛好(創作、手工、攝影等)。不管它是靜態,抑或是動態,都給教師生活帶來不同的天空。

其二,那不閱讀的老師,他的課會上得如何?我不能說一定不精彩,但是完全不閱讀的老師,要怎麼把知識和與時俱進的生活做結合,這是我疑惑的。一篇課文也好,一個作家,一個發明家,一個畢氏定理,後邊都有著深奧的思想所在。比如你談愛因斯坦,那你是不是也可以談談他怎麼發現相對論?他的思想背景?他的生平怎麼讓他走向這條路?為何偏偏就是愛因斯坦發現呢?一篇課文,比如《庖丁解牛》,我們都會說他只是藉助解牛來談生活的養生道理。但是若我們也可以跳出文科的框框,將莊子的 “順其自然” 與生物課上的 “神經元” 課作結合,那豈不精彩?但是,這考驗最大的是,這位老師你懂了多少?你知道了多少?你能融合的知識有多少?

所以平常教師閱讀的積累,直接影響了他怎麼備課。我贊同作者所說的,哪怕幾年下來都是同一篇課文,但因老師的閱歷積累,他對同一篇文章的上課詮釋或教導模式,肯定會有一些不同。那,這樣的備課,花的不是幾天的時間,不是多少分鐘的問題,而是這位老師的一輩子。

 二、“如何決定下一本要閱讀的書?” 

作者說,下一本書就藏在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中。因為想要更加了解書中所提出的思想,我們會相應地去尋找相同類型的書,來鞏固加強我們對此的認識。當然,同樣的,如果你對現在閱讀的這本書,覺得坡度太大,無法理解。那也可以先放下這本書,去找大量其它關於相同領域的書,來做補充。文中舉了一個例子,關於閱讀《詩經》。若你讀不懂《詩經》,那就先找找現代的詩歌來看看,學會體會詩歌的意境,學會認識詩歌帶給讀者的味道。接著或許在學習的路上,你又找到了個別你非常喜歡的作家,為此一首又一首地讀著。你的累積,不知覺地豐富了你,所以當你翻讀《詩經》,突然就感覺 “開竅” 了。若你接著又具備了文字學,音韻學的知識,那讀起《詩經》,你的理解肯定更加深入了。

所以啊,閱讀這回事,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積的。你的知識架構,隨著你閱讀相同類型的書也好,甚至不同類型的書也好,都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整合。你會發現,隨著你的閱讀量越大,你所知道的就越少,也才發現,原來人生是如此渺小的。

三、“閱讀” + “寫作” + “創作”

當讀的書越多,就越訓練你的思維。在這思考與閱讀的過程中,也應鼓勵自己寫一篇隨筆,或記錄筆記。這除了是一種記錄或寫作外,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再創作。我記得,念研究生那會兒,我雖閱讀了大量資料,腦袋裡各種打結之餘,也有著各種想法,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下不了筆。就在那時候,和某老師吃飯,老師說了一句,“想,只是停留在你腦子的想法而已。它必須通過你的筆尖將它寫出來,那才有辦法好好地整合”。這句話,至今依然影響著我。很多人會說,我讀了一本小說,我讀了一本書,但是不知道為何,沒過多久,我就忘記了書本的內容。就像作者所說的,我們要學會做讀書筆記,我們要學會寫讀書隨筆,通過你那粗糙的記錄也好,它其實都在加深你的印象,也在將這本書融化於你。每一本書,他應該是在閱讀後,至少有一句話,是你印象深刻的。它,未必是你贊同的;它,可以是顛覆你想法的句子,我想那就夠了。因為這意味著,閱讀,和你的 “再創作” 作了一定的結合。

四、“越忙越要讀書”

挺諷刺的,像作者所說,我們都會用我們很忙,我們沒時間,哪裡還有精力再去閱讀?這豈不是在增添壓力嗎?為何越忙就越要讀書?在你很忙的時候,我們只是一味地忙,一味地往前衝,我們真的沒有時間嗎?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始終也很愛說一句話,時間是擠出來的。如作者一直掛在嘴邊的,閱讀就如呼吸一樣。當閱讀已經成為你生活一部分的時候,你就不會再感到壓力。你之所以覺得它是一種壓力,那是因為它還未走入你的生活。忙碌中的閱讀,可以讓自己沉澱下來,可以讓自己有時間和自己相處,何樂而不為呢?

五、“文理不分家”

這一點我想當贊同。若你是文科,不應該只埋沒於文科的閱讀中,相同的,理科也一樣。若只是單方面的認識,那還是有些可惜的。文科的你,也多涉略一些理科讀物;反之,理科的你,多涉略一些文科的讀物。我相信,因為領域的不同,思考模式的不同,必會給你帶來一些驚喜與震撼。理科的你,可以感受風花雪月,或哲學一般思考的文科人;文科的你,也當去學習與感受理科的理性與強烈的縝密思維。若能二者結合,這是一件相當歡樂的事。畢竟,生活哪有分得這麼細膩呢?我們吃的喝的,與理科知識脫離不了乾系,但這種飽足感的精神層面,又是文科生善於表達的。你說,文理該如何分家呢?

六、“教師應該讀什麼書?”

教師閱讀不限於任何領域,但他又不同於一般讀者。作者認為,教師閱讀應該有那樣的一個目的,就是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他也強調閱讀的三個板塊——“專業知識”、“教育理論”、“人文視野”,另外也應該多讀 “經典書”。所謂經典,是可以重複閱讀,並在每一次重複閱讀中都可以有所領悟,似乎每一次的閱讀都有吸收不完的精華。

對於作者所說的三個板塊加經典書,我是讚同的。但我想這不限於教師而已。那怕其余讀者,也是有著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的方向。如上所言,老師的備課與教書情況,和他個人的閱讀與閱歷有甚大的關係,但其它行業我想也是如此的。每一個行業都有它所必需具備和與時俱進的知識,同理也會有相應的理論。至於 “人文視野” 就更不用說了,哲學思考、文學作品,哪怕你不認識它,它也認識你呢!你或許會說,我是做 IT 的,和人文沒啥關係 ,那或許我們得靜下心來思考何謂 “人文科技”?

七、辦 “讀書會”

為何要辦呢?讀書會,總會有一個分享人 ,他針對他所選的書,做了介紹之餘,也肯定有著他個人的延伸閱讀。這個延伸閱讀,可以包括他結合其它相同類型或不同類型的文章做出比較;他可以結合個人的生活或經驗來談。聽別人有力的分享,那是一種思維上的交流。你或許會發現一個新穎的角度,你或許會發現另一片新書海。甚至,可以認識更多的書友呢!

沉浸在浩瀚的書海中,是一個我們說不完的人生之樂。

來吧,我們一起來閱讀!

來吧,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有多忙,書本應該就是我們最好的伙伴!

————————————

投稿者:柳潔

臉書專頁: Liewcyeh_readingspace

Instagram:@liewcyeh_readingspace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給教師的閱讀建議》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1001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