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落紅般的美》
中學時期,投的一篇稿題為《寂寞》,我忘了那個時候年少青澀的自己有多寂寞才能寫出這種聽來十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文章,但尚能被報館接受,寫得應該不過於尷尬。年少時期的寂寞,大人不理解,而大人內心的孤寂,也是少年人不會明白的。無論在哪個成長階段,人總會感受到屬於那個年紀的孤獨。家人再親,總有離別的一天;朋友再好,總有散去的時候,何況在千千世界中所遇到的泛泛之交,不過是一段時日的擦肩而過罷了。
最近我經常思考,等到身邊所愛的人都離我而去時,我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去面對發生變化的生活。也許太早思考這件事,但離去始終會來,只不過生活庸碌,我們都有意無意地刻意不去想它。
曾和朋友談起這種話題:人從來都不屬於誰,並且終將孤獨。
朋友聽了覺得悲觀,認為“孤獨”未免過於淒涼,她提出另個看法,聽起來倒也值得玩味並且有理。她認為只要人還能感受到情感上的聯結,就一定不孤獨。好比她的外婆去世了,可外婆永遠活在她的心底,成為她往後餘生的精神寄託,是她內心溫暖的羈絆,即使外婆離開已久,可她始終能感受到外婆在生命中帶給她的溫度,這種溫度是世上任何人都給不了,也替代不了的。或者時間將沖淡世間的所有情感,人與人之間那道精神上的聯結將逐漸模糊,可是,即使他日回憶往事時內心再也無多少漣漪,那段曾擁有過的感情,無論美好或悲傷,都值得珍惜。
聽了朋友的話,我內心沉睡的深處似被敲醒,這是我從未想過的,從她身上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發芽。不過,我們思考的角度其實有所不同,“孤獨”聽起來好像令人感傷,但人終究需懂得與孤獨安然相處,才能擁有並且保存內心的平和。
沉湎在焦慮及浮躁中,是無法感受到孤獨所帶來的自在的。我深深明白焦慮中的無助,以及浮躁給生活帶來的諸多壞處。在這種狀態下,無論做什麼總隱隱感覺焦躁不安,甚至某些小細節的變化便能讓人覺得生活彷彿已脫軌。內心不安分的獸在胡撞閘門,內心如何平靜?在這個喧鬧的時代,人經常感到不滿、失落、無奈,而此時孤獨來襲時,它是鬼,正一點一滴吞噬人的靈魂。
可我也曾感受過孤獨裡的愜意,只有解開了精神上的枷鎖,釋放了心靈的禁錮,才能重新找回生活的規律,回到原來的軌道,或是適應新的軌道。其實,我不喜經常變化,變化使我的身心勞累,可每當適應了變化後,我又覺得我似乎達成了一項不易的挑戰,這使我佩服自己,欣賞自己。然後,我便能回到安好的生活狀態。若下次再有變化,也許我依然覺得厭煩,但只要時間不為世界停留,我便也不能隨意按下生活的暫停鍵,無論如何都得走下去。因此,孤獨是一種因心而異的感受,把心靈養好,就會迎來夜色闌珊,白晝臨近之時。
生而為家人、為朋友,是塵世一遭短暫而喧嘩的聚會,或粗茶淡飯,或美味佳餚,偶爾陌上開花之際,觥籌交錯間便能笑談幾回人生,這樣聽起來挺寫意的,但不是每件事我們都能理所當然地擁有它,歡聲笑語褪去後,我們始終要學會與自己相處。人時常被教育要與人好好溝通,卻沒多少人記得,在這之前,要先與自己好好溝通。能與自己交談、與孤獨相處的人骨子裡總是隱隱透出一種淡雅之感。那是因為他們能不被世俗的紛擾擾亂心緒,在繁雜塵世裡依舊質樸著,純粹著。要成為這樣的人,便先與自己安好相處,允許自己脆弱,才能成為強大的自己。若不堅強,何來安然自若?失意、憤怒、悲傷,無論哪樣,都先不要急著讓自己好起來,堅強不是壓抑,而是接納與面對。懂得悲傷,快樂才能被襯托得更耀眼。
也許走過風雨,繁華落盡,便能明白原來一湖的平靜比行踪漂浮的快樂更令人閒適。待青絲成雪,白髮蒼蒼,關於年輕的回憶越來越多時,想必那個少年人依舊會站在燈火闌珊處以青澀如初的微笑看待芳華逝去的自己,一瞥已是半生年華,即使滿處落紅,卻也能使滿園芳菲,使少年人、使華髮已生的人看起來有種淡薄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