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前的五分鐘
23 Sep

行定勳《深夜前的五分鐘》
投稿者:閒乘月
這是一部慢節奏帶有強烈的日系風格的電影。在導演行定勳的鏡頭下,原本五光十色的上海,有了許久不見的異國浪漫情調。
電影開場不久,一位年青人走進鐘錶店,詢問老師傅父親留給他的手錶是否有修復的價值。老師傅意味深長地回答,“這支表的價值只有你能決定。” 這幕戲看似與主線劇情毫無關係的,卻恰恰點出了導演在這部電影裡想要表達的主題。
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身的價值,電影反复地通過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詩集強調這一點。男主角阿良偶然看到一首詩: “美,不過是世界上不存在的東西的名字,是我把美給了事物,用來交換它們給予我的欣悅。” 這貼切地形容了阿良接下來遇到的一對雙胞胎姐妹。他先是在游泳場邂逅了溫柔嫻靜的若藍。若藍邀請了阿良為自己的妹妹如玫選一份訂婚禮物。
這對貌美如花的雙胞胎姐妹,看似親密無間,事實上卻暗自各懷心事。姐姐若藍和妹妹如玫長得一模一樣,連父母也無法分辨清楚。她倆從小互相分享事物,買同樣鞋子穿同樣的衣服,無數次地互換身份,誰是如玫誰是若藍,最初可能還分得清楚,但慢慢地,彼此融入了對方的角色,誰是誰再難分清。正因為分不出彼此,在人前如玫刻意表現得熱情奔放,若藍則恬靜淡雅。
若藍默默地愛慕著與自己妹妹訂婚的天倫,難掩心中的痛苦與焦灼。相較起當模特兒的如玫多姿多彩的人生,若藍簡直成了一個隱形人。既然已有了一個這麼完美的如玫,為何這世界上還要有若藍呢?
就在阿良和若藍感情越來越融洽的當兒,若藍和如玫卻雙雙遭遇了船難,只剩如玫奇蹟般活了下來。奇怪的是歷經劫難後的她,沒有瞭如玫身上原有的自信,卻多了一份若藍身上的自由。她常常混淆了經歷過的事情,分不清自己的身份。她有如玫的記憶也有若藍的記憶。身份的混淆讓身邊的人感到不安,不免懷疑是否是若藍再次調換了身份呢?要怎麼定義一個人的身份呢?如果記憶再也不可靠,性格不再一樣,是否原來的那個人也就不存在了呢?究竟是社會給予自己的身份重要,還是堅持自己才是最好的?
對於真相,導演在電影裡給出了三個重要的線索。第一,只有若藍會游泳而如玫不會。第二,若藍曾冒充如玫與天倫看了電影首映,還收到了天倫的禮物。第三,若藍與阿良曾相約調慢了鐘錶裡的五分鐘。在這個與世界相差的五分鐘裡,若藍可以享受沒有如玫的影子的人生。
最終的回答是什麼呢?我的答案是無論如玫還是若藍,早已不在世上。天倫因為她改變了而覺得她再也不是如玫,父母因為她買了與若藍同樣的衣服而懷疑她。但是,自己是誰只有自己能決定,只有自己才能去決定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電影后半部用了一首詩來回應:
“沒有人,愛任何別的人。他愛在別人身上,尋找屬於他自己的東西。”
別人總是在自己身上看到屬於他自己的東西,而她不需要迎合別人,而是堅持做自己。正如若藍在遇難前給阿良留的信寫到她放下了對慢了五分鐘的執著,而希望勇於珍惜當下,如玫和若藍在最後已經融合成了一個人,回來的那個人實際上是誰再也不重要。
——————————————
投稿者:閒乘月
他說:愛聽故事的散漫巨蟹座,想溫柔地擁抱生活卻又嚮往竹杖芒鞋輕勝馬的豪邁。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深夜前的五分鐘》電影預告:https://bit.ly/booku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