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佩嘉《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


投稿者:阿琦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它的英文書名,完美詮釋這本書的精髓、這時代育兒的挑戰:Struggling to Raise Children.

最重要的是,它並不是坊間那些拼命向父母灌輸策略的“教養書”,而是能讓我暫時脫離個人化的母職,以更宏觀的視角,去看待因為全球化、國家製度、社會階級、個人經歷等所衍生的各種教養模式,進而將自己的教養經驗放進更大的脈絡來思考,再從焦慮不安的親職教養中解放出來。

這是身為臺大社會系教授的作者藍佩嘉,透過訪談與觀察近60個台灣家庭親職教養的田野研究。此研究聚焦於小學生,因為這階段的孩子,課業壓力尚未繁重、家庭教養目標尚在調整,同時也處於私人教養與公共教育的銜接點。

這本書根據參與者不同的社會階級(中產階級、勞工階級),不同的教育選擇(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實驗學校),不同的居住地(城市、城市邊緣、偏鄉)、及不同的家庭狀況(單/雙薪家庭、跨國婚姻、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分析階級如何形塑不同的保安策略,以保障親子的經濟與情緒安全,卻也同時列出隨之而來的矛盾與非預期後果。

中產階級因為有經濟與文化資本,親職教養有更多的選擇權,卻也迎來教養上的各種文化矛盾。

中上階級父母,讓孩子出國留學,或進入私校,雖然為孩子提供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卻也面對各種難題:國外的種族歧視、私校內的階級秀異、在地文化的斷層等。

至於大多數中產父母,仍選擇公立學校與體制教育。雖無需付出高額的教育成本,卻也要花費心思為孩子規劃更多的學習資源:安親班、補習班、才藝班等,因而陷入“如何在學歷、功課與快樂童年取得平衡”的難題中。若家長全然管理孩子的日常作息以達到“全人教育”,卻又造成孩子不懂得獨立自主,也同時讓家長本身(多為母親)陷入勞動密集。

“一方面,“教育母職”的使命讓母親進退維谷,她們既要細心營造親子連帶、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又要規劃多元學習,好替孩子準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殘酷競爭;另一方面,為了培育孩子全球競爭力的經濟資本,父親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賺錢養家,反而導致陪伴的父職角色的時間擠壓,甚至是空間分離。”

一部分中產階級傾向選擇主打慢學的實驗學校,好讓孩子能順著自己的步伐自然成長。但這種“規劃自然成長”的教育理念,需要家長花費金錢、時間與精力配合;另一邊廂,家長也會為孩子自行補充學習資源(即使和學校理念不符),並規劃好孩子的未來:出國留學,或接手家族企業。

如果說從中產階級家庭的例子裡,我或許看見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模式;那從勞工階級家庭的例子裡,我隱約看見的,就是童年的自己了。

勞工階級家庭的教養模式,包含體罰、象徵式寵愛、外包教育、自然成長等。相比中產家庭注重孩子的興趣與創造力,有的勞工家庭更注重孩子的智育與品德,並期待教育能達到階級流動。

另一邊廂,鄉下孩子雖然真的能經歷野放式的自然成長(而非像實驗學校刻意規劃的自然成長),卻也因為網絡氾濫而隱藏危機。

形塑勞工階級的親職教養,乍看之下源自個別家庭因素,但追根究底其實和政府政策、城鄉差異,甚至是階級傷痕有關。跨國婚姻家庭、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更加劇勞工階級的教養困難。

“我們應該檢視學校文化與教學內容如何過渡向中產階級家庭需求、白領工作文化傾斜,系統性地忽略或貶低勞工階級的職業技能、文化價值,從而讓教育現場變成階級不平等的發動機,以及讓弱勢學童留下階級傷痕的競技場。”

藍佩嘉在總結時寫道:

“我希望透過訴說故事、分享經驗,讓我們多一點同理心來體察不同家長深處的結構位置的差異,也提醒自己放下一些“標準童年”、“理想親職”的包袱,或許能成為比較怡然、放鬆的父母。”

我讀完這本書後想法確實有些開竅。一方面不再過多焦慮,因為不管選擇何種親職教養,那必定包含各種利與弊,所謂的教養成效也不是我能力所能控制的;另一方面,我也不會批判別人的教養模式,因為每個家庭自有難處,更何況沒有一套完美的親職教養適用於每個孩子。

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提醒我:我有時間、文化資源和金錢來進行密集親職,這種選擇其實是一種階級優勢。我接下來該做的,不僅是小心維護個人化的教養以保障孩子,更可以想辦法如何惠及社區裡更多的孩子。

最後分享書裡喜歡的一句話:

“什麼是好的教養目標?就是在家庭的資源、時間、能力等狀況下,實際可能達成的目標。這些目標不是預先規劃的,而是在行動中持續地尋找適當、可行的目標,這是持續協商、共同實驗、做夥修補的過程。”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童年》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11222


喜歡阿琦文章的讀者也可以逛逛她的專頁哦: http://www.imbookq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