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卡拉尼提《當呼吸化為空氣》


投稿者:柳潔



多次去書店都看到這本書,也總是擦身而過。一直以為就是一本關於醫療的小說,再不然就是一本與醫療有關的文學吧。

“如果我編書,就要彙編一部人類死亡記錄,同時附上以下註解:‘教會別人死亡的人,同時也能教會人生活。’ ”
——米揭爾·德·蒙田《探究哲理即是學習死亡》

作者,
2015 年,他走了。
1977 年生於亞利桑那州,獲得斯坦福大學英語文學及人體生物學學士學位。後於劍橋大學獲得科學史與哲學研究碩士學位。耶魯大學醫學博士。

2013 年左右,得知自己患上了第四期肺癌。這個時候的他,仍舊是一名住院醫生,還在努力地走在自己的人生巔峰。他對未來二十年的各種策劃,瞬間化為了泡沫。

此時的他,即將獲得斯坦福醫學院外科教授職位並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但是,卻又眼睜睜地看著這個位置被他人取代。

肺癌第四期,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他作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或一個手術就得耗上無數個小時。但,現在的他,還能操作這麼精細的手術嗎?再過一年,就能是一名獨當一面的醫生,但是現在,這一切還可以實現嗎?

他說,他一直都在探討生命,意義,生死這樣的問題,現在自己真的體驗中了。來得比別人早,二來也實際體驗了什麼叫做抗癌過程的辛苦。

他是露西的老公,他們的婚姻因為他的生病而得救了。露西是一名內科醫生,他倆啊,就在醫院時認識彼此的。本書是一本未完成的書,而露西也在書裡的最後一章寫下了後記。有那樣的一段內容,讓我很是深刻。露西說他最懷念的不是強壯時候的作者,而是在生病這一年多來自弱的他,因為可以看到作者綻放個人的生命色彩。

他是卡迪的爸爸。該不該有孩子呢?如果作者死了,那我的太太將孤身一人。也為此,作者常常和太太說,讓她一定再婚,好好生活。他們最終決定要了個孩子。這個孩子給了作者很大的快樂,他甚至調侃著說,孩子的生命逐漸旺盛,而他卻漸漸走向死亡。

作者在書中的最後一段話,就是寫給孩子的:
“在往後的生命中,你會有很多時刻,要去回顧自己的過去,羅列出你去過的地方,做過的事,對這個世界的意義。我衷心希冀,遇到這樣的時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經讓一個將死之人的餘生充滿了歡樂。在你到來之前的歲月,我對這種歡樂一無所知。我不奢求這樣的歡樂永無止境,只覺得平和喜樂,心滿意足。此時此刻的當下,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八個月大的卡迪,就這樣失去了父親。孩子現在估計也五歲了吧,不知她現在過得如何?而看著父親的照片,全家福,母親又是如何去闡述的呢?

作者重複了數次,若他知道他還剩下多少天的時間可以活,那他接著的方向會更明確一些。如果剩下十年,他會繼續在醫院上班(這是他一直努力為之的),若還剩下五年(忘了實際他說了多少),他會拿來寫一本書;若還剩下一年,他會好好陪伴家人。但,沒人知道。

他經過了第一次十八個星期的治療,最終還是回到了醫院的崗位,撐完他該做的。最終,也確實順利達到畢業的標準。只可惜,畢業典禮當天,他卻不斷嘔吐,嘔了好多青色的黏液,又這樣地,被救護車送往了急救中心。

我無法想像,挺著一個這麼虛弱的身子,繼續做著如此勞累的工作,那是怎麼一回事。加上,他的痛楚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我感慨的是,他最後一次完美的手術。
我感慨的是,當他決定不插管,他們全家陪在他的身邊,卡迪也在他身邊的那個時刻。慢慢地走向死亡,那到底得是個多麼勇敢的人。

不是放棄生命的言論,也不是一味覺得自己可以治好。而是選擇接受自己的病痛,接受自己接著的生活,哪怕作者曾經表示不甘心,不甘願。但,這一段最後的旅程,他還是好好地總結了自己。

他的心路歷程,他的生活。

最後用本書一開頭引用的詩歌作為結束:

You that seek what life is in death,
Now find it air that once was breath.
New names unknown, old names gone.:
Till time end bodies, but souls none,
Reader! Then make time, while you be,
But steps to your eternity.

——Baron Brooke File Grenville

我們的呼吸,有一天將會停止。但我們的靈魂,精神依然存在。就如作者所說,“死亡既帶著濃烈的個人色彩,同時又絲毫不帶個人色彩。”

寫到這裡讓我想到另外一本書,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最後的演講》。

————————————
投稿者:柳潔
臉書專頁: Liewcyeh_readingspace
Instagram:@liewcyeh_readingspace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當呼吸化為空氣》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