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有感》

翻看日曆,才知端午已過了接近一個月。許是因為母親的十穀養生粽訂單依然接踵而來,後院的一片粽葉香,竟令我絲毫不覺端午已過,還一直想起父親吟誦《和端午》時的一副老學究模樣。

說起端午,除了粽子和龍舟以外,相信大部分人應該都會想起那位於公元前278 年,眼見秦軍攻下郢都,絕望之下而自投汨羅江,有楚國第一詩人之美稱的屈原。

近年開始認真研讀《楚辭》,奈何古文造詣有限,且用詞晦澀難懂。若無註釋,還真看得一頭霧水。幾天前,我因姑母的關係而有幸透過 WebEx 旁聽了一堂《屈原賈生列》的網課。主講者對戰國歷史的豐富知識令我獲益良多;而他對《離騷》的獨特見解,更令我有醍醐灌頂之感。果然,站在巨人的肩上,所見的風景格外不同。

當日,主講者除了從《史記》解說屈子與賈誼的生平,還深入剖析賈誼創作《吊屈原賦》時所抒發的悲憤心情,更探討了賈誼被貶黜的各種原因;另外,也透過《離騷》和《漁父》,分析了屈子的人格與價值觀,以及對後世的影響。

也許很多人會對屈子投江持有不一樣的意見。然私以為,讀史的目的並不是讓我們站在上帝角度來評論前人的是非功過,更不應該站在現代人的角度來以成敗論英雄;而應以史為鑒,學史明智。從前人的成功與失敗中深入思考,領略前人的智慧,融合當代的思想,才能更上層樓。

戰國時所流傳下來的可靠史料並不多,要更進一步了解屈子的生平,少不得要從他所流傳下來的文學作品中探索。其中,《離騷》便是屈子對自己的身世、遭遇、理想與心志的自述,並隱晦地表露出自己欲與家國共存亡的思想情感。

網課結束以後,我沿著主講者理出的脈絡,把《离骚》和《渔父》又重新複習了一遍。絢爛唯美的香草美人、迷離飄渺的神話傳說、加上先前主講者詳細的解說,我在不覺間已無法自拔地深陷其中。一個生於良辰吉時,與王同姓,忠君愛國,才華橫溢且對生活充滿熱忱與理想的貴族,竟多番遭奸佞污衊,失去楚王的信任,變法失敗告終,最後與他心心念念的楚國一同走向滅亡。

若說《離騷》中「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是屈子寧折不屈的中心思想;那麼《漁父》中這段,就是他畢生的價值觀,他寧死而不願同流合污的寫照。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乎?」

自小,我聽得最多的一句成語就是「和光同塵」。

這原是一種收斂鋒芒,融入社會,與世無爭的處世方式,更是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體現。然這種看似消極被動的人生態度,卻經常被人將之與「隨波逐流」混為一談;更有甚者以和光同塵之名,行同流合污之事。

從前有個朋友就告訴過我,做人千萬不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可以有過於鮮明的性格,否則吃虧的終究是自己。那時候的我,很羨慕窗外那隻五彩斑斕的花蝴蝶,總盼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化蝶飛舞,卻忘了花園本不應只有花蝴蝶。

後來,我到一家美國公司上班,有幸得以見識職場上的爾虞我詐與人情冷暖;明白了透明制度裡的不透明與公平競爭下的不公平。職場上,人與人之間的情分不濃不淡;但凡涉及利益衝突,雖不至於相互攻訐,卻也有不少流言蜚語;溜鬚拍馬更是尋常。眼看著頗具才幹的同事在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後,心灰意冷而選擇離去;至今想來,仍覺心有戚戚焉。

曾經,我們都作過令人熱血沸騰的文章、都希望可以實現理想,乃至改變世界;卻都在投入社會以後,才漸漸發現自己只是一個不徹底的凡人。因為不夠徹底,所以左顧右盼,行下不少不得已、不由衷之事;也左右為難,於理想與現實間躊躇掙扎。

雪滿梁園所著的網絡小說《鶴唳華亭》就赤裸裸地寫出了理想與現實的對立與鬥爭;道盡了理想主義者對現實主義社會的不滿與無能為力;唱了一曲屬於理想主義者的輓歌。

蓮出淤泥,卻能不染自身;人存於世,就只能塵埃拂身嗎?

屋後不遠的一大片土地被發展商收購,多棵參天雨樹橫遭砍伐。父親感嘆從此再難一聞蟲鳴鳥叫之聲。那一片光禿禿的平地,再也不會有鳥獸出沒,取而代之的將是西裝革履,袍笏登場。我望著天邊的一抹蔚藍,恍惚間似乎看見鴟梟漫天翱翔。

這是個最美好的時代,教育普及,人才輩出;這也是個最糟糕的時代,人心不古,祿蠹充斥。

美國前第一夫人,Michelle Obama 在自傳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問題:Do we settle for the world as it is, or do we work for the world as it should be?

後院花園裡的蘭花如期盛開,我無法肯定心志能如蘭般堅貞不移。倘或此生能做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足矣!

#BooKu
#品系
#八月專欄
#稱心如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