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斷捨離》


投稿者:皮皮



讀這本書之前就一直聽說過它的大名,看簡介發現原來是整理術的書籍。那時候心想,這麼小小一本書,真的能讓人學會收拾家裡嗎?有沒有這麼神奇啊?於是好奇地買了下來,打算得空的時候見識見識。

《斷捨離》這本書主要的概念。簡單來說,斷捨離可以解剖為——斬 “斷” 物慾、“舍” 棄廢物、 脫 “離” 執念。而這些又可以總結為 “出” 的美學。

【“出” 的美學】

所謂 “出” 的美學,不僅可以應用在收拾家裡的物品,還可以在生活、社交,甚至是心靈上。斷捨離時把家裡的垃圾、廢品、或是已經失去效用的雜物扔掉,循環利用,找尋適合的方式處理掉。只進不出的空間,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德國詩人歌德的名言:“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如果一間屋子裡堆滿了各種無用之物,住在裡面的人會變得散漫、沒有精神,甚至會產生煩躁、逃避的心理,對家沒有歸屬感,生活自然過得不快活。

再者,當我們明白了捨棄的辛苦,便會更加慎重地對待獲取,不會輕易購入容易閒置、非必需的物品,和有意識地入手對自己發揮更好技能的東西。不久之後,家裡的物品量得到縮減,壓縮成適度,生活空間也得到優化。

【新陳代謝】 

除此之外,斷捨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 “新陳代謝”。我們的居住空間處於代謝的狀態,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斷地進行 “使用所有物,清理無用之物” 的循環,才能讓居所充滿流動感和活力。

打個比喻,人類呼吸需要 “排出” 廢氣,才能 “吸入” 氧氣。居所也一樣,一直瘋狂地購入、囤積物品,卻沒有適當地捨棄、減少無用之物,只會讓原本寬敞的居住環境變得狹窄、壓抑,甚至產生煩躁感。要記得,高質量的 “呼吸” 首先需要 “吐”。

實踐物品斷捨離的同時,我們的內心也有了嶄新的變化。以前或許對自己沒有太大的關注,而現在攝取東西時,也會優先考慮當下、考慮自己的需求。換而言之,逐漸形成了以自己為主體的生活方式。

最近臨近新年,也正值 MCO,我也正好讀完《斷捨離》,迫不及待想要收拾家裡,想要嘗試實踐 “斷捨離”,嘗試減法生活的輕盈感。

第一天,我試著收拾書房的小角落,從這個角落裡挖出了很多陳年舊物,很多是以前收拾不捨得丟的,又塞了回去的東西。收拾途中找出了很多以前很喜歡的東西,差點把物品放回去時,想到書中說到:實踐斷捨離時只需要考慮到自己和現在,以自己為核心,去思考現在的需求。

最後,那個小小的角落裡,需要處理掉的忘卻物、閒置物竟然裝滿了一個大垃圾袋!雖然有點可惜,但也只是情感上的不捨,實際上那些東西也沒有什麼用處。如果我把它們留了下來,明年大掃除時又要對著同樣的東西糾結一陣子,倒不如現在處理掉,一了百了!

後來和家人分享了斷捨離的概念,一開始他們還是捨不得各種東西,那我就自己先做示範。接著他們也開始自動處理一些廢品。老爸主動拿出他那整整一大箱子的電影光碟,只留下了不到 10 個他最喜歡且最常看的電影;老媽在一大堆多餘的全新餐具中,只留了兩三套備用,其餘全部送出去;弟弟從 10 支羽球拍減少到了 3 支。

雖然沒有完全貫徹斷捨離,不過我覺得每個人的斷捨離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自己的一把尺,用來定制和衡量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書裡說到:“斷捨離,並不是充斥徒勞感的 '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間次元的 '搬家',同一個地方,同一所房子,卻有完全不同的風景,還有嶄新的自己。” 整理完之後瞬間覺得家裡變大了,煩躁感也不那麼強烈,連室內的空氣都變清新起來了。

有捨才有得,丟棄廢舊的事物,才能獲得舒適的環境,放鬆的心情和輕盈的生活呀!而且斷捨離之後,生活不斷出現意外的驚喜,更加印證了 “新陳代謝” 的重要性。

所以《斷捨離》不僅僅是一本教導讀者整理家裡的整理術,而是使我們重拾輕盈生活的人生哲學。書中列舉了一些例子,講述讀者是如果通過斷捨離,讓身心變得輕鬆,人生也因而發生轉變。不過斷捨離的涵義並不只這些,還未看過的朋友們可以自己一探究竟,或許能夠帶來更多的啟發。

最後摘錄作者在序裡一句話當做結尾吧。

“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分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山下英子《斷捨離》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斷捨離》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