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投稿者:野島種火



叔本華是十九世紀轟動一時的悲觀派哲學代表人物。其成名作品《作為意欲與表象的世界》堪稱撼動哲學界的重磅原子彈。叔本華天資聰穎,年紀輕輕便嶄露頭角,卻不幸飽受同儕的妒嫉,導致到晚年才獲得該有的關注。托爾斯泰、莫泊桑和毛姆的作品中皆可找到其哲學觀點的影子。

本著對這一號人物與其心路歷程的崇敬和好奇,終於沒忍住入了一本《人生的智慧》,據說是叔本華一系列作品中最淺顯易懂的一本。我讀的是韋啟昌版, 聽說這是最貼近德語原著的譯本。

《人生的智慧》與讀者討論了涉及身心靈健康,名譽地位,處事哲學等人生議題,其中有兩個飽受爭議的部分。

首先是叔本華對快樂的看法。在第四章《人所展現的表象》中他提及:"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才是肯定的。" 快樂是虛無的,痛苦才是真實的,所以追求快樂是愚蠢的,聰明的人不會追求短暫的快樂,他們努力存錢,盡力避免老年的痛苦。

跌宕起伏的人生常態,難道真的是虛無? 我必須提出反對。若人類真如叔本華所言,是"意欲" 的產物,那他們又怎麼可能甘於過一種純粹地避免痛苦的生活? 如果理智真的能控制一切,那叔本華自己也不會承認"人類是情緒動物" 了。

事實上,在第二章《人的自身》中,叔本華也說過:"一個精神富有的人會首先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閒暇,爭取過上一種安靜,簡樸,盡量不受騷擾的生活。" 這樣看來,其本意根本不旨在提倡人類去逃避虛無的快樂,反而應主動追求一種平實喜樂的狀態。

正如第二章說:"使我們快樂或憂傷的事物,不是那些客觀,真實的事物,而是我們對這些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由於叔本華提早替我們看破了快樂的本質,它變成了可以把握的事,也正因如此,我們將更容易尋得一種不建立在痛苦上的喜樂,兩全其美。

此外,叔本華對 "孤獨" 和 "自我" 的看法也是異常深刻的。在第五章 《建議和格言》中,他曾提出:"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 要么是孤獨,要么是庸俗。"

當我第一次看見這句話,還不知道是出自叔本華之筆。說不上嗤之以鼻,只覺得這人怎麼如此憤世,對普羅大眾缺乏尊重。但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不應該直接對這句話的表面涵義照單直收。我認為,叔本華的 "孤獨" 指的並不是人的生活狀態徹底地隔絕外在聯繫,而是所思所想始終維持一種對入世的陌生,甚至不屑。他解釋,若一個人不選擇真正地隔離人群是沒有辦法產生偉大的洞見的,認為人只要混在一起思想就無可避免地相互影響。他說:"孤獨是不符合人性的,渴望認同感才是。",也對以上觀點現身說法,強化了徹底 "孤獨" 予人類而言的荒謬。

除非我們的大腦像叔本華一樣是個健全的知識系統,同時有個有錢爸爸來繼承他一大筆遺產,否則我們不應該輕率否定和逃避入世能給於我們的正面價值。那該怎麼做呢? 我們或許可以思考如何依照自身需求來處理親密或非親密關係,才能把最多的空間預留給自我的昇華。

雖然有人會認為他的作品略偏激,對女人的看法更是有失偏頗,但一體兩面,他的觀點也是絕對性,帶有前瞻性的。其最令人喜愛的是其對勘破事物本質的執著,和其直率的個性。他就像魔法世界中那種頑固難搞的教授,用無比純真的心境去分析世間萬物。渴求真相的同時,卻絲毫不滿足於停留在事物的模糊表象。並非在灰中分出黑與白,而是相信灰只是表面,底下不是白就是黑。

放在他的時代,叔本華毋庸置疑是一個不畏懼在苦痛中探索,敢於在俗流中堅持觀點,孤身作戰的勇士。

對於叔本華,我們應謹記,勿對其的一個句子擅自論斷,反而應系統性地了解其自成一格的思想魅力,化為己用。也去欣賞他的風骨,他的執拗,與其對自身無與倫比的堅信。

===
最後再附上幾句摘錄:
痛苦和無聊是幸福的兩個死敵,我們的生活在這兩者當中或強或弱地搖擺。
——第二章 《人的自身》

因此,每個人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所能,努力做到最好,一個人越能做到這一點,那他在自己的身上就越能找到快樂的泉源。
——第二章 《人的自身》

每一個人首先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裡,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表象》

對於一個人來說,他的自身本性,不管其存在方是為何,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表象》

在這世上,真正具備價值的東西並不會受到人們的注意,受人注意的東西往往缺乏價值。
——第四章 《人所展現的表象》

如果對我的秘密保持沉默,那麼,這個秘密就是我看管的囚徒,如果失口說出了這個秘密,那我就變成了他的囚徒。
——第五章《建議和格言》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人生的智慧》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1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