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回歸自我
20 Jan

安東尼·斯托爾《孤獨:回歸自我》
投稿者:柳潔
“現在,我們賦予了人際關係太多沉甸甸的價值,已經讓其不堪負荷。我們期望圓滿的親密關係能夠如理想中那樣帶來幸福與快樂。如果沒有,就認為這些關係一定出了差錯——說實話,這種想法似乎誇張了點。”
我挺贊同以上這句話的,我亦認為 “親密關係” 不是人一生中得到幸福快樂的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我想,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也可以取決於它的工作或某種興趣愛好,甚至對某個陌生但又熟悉的環境有所依戀,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快樂的來源之一。我們不能說,若一個人不懂得與他人相處,或不懂得建立完美的人際關係,他就是一個 “奇怪” 的存在。眼看那麼多的作家、藝術家、音樂家,有多少人又是無法好好建立完美人際關係的呢?我想,“親密關係” 只是一種選擇,但不是人人適用的。有了 “它”,或許更好;但沒有 “它”,也不說明任何問題。
“獨處” 是一種能力,它是從你是小孩的時候就開始培養的。它是建立在 “在某人陪伴下獨處” 的經驗上。比如長輩陪同小孩閱讀,哪怕長輩只是坐在一旁,孩子依然可以很安心地坐在那兒好好地閱讀。這就是溫尼科所說的,“獨處的能力取決於兒童是否能夠在母親的陪伴下安靜地獨自待著,不會擔心母親可能離去,也不用擔心母親是否會尋找自己”。漸漸地,一部分或許是從小就被影響的,一部分或許是後天影響,我們就開始出現了不同的人格,正如榮格所說的 “內向” 與 “外向”。
“獨處” 能激發我們做出一些改變,甚至能夠沉澱自我。所以,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因為 “休息”(休假)與做出改變的能力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比如假期中的一場度假,一個探險之旅,都會衝擊著我們平常不會去思考的層面。因為我們不熟悉那個環境,那一趟的旅行就會幫助我們增加自我了解,促使我們去摸索存在的更深層意義。這是我們平常的忙碌生活中所體會不到的。所以,在你心裡,是否偶爾也渴望著孤獨?看似微不足道的 “孤獨”(“獨處”),它卻能夠給你潛意識的改變。
但好玩的點子在於,這是自願性的 “孤獨”,那強迫性的孤獨又是什麼?書中的舉例讓我眼前一亮。他說的是針對犯人的懲罰——坐牢(監獄),甚至進一步告訴讀者,監獄為何存在?讓一個犯人獨自待在一個牢房裡,讓他不能和任何人、事、物接觸,讓他不能自由活動,甚至限制他的肢體語言,更可怕的是還讓你的身體無法接受到任何的刺激(比如聲音),在這樣的折磨下,有些犯人會失去意志力,而無法繼續好好活著。 (書中有更細緻地說明)有的犯人,則是在牢中有了一番作為。但你想過嗎,在這樣的隔離狀態,他們是如何讓自己能夠擁有意志力的?他們的腦袋總是會給他們很多的想像與思考空間,好讓他們能夠繼續存活。這些人,有著我們熟悉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他就寫出了《死屋手記》。還有羅馬哲學家波伊提烏斯的《哲學的慰藉》、大法官托馬斯·莫爾爵的《慰藉苦難的對話》等等。另一種被強迫性的孤獨,是身上無法躲開的殘缺。如西班牙畫家戈雅,因為失聰,而與世界斷了一些聯繫。 82 歲時的他,既不能看,又不能寫,還不能聽——“除了意志,我一無所有——但我最不缺的就是意志”。
因為孤獨而有了無限的創造力,這一點或許你我,都不曾想過。他們喜歡孤獨,或許有著他們的故事,或如小時候經歷過分離,他必須為自己想像一個空間或世界,來讓自己再次修復(想像力+創造)。讀到這個觀點的時候,我腦袋裡出現了顧城這個詩人,出現了多年前的男明星 Michael Jackson,現在的我似乎明白了,為何他們的腦袋裡都建構了一個童話世界。那最純真的畫面,對他們而言,意味著整個世界。所以當顧城腦子裡的童話世界崩潰的時候,他也走向了死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孤獨” 在人生最後還是留有一定的價值。作者說:“雖然疾病和傷殘使老年人在肉體上必須依賴他人,但是感情上的依賴缺逐漸減少。老年人對人際關係經常不大感興趣,較喜歡獨處,而且漸漸地較專注於自己的內心。” 當然此話,有人認同有人不認同吧。但在我的人生經驗裡,似乎隨著年齡的增長,“孤獨” 是一件可以讓自己活出自己的軌道,它似乎可以帶領著我們去我們想去的地方,做我們想做的事。或許它不能取代人際關係,但也不會因此而損失了什麼吧!只是,或許凡是都不能太極端!孤獨中的你,是怎麼樣的呢?或者說,你有多久沒有獨處了?
最後摘錄德·昆西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如果一個人不曾讓孤獨在他的人生中投下明暗交錯的光影,就永遠不可能打開智慧之門。】
————————————
投稿者:柳潔
臉書專頁: Liewcyeh_readingspace
Instagram:@liewcyeh_readingspace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孤獨:回歸自我》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2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