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篇:似玉》
《最終篇:似玉》
「敢問君子貴玉而賤珉,何也?為玉之寡而珉之多歟?」
1992 年 11 月 16 日,接近下午 2 點鐘,一名周姓 “馬勞” 接了一通電話以後,匆匆向單位吿了假,冒雨越過長堤,趕往新山某婦產科醫院。
他該慶幸當時未曾爆發 Covid-92。
1611 時,一名 1.25 公斤重的女嬰平安出世。她哭聲低弱,背上仍可見烏黑柔軟的胎毛,手腳甲亦尚未長齊,雙腳還有些內彎。早產嬰,怎麼看都不是一個大眾審美眼光所定義的 “可愛寶寶”。然周氏伉儷愛之如掌上明珠。
女嬰的名字是由周生的三姐起的。收到回信時,周太太認為 “曼臻” 像極了瓊瑤小說裡的不合時宜的人物;周生則覺 “娟” 字過於普通;夫婦倆幾經思慮,終選了有些中性的那個。周生說應再取個英文名,否則音同馬來文的 “保釋”,將來會遭人取笑。
周生一語成讖。孩子才上小學,英文名就硬生生被同學說成 “dustbin”,還愛往她書包裡扔垃圾。可那也是沒辦法的事。誰讓她是班上唯一那個說不好中文,聽不懂福建話的 “大眼孖辮異類” 呢?
周太太不顧周生的勸阻,逕自往教員室去同孖辮妹的英語老師申訴。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解釋了孖辮妹的英文名之後,暫且平息了那起風波。可自那以後,孖辮妹怕極讓旁人知曉她的名字。
珉,石之美者,石之次玉者。原該是個秀氣文雅的好名字。
孖辮妹成績不錯,是個不折不扣的書蟲。在老師她的推薦與鼓勵下,她參加不少筆試比賽;華文筆試比賽第二名、英文筆試比賽第二名、常識比賽第二名、華文作文比賽第二名......才不如人,她總與第一名失之交臂。
她問姑姑為何是珉而不是玉。姑姑說美好事物總帶點缺憾,譬如《紅樓夢》、譬如維納斯像、譬如泛黃的書頁……
姑姑升學,留下一房間的書。四大名著、《飄》、《小婦人》、《簡愛》、張恨水、魯迅、巴金、錢鐘書、梁實秋、亦舒...... 孖辮妹廢寢忘食地沈迷於文學世界,她開始織夢、開始給自己起筆名、開始投稿。她寫得不錯,卻從不敢讓她那金碧輝煌的姑姑看見。
時光若白駒過隙,孖辮妹蓄起了一頭微卷的及肩長髮,偶爾扎起高高的馬尾,不再扎孖辮,卻依然沈溺於醉生夢死的文學世界,始終如一的沈淪於千奇萬幻的文字空間。
這些年來,她去了一些地方,寫了一些文章,賺了一些稿費,談了一些戀愛。她用過一些化名,常躲在人群之中窺讀,待夜深人靜時再化身紅衛兵——批鬥,向來是她最擅長的。
玉,是有羞花之貌的楊妃;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梁夫人;是《碧玉歌》裡嬌俏的汝南王寵妾;是奧斯卡影后 Liz Taylor;是《花樣年華》的港姐兼影后。
似玉,其實已是一種難以企及的高度。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最終篇:致孖辮妹、致茉莉、致周嘉珉。
#BooKu
#品系
#深夜專欄
#稱心如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