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幹蛋糕》

《樹幹蛋糕》
聖誕前夕,母親偶然說起 “樹幹蛋糕”(Bûche de Noël)這道法式聖誕甜點。
我從未吃過這道甜點,也許是心理作祟,心中總對它抱有一種極為羅曼蒂克的想像——就同屢試屢敗的法式馬卡龍一樣,只可遠觀而不得褻玩。又或許是售價不菲之故,外表精緻的樹幹蛋糕就像是 “上了神台” 一樣,距離感十足。
但原來,樹幹蛋糕的蛋糕體就只是大家都熟悉的瑞士蛋糕卷(Swiss Roll)。而蛋糕卷的作法基本上與烘焙入門必學的戚風蛋糕無異;在蛋糕薄上抹一層鮮奶油,捲起來以後再抹上了一層層巧克力口味鮮奶油,抑或是奶油奶酪,再依各人喜好劃上木紋,撒上雪糖粉,擺上由蛋白糖霜所製的聖誕老人、蘑菇、小矮人等裝飾。如此,原本平凡無奇的蛋糕卷像是遇上了灰姑娘的神仙教母,華麗變身以後即身價翻倍。
半年過去,太虛幻境牌匾兩側的楹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仍如連綿煙雨般纏繞我心間,深深地撼動我一切思緒。
何謂真?何謂假?何謂虛?何謂實?
很多人都說內涵比外表更為重要。然為何蛋糕卷要在喬裝改扮以後才可以賣得更好的價錢?而食客們又否知道櫥櫃裡那些看似精巧別緻的蛋糕在褪去了五彩繽紛的糖霜與色彩斑駁的奶油以後,內裡基本與超市裡供多於求的戚風無異?
我常在想夏娃為何會為毒蛇所惑,與亞當偷食知善惡樹上的果子。倘或夏娃不曾聽信毒蛇的讒言,倘或亞當義正辭嚴地對夏娃曉以大義,那人類的歷史會否因此而改寫? 也許那樣我就不會發現甜點屋裡精緻而昂貴的樹幹蛋糕的原形就僅僅是巧克力口味的蛋糕卷,更不會因為得知真相而大失所望,甚至悵然若失。
聖誕過去,元旦也不遠了。我趁這幾日空閒把房間重新收拾了一遍。這令我想起幾年前偶然在 Netflix 上看見的一個叫《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的電視真人實境節目。主持人 Marie Kondo(近藤麻理惠)在節目上分享了她對整理與收納這門生活藝術的心得,推廣了一個叫 “Spark Joy” 的整理與收納理念。
“Spark Joy” 的中譯很是抽象詩意——怦然心動。
根據近藤老師的說法,但凡是不再令我們怦然心動的物事都得一一拋除。我按這個方法將衣櫃、梳妝檯、衣櫃、儲物櫃等清理了一遍。看著一箱又一箱待捐出與待回收的舊物,赫然發現許多曾經以為會帶來 “怦然心動” 的物事混雜其中。
這幾日我總似十六歲時那般攬鏡自照。不同的是,我不再敢與鏡中的自己對視,匆匆一瞥已足以令我背脊發涼,深怕從鏡中人的雙眸中看見失望與唾棄。
經過甜點屋的時候,我仍不禁駐足觀望玻璃櫥櫃裡的聖誕甜點,暗忖那究竟是樹幹蛋糕抑或是化了妝的巧克力蛋糕卷。
夜涼如水。我任由晚風拂過我的髮絲,想著那句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享受片刻靜謐。
聖誕過去,樹幹蛋糕也該下架了。
#BooKu
#品系
#深夜專欄
#稱心如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