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
22 Oct

安妮.法蘭克《安妮日記》
投稿者:李婉婷
接觸任何二戰的資訊時,都不可避免地瞭解到《安妮日記》是一部反戰題材的文學作品。但當我真正去翻閲時,又發現這樣定義這本日記實屬不太精確。正如他的書名,《安妮日記》僅是一個普通女孩的日記,只是剛好存在並記錄了那個時代。
撇去 “反戰” 這層意義,我認爲《安妮日記》本身不能繞開的主題是 “相似”。
人際關係和個人成長無論在哪一個時代都是極端相似的。少女們能夠在安妮身上看見相似的影子。青春期的敏感、渴望獨立、逆反心理、渴望愛,對情感朦朦朧朧的探知,相信大家都有過。看看優秀的姐姐瑪格特,像不像現實裏媽媽口中 “別人家的小孩”?大人對於孩子的管教,以及 “這些我也經歷過……” 諸如此類的話語,你是不是也領教過?另外,達恩夫婦和杜賽爾對安妮評頭論足的行爲就像那些不熟又硬要插嘴的三姑六婆;皮特則向每個小團體裏默默的隱形人。而這些角色換個角度來看的話,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能在各個角色上找到自己相似的影子。
還有二戰的時代背景。不僅是歐洲地區,亞洲地區也被印上悲傷的烙印。我們的爺爺奶奶輩或許就經歷過那個動蕩的年代,像安妮他們一樣四處躲藏,但求平安。而納粹對於猶太民族的迫害,有沒有讓你聯想到令人心痛的南京大屠殺?如果這不能代表種族迫害,那麽把時間綫拉近,2017 年緬甸安全部隊對儸興亞族發起的 “清剿行動”,難道不是和納粹的 “清理行動” 一樣,打著漂亮的旗號做殘忍的事嗎?沉痛的歷史,驚人的相似。
而安妮他們生活在秘密小屋的狀況,老實説真的讓我不經覺得有點神似管制令時期的生活。或許我們不需要活得像安妮一樣心驚膽跳,但是我們對前景的恐慌,對自然、外界的渴望,以及有些人在 “被迫居家” 的生活下無處排解的抑鬱,和安妮都是相似的。
而正是因爲有那麽多相似的點,我們才會對於安妮的生活、時代產生同理,進而反思。反思 “戰爭” “災厄” “少年”,最後達成反對戰爭、關懷青少年這樣的結論。
我再次看向封面上的安妮。小姑娘不是特別驚艷,臉上有小雀斑,頂著有點蓬的頭髮,一臉明媚的笑著。我不住地想,長大後的安妮也許會越發明媚動人,又或許他不會——可無論如何,都永遠不會知道了。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安妮日記》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