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無非是誰比誰會消磨》
「⋯⋯在我的認知裡,好的作品來自於能好好生活的人。」
—河正宇《走路的人》
.
去年的今夜,我在台北信義區誠品書店閒晃,那時恰好沒有工作,整個人渾渾噩噩,往腳下的手扶梯口望去,覺得跟自己的人生好像,一階又一階的梯段,長得都一樣,還往底下的深淵沒去,未來好似一場無限 routine 的惡夢。
.
帶著這種鑽牛角尖的心情,隨意翻閱幾本書後,瞥見了韓國演員河正宇的《走路的人》,原本只是抱著追星的心情閱讀,但誰知道一讀下去後,就對河正宇的三觀深深著迷,其中最喜歡的一句話便是開頭與各位分享的—
.
「好好生活。」
.
書裡,河正宇闡述了他除了演員以外的事。
比如是走路狂熱份子,更與朋友組團,挑戰日行十萬步;
比如熱愛畫畫。雖然我不懂畫,河也謙稱自己技拙,但至少我覺得他的畫作讓觀賞者蠻有「感覺」的。
.
總之,看完《走路的人》,我想大家都會覺得河正宇有在好好生活。
於是忍不住回頭對比自己,
.
「忙碌的演員是這樣的日子,那我這平庸的市井小民,又是怎麼過的?」
.
脫離學生身分,正式進到社會的產鏈成為其中一枚小螺絲釘,才深刻體會到,生活對於人生而言,是個平凡簡單卻深奧的題目。
.
每分秒,
每時日,
每年月,
零零散散的時間碎片,
建構起你啊我的日子,
.
有人上班、下班、假日出遊,然後週而復始;
也有人經常換上不同的行程,想盡辦法將日子刷上許多色彩,深怕在別人眼裡,自己不是斑斕繽紛,而是斑駁黯淡。
.
其實日子的面貌怎樣都行,
畢竟人的時間是自己的,
理當無從也無需比較。
.
但,
人啊,
怎麼可能不比較呢?
尤其在二、三十歲的年紀,
淡泊名利地無欲無求,
更是痴人說夢。
.
這年紀加上活在這資訊爆炸的世界,
歲月靜好是種奢望,
大多數的人,
只求一個安好的靈魂。
.
也於是乎大家都會給自己找些靈魂的鎮定劑。於我而言,書寫一直都是我給自己開的藥方,不能根治,但能舒緩。
這種病也不求真能痊癒,畢竟這種性格缺陷,或許正是人可愛又可恨的完美。
.
而近期為圓自己幼時打鼓的夢,開始接觸爵士鼓,意外找到第二藥方,也才知道「學習」可以去安定許多平時生活積累的壓抑、自我懷疑、不確定感、焦慮⋯⋯,就是你我的那些小毛病。
.
後來或多或少成癮了,漸漸對於學習產生渴望,加上會在私人小號上分享自己的日子,便有讓人產生—
.
「丁,會不會一下子學太多的東西了?」
.
其實這問題我也問過自己幾次,原本也以為不會,但近日自己也挺懷疑的。
真是刻意在找些事情去填滿日子嗎?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
.
或許是,也或許不是。
.
「生活,無非就是誰比誰更會消磨。」
.
不過談到積極生活,我從以前就不是個主動爭取的性格,也因此常常被這樣形容——「樣子懶洋洋的」
.
起初對此形容會感焦躁,更曾想辦法讓自己盡量「精神點」,但人好像自出生起,加上家庭、環境等等影響,其氣質、風格在某個年歲後,基調便已定論,而後經歷的種種,
.
我認為都是添花,而本質依舊。
既然不能改,就打從心裡接受。
.
比如是活力四射的靈魂,後天加上點陰柔溫順,綜合加承後,可能是仍然朝氣,近身相處後漸能感受其意外的平穩內斂。
.
當然,
這不是絕對,只是我的或許。
.
我相信有人是有個終點才能堅持跑下去的人,
但自己偏偏就是不能看到終點線的跑者,
知道結局在哪,反而沒什麼勁跑了。
不過也因為我是這樣的想法,因此意圖讓自己「有精神」的想法,忘記是在哪天平凡的午後,突然覺得這樣的改變人設讓人心累,倏地放棄,沒有掙扎。
.
而再聽起有人說我懶洋洋的,也是傻傻地微笑:
.
「嘿啊,我好像就是這樣,大家都這麼說。」
//後記
.
大家就接受自己已經差不多定調的人設,只要保持正念,不管是活力還是慵懶,都會是很棒的風格,尤其是能夠再加點善良,每個人都會天使。
.
P.s《走路的人》好閱讀又好看,也是帥大叔寫的,推一波。
(圖文不符,這是上週採訪的台灣南部點心白糖粿,我很想辦個抽獎給大馬朋友嚐嚐,但估計疫情影響我是寄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