鷲田清一《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


投稿者:李政



這本書是我在書展上買的。我其實對時尚流行什麼的不甚理解,純粹是看到書皮的質感和書名就決定買下來了,所謂男人是視覺動物應該也有這麼一層解釋吧。說實在的,在準備開始讀的時候,也不知道該期待什麼,但是看完以後便覺得這是 2021 的第一本書也是第一個驚喜。下面我會用節錄書裡的一些段落再配上我自己的感想和感受的方式來分享這本哲學教授寫的書。

“後背看不見、後腦勺也看不見,而最讓人困擾的,當推看不見自己的臉了。就算用鏡子看,也只能看見自己早已擺出來的一張表情,一張早已經做好了預備動作的臉。我們面對他人時的那張毫無防備的臉,自己卻看不見。”——pg.13

除了打理頭髮時需要,我幾乎都不怎麼用鏡子。就算是在打理頭髮的同時,專注的地方也不是自己的臉而是專注在頭髮上。看到這段的時候,我放下書本跑去拿起鏡子來照,一照就是 15 分鐘。不知怎麼的,感覺鏡子裡的那張臉有點陌生,又有點熟悉。人家在看我的臉的時候是不是也是跟我在鏡子裡看到的一樣?我嘗試擺出一些表情,喜、怒、哀、樂,我平時在有這些情緒時也是同樣地擺出這些表情嗎?我想應該相去甚遠,自己對自身的認知雖然不只是單純在於外表,但是自己對於自身的不了解如果不去承認和摸索的話,慢慢地便會覺得自己越來越陌生,越來越疏遠吧。

“然而,我們到底是以什麼為基準,把自己這副身體改造成別的模樣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滿足於當下的身材,一定要讓它看起來更不像它,死也要把它轉化一番不成呢?如果我說,這是因為我們的存在只能這樣,沒有什麼道理,你會覺得很意外嗎? ”—— pg.44

這個段落的標題叫《加工身體》。因為基因作祟,人生來就是會有不同的形狀,高矮胖瘦等等。有的人覺得自己太矮,所以嘗試各種方法來長高,跳繩、喝牛奶、穿違反人體工學的高跟鞋、甚至是動手術都屢見不鮮;有的人覺得自己太胖,也會通過各種運動,節食、斷食、吃減肥藥,或是抽脂去達到瘦身的目的,這些都可以歸納在 “加工身體” 的範圍內。當然從優生學的角度來講,人都會希望通過改造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看起來更吸引人,就是為了讓自己的下一代更加 “優質”。我對於改造自己的身體其實沒有意見,是站在中庸的立場,因為我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追求想要的生活的權利和自由,反正我自己是懶得為了瘦下來而每天晚餐只吃一顆蘋果就是了,只要身體健康沒有大礙,就是值得感恩的事情了。我曾經也為身高煩惱過,現在回想也不知道是為了什麼,也許是因為身邊的朋友都長得比我高吧,還有時不時的嘲笑,雖然不是惡意的,但是聽起來還是不太舒服的原因吧。總之,那是青春期的回憶,現在對我來說內涵還是比較重要的。或許你也曾經為了自己身上的某個部分而苦惱過,但是比起改造,只要不影響健康,我還是認為去理解自己的身體進而去接受它,包容它會更好吧。

注:我這里之所以只提到 “矮” 跟 “胖” 的例子是因為這是普遍社會認為負面的價值,不代表長得高和身材纖細的人就不會有這類的煩惱,共勉。

“把麵具戴在臉上,把自己是誰藏起來,面具是一種能將我們匿名化的工具,也就是把 “我” 從我的臉上消抹掉的裝置。相對於衣服——把我們是誰,像是性別、個性與職業等等的具體屬性給表現、表演(或偽裝)、凸顯出來的工具——面具則是把我們是 “誰” 這件事給完全消弭掉。既然已經不知道是 “誰” 了,那平常不敢做的事也敢做,就是因為行為的框架已經拿掉了。 ”——pg.52 – pg.53

這一段其實很有趣,跟當下的環境引起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共鳴。不久前我在路上遇到一位朋友,她在距離我大約 10 步的位置對我舉手打招呼,但是因為口罩的關係,我當下並沒有馬上認出她是誰來。我從她眼角的紋路看得出她在笑,反應過來以後我利用幾毫秒的時間迅速掃視她的全身,在她不斷接近我的這幾秒內試圖從她的穿著和身上的配件去辨識她是誰。爾後我是從她圓圓的眼鏡和那飽滿的笑聲才認出她來。雖然口罩沒有把整張臉遮起來,但卻只留下眼睛那個部分,某個層面上也算是面具的一種吧。抹殺掉了臉上的特徵,可以表達和說明我們自己是 “誰” 的就只有穿著了。

“如果這是制服表面上的一張臉,可以說,制服其實還有背後的另一張臉。那是一種對於制服的反叛。也就是說,制服雖然代表了對於規律的順從,但它同時也會蠱惑人去侮辱這種順從。對制服的偏執迷戀、變裝、幫娃娃穿衣服、做異性打扮,還有穿上水手服等等。愈讓人覺得規矩的製服,好像更能誘使人心底產生狂顫的慾念。 ”——pg. 68

對我來說,制服代表的是體制對於人的自由的壓迫。一直以來,人為了生存而服從於體制,讓體制對一個群體進行同化;學校、企業以至於整個社會對於不服從於體制內的價值觀的人都不友善。我不知道對於制服下的另外一張臉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但是至少我認識的人裡都會認為只有完全服從於體制才叫 “正常” 人。我無心貶低一直以來為了生活而奮鬥的人,我也非常感念那些為了讓家人有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努力的人。我自己,也嘗試在這個體制中求存,嘗試適應但不妥協。至少現在的我,認識到了現實,認識到很多事情沒有理想中的那麼浪漫。但是,接受現實的同時也要有制服底下另外一張臉的認知,只有持續解構體制的結構,去理解和克服,才有可能讓心靈更富足,那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

“你住在你所居、你做你所做、你說你所說、吃你所吃、穿你所穿、看你所看,你努力過活你所能過活,你就是你自己。自我——人的、物的、場所的。一個令人發抖的字眼,自我。令人想起平靜、舒適與滿足。什麼是自我?知道自己的歸屬?知道自己的價值?知道自己是誰嗎?我們如何定義出自我?創作出一個自我的形象然後努力跟上,那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我嗎?讓自己,吻合自己所創作出來的形象? ”——pg. 82

這是整本書對我來說最有震撼力的一個段落。這是電影《都市時裝速記》裡片頭的一段對白,鷲田清一教授在 “《一致性》的框架” 這個章節裡用這段對白開頭來闡述對於 “自我” 這個概念的質疑。我想我一直都在尋找 “自我” 的路上,想要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如果這一切都是虛無的,所謂的 “自我” 其實是自己創作出來的一個印象,而我只是在後面追逐的話,那該是多麼沮喪的一件事啊。我說追求的 “自我”,大致可以區分為主觀的 “自我” 跟客觀的 “自我”,而我所追求的是想讓客觀的 “自我” 可以跟主觀的 “自我” 達成一個融洽,符合現實的狀態。即,理想中的自己跟現實中的自己在尋找 “自我” 的路上可以統一,就算 “自我” 是自己創作出來的印象,至少那也是自己所想追求的價值。

我們沒有辦法在閉鎖的自我之中,確認到自己的存在。講得玄一點的話,我們必須以一個【他者的他者】存在這世上,我們才能體覺到我們自身。也就是唯有確認我們自己對於某個他人而言,是有意義的存在之後,我們才能真切感受到自己活著。那個人沒有我不行。我雖然幫不上忙,但只要我在,他就會安心。我如果生病不能去上課,我們班就會死氣沉沉……諸如此類,千般百種,重點在於只要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對於他人而言,即使只具有一丁點意義,我們就不會迷失自我。 ”——pg. 138

我曾經也思考過自己的意義,雖然到最後還是無疾而終。但是,還是有一點點想法的。我以為,誰也不需要誰去來證明自己是有意義的或是有價值的。我想這在不管什麼情境下都是適用的。在公司裡,你的能力不受重視,得不到你上司的認同,不代表你作為勞動者是沒有意義的;在一段關係裡,對方的存在並不影響你存在的意義,很多時候在關係上的不平等、大男人主義、任何暴力行為的無理肆虐都是因為某一方把自己的意義建立在對方身上,這社會才會有那麼多的慘劇。姑且讓我無法苟同這一段所表達的。但是,我認為只要在不影響身心健康和沒有人被傷害的情況下,只要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意義以至於不會迷失自我,依附於別人也無妨。就好像我是無神論者一樣,也不會阻止我尊重其他宗教理念或是跟擁有其他信仰的人交流,都是個人選擇。

結論,回想起來有些羞恥,但是覺得值得回憶的是在 20 歲以前,我曾經有段時間都是穿類似 boxer 的短褲出門吃飯,雖然只是一般的熟食中心,但是也說明了當時的我對我自己身體和內在的認知藉由穿衣服這件事來表達吧。

這篇讀後感讀到這裡你一定是滿頭問號,相信我,我也是。看似寫了很多跟這本書無關的感想,都是看了這本書延伸出來的。如果大家有其他看法的話,都希望可以一起討論討論。

————————————

投稿者:李政

他說:最享受的事情是自己一個人上咖啡館喝意式濃縮邊望著窗外發呆,或是在家泡一壺茶,埋在書裡游泳。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關於穿衣服這件事的哲學辯證》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