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

山下英子《斷舍離》
投稿者:Unilovelife
當初只是純粹想分享斷捨離的文章,就想再找山下英子的書,馬上就給我刷到這本了,而我也已經開始當起整理師了。
這是山下英子的書——其中一個版本的《斷捨離》。
書裡提到作者與斷捨離相遇差不多是在 20 年前跟一間寺廟借宿開始,她發現那裡的修行僧非常愛惜那邊的物品,環境也打掃得乾淨舒暢,跟賓館裡的舒適感非常不同。經過觀察,發現了生活要轉向減法的重要性。
斷捨離的生活哲學是山下英子老師從瑜伽學到的斷行、舍行、離行有所領悟,這是斬斷慾望,脫離執念的修行哲學。
書裡的內容我選了其中的5個點來跟大家分享:
1. 整理和收納有什麼不一樣
2.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3. 與物品的關係
4. 怎麼讓身體開始行動
5. 什麼是三分法
《整理和收納有什麼不一樣》
大多數人是漫不經心的在收拾,而很多物品其實不是現在的時間軸可用上,或者明明知道這個東西對你來說已經沒用處了,就是不捨得丟或給人。斷捨離整理法就是要在篩選必要物品時考慮 “我與物品的關係” 和 “當下” 是否有用到。
捨棄了不必要的物品再重新收拾,物品就不會越堆越多,留下的都是你喜歡的東西。斷捨離過程中,你會逐漸認清原來你的生活裡竟然有那麼多沒用的東西,與此同時,你就會關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了。
她說,“一旦形成了三思而後的行為,你就真正實現了 ‘斷’ 的狀態。而斷捨離的含義就是在 ‘斷’ 與 ‘舍’ 的交替裡,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書裡面也提到《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第一,逃避現實型——這種人不怎麼願意呆在家裡,多數情況下都是對家庭有點不滿,所以會讓自己忙碌起來,或者參加各種活動讓自己忙碌,再加上家裡亂糟糟的畫面,就算不忙碌也不想回家。
第二,執著過去型——這種人會一直收著過去的物品,即便現在用不上了也捨不得丟棄。物品中多半隱含著對他們過往的幸福或輝煌時光的留戀。從某個意義來看與逃避現實也有相通之處。
第三,擔憂未來型——這種人會致力投資在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他們對未來充滿不安全感,這類人的特點是過分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囤積這類物品會覺得焦慮不安。
她說三大類型當中,以擔憂未來型的人居多。
《與物品的關係》
● 太久沒用的東西就好比是暫時放在家裡的垃圾,可以說像陌生人一樣,如果滿屋子都是陌生人,你會覺得舒服嗎?
● 很多家裡都有這些比如:一次性筷子/飯盒、贈品、保溫袋、微波爐附送的手套等等。是的,它們還可以用,只是收在家裡 10 年了,都還用不著,就可以捨了。
● 因為要丟棄覺得可惜,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罪惡感,而不是物品本身,這種感情本身也並非錯的。
● 可惜就要愛惜,如果連物品的存在都忘光了,要扔掉又覺得可惜。如果在接受物品時就意識到要愛惜它,發揮它的價值,就不會出現無法盡其用的物品。
● 還不如捨掉給人,好延續這物品的價值。
《怎麼讓身體開始行動》
如果你真的沒時間做斷捨離,可以依據你的時間然後選一個比較貼近生活的基本場所做起比如睡房,客廳,浴室等,不然即便只是一個抽屜或小錢包也無所謂。重要的是不要做到一半。做一半留一半改次繼續的話你看不到那個整理後的成就感,就不會有動力整理下一個場所了。
比如說你一直很想把某個抽屜裡的衣服一目了然陳列,但是現在你有 1 小時空閒的時間,那麼就從這個抽屜開始。
斷捨離的過程離不開 “減少,分類,收納” 這三個過程。最簡單的是從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下手,然後才取捨剩下的物品,要結緣還是要留下。
《什麼是三分法》
在整理和收納的環節,作者說重要的仍然是三分法,拿廚房做例子好了,廚房的東西大致上可分為食材、烹飪器具和餐具三大類。然後才從這三類當中個別再分三小類來收納。
再來是七,五,一空間收納原則。就是說壁櫥、收納櫃、衣櫥等這些看不見的收納空間,裡面的物品只要 70% 滿就好。而那些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比如玻璃櫥櫃、碗櫃、餐具架等,上面的物品只放 50% 就好。最後那些展示類,裝飾美觀的物品比如花瓶、一副畫、桌燈等就像商品陳列那樣只展示 10% 就好。
《最後我總結一下自己的看法》
斷捨離並不是強調要過極簡或者簡樸的生活,它最重要的概念是要我們活在當下,把自己的心拉回到當下。
經過篩選捨棄的過程,留在你身邊的是你當下喜歡的,有用處的物品。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取得或使用你的物品,你外在無形的 “相” 也會以輕鬆愉快的模式到來。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斷舍離》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09042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