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福斯特《追風箏的孩子》


投稿者:張啟川



為了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孩子》改編自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部小說。小說情節涵蓋了70年代阿富汗君主制被推翻、蘇聯侵入、難民逃亡、塔利班政權崛起等重要歷史事件。故事探討親子關係、手足之情及自我救贖,推出後好評如潮,佔據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長達兩年之久。

孩子們在曠野的空地上放風箏,這是許多人童年時的美好回憶,本片的情節以翱翔於空中的風箏打開序幕,人生而自由的權力並非恆久,政權的變更,塔利班的掌權就斷送了阿富汗群眾們放風箏的樂趣。

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出生於阿富汗首都咯布爾里的富人家庭。他與家僕的兒子哈山親密無間;哈山是哈扎拉人,哈扎拉人與普什圖人一向有矛盾。惡名昭彰的痞子阿賽夫對阿米爾與哈扎人來往而深感不滿,有次當他要毆打阿米爾時,哈山以彈弓做勢才及時阻止了阿賽夫的霸陵,這觸怒了阿賽夫,他默默在等待報復的機會。

阿米爾擅於寫作,但父親卻對他的才能視若無睹,反倒是父親的摯友拉辛夫不斷鼓勵他朝這個方向努力。阿米爾覺得父親不喜歡他,在父親充滿威嚴的眼神下,阿米爾總不敢直視父親的雙眼,他覺得母親在分娩他時難產身亡讓父親對他充滿怨恨。

當地盛行鬥風箏競賽,比賽以割斷其他選手的風箏定勝負,只要割斷了對手的風箏後再撿到它,風箏就成了勝者的戰利品,阿米爾與家僕哈山是放風箏好手,每當阿米爾把對手的風箏線割斷,哈山總能準確的預測風箏掉落的地方,並幫阿米爾撿回風箏。

1975年的一場盛大風箏比賽里,阿米爾取得了勝利,當哈山幫他撿風箏時,他被尾隨而來的阿賽夫凌辱了,阿米爾在旁目睹了事發經過,但懦弱膽小致使他沒勇氣站出來阻止阿塞夫。

這件事形成了阿米爾和哈山的一個隔膜,每次見到哈山愧疚感俱會升上他心頭,最終他以不光彩的手段逼迫哈山與父親離開。

戰爭爆發後,阿米爾與家人逃離到了美國,隨後也在美國結婚定居。 2001年的某一天,他接到了拉辛夫的電話,拉辛夫要求阿米爾前往阿富汗把哈山的骨肉帶往美國,原本阿米爾拒絕了拉辛夫的訴求,但深埋內心的愧疚感再次爬上他的背脊,最終,阿米爾踏上了漫長的自我救贖之旅……

哈山寫了一封信給阿米爾,他非常懷念兩人小時候一同放風箏的快樂歲月,但這一切皆已成為歷史,如今,塔利班禁止民眾放風箏,而觸犯回教法的群眾將會被當眾處決,以儆效尤,恐懼的氛圍籠罩著整個城市。

男演員非常精準的掌控了阿米爾那內斂寡言的性格,他與父親微妙的父子關係也讓人印象深刻。父親那強悍的外表也敵不過歲月的侵蝕而年華老去,成年後的阿米爾逐漸接手一家之主的責任,在父親的晚年中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電影中阿米爾讀信的橋段感人肺腑,那一瞬間,信件再次結合了他與哈山那久違的情感,這一幕讓人聯想起《肖申克的救贖》裡主角出獄後在樹下閱信的情節。如今網絡發達,甚少人會以信件轉達訊息,但這也凸顯了信件難能可貴之處,與其他溝通方式不同的是,這是寫信者逐字斟酌後一筆一劃寫給收信人的。

電影呈現了喀布爾往昔那層層疊疊的房屋及浩瀚無邊的山脈,但如今阿富汗因為受到外邦的侵犯及極端主義的蹂躪而變得面目前非,讓人感嘆世事萬變的無奈及唏噓。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追風箏的孩子》電影預告:http://bit.ly/booku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