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的寄生蟲
29 Dec

林蔚昀《我媽媽的寄生蟲》
投稿者:淑卿
『如果我早一點認識到,人際關係(包括親情、友情、愛情)並不是只為人著想、對別人付出就好,還要為自己著想、顧及自己的需要,以及雙方需要的平衡,這樣關係才可能持續下去。如果我早一點知道或接受這件事,不要老是這麼彆扭、壓抑,也許我在人生路上就不會受這麼多苦,也不會一直這麼孤單。』
『然而我忽略了,治療的意義並不是讓別人覺得我很堅強,而是讓別人照顧我的脆弱。』
看這本書名的第一印象,第一眼先看到的是「寄生蟲」這個名詞,當下以為是生物科學類的書籍,只是粉紅色的封面令人感覺到與主題,似乎有點衝突。
這本書分成三個部份,分別從作者的幼年/青少年/成年時期來看。作者利用寄生蟲來借喻她自己、以及她與家人之間的關係,但我覺得更像是她剖析自己心路歷程的一本書。
從作者的描述中,她從小就在溫室裡長大,她的父母是個優秀的寄生蟲學家的博士,但從不要求她取得好成績之類的,只期待她「快樂就好」。但到底何謂「快樂」? 身為一個心思細膩敏感,想法成熟的少女,我覺得當時的作者是無所適從的,尤其母親對她的成就感到不痛不癢或冷嘲熱諷,以這樣極端的方式溝通建立情感,讓她陷入懷疑(不信任)自己的漩渦裡,在憂鬱與憤怒中的迴圈內走不出來。
就像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有人轉向你,對你說幾句話,開個玩笑──這時你就像一朵花一樣重新開放了。你把你那虛無、無家可歸的存在掛到那個溫暖、活生生的人身上,像把一件大衣掛到鉤子上。那人離開了,絲毫感覺不到我的重量,他根本不知道我掛在他身上,不知道有一瞬間我就像寄生蟲一樣啃食著他的生命……』
我們還在母親的子宮裡,就靠著母親提供的養分與血液維生。出生後,家庭養育著我們,從嬰兒到成年,這數十年的時間,我們就像水蛭一樣,依靠父母提供的資源成長。
長大後,我們像跳蚤,主動或被動地,由這裡跳到那裡,可能在距離上跳得離家越來越遠,必須要獨立生活;也可能是在想法上越來越有自己的意見,傾向尋找與自己有志一同的「宿主」。當然在這其中,我們可能像阿米巴原蟲一樣,隨著環境改變自己;可能以為自己被弓蟲感染,為自己的不理智行為找藉口與理由;或者無懼隱藏在泥土中的包蟲,去體驗各種新鮮的玩意兒。最後當我們找到那個想共度一生的宿主後,我們又像血吸蟲(浪漫蟲)一樣,交換、提供彼此所需,成為伴侶,孕育了下一代,開始了新的傳承。
在讀的過程中略感壓抑,甚至有一部分感同身受。但我還是蠻推薦這本的,因為覺得很有共鳴,在閱讀過程中總會聯想到自己和父母之間不愉快相處的模式。
而這本書刻意以一種輕鬆詼諧的語氣,去描述她曾經歷過的衝撞,或許也是為了減輕她的憂慮。
也因為如此,這本書才顯得那麼好讀吧!
——————————————
投稿者:淑卿
臉書專頁:SC Tan
Instagram 專頁:https://www.instagram.com/c_books28/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我媽媽的寄生蟲》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29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