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被侵犯了,還需要道歉?》

韓國有臭名昭著的【N 號門事件】,是有計劃的犯罪分子通過telegram 散播性犯罪的過程,事後東窗事發。當韓國人民要求徹查所有參與者的時候,有某位付費觀看的人說:“我太委屈了,都睡不著覺了。如果要處罰 N 號房的參與者,是不是應該先處罰那些上傳淫穢視頻的女人?如果她們不上傳這些影像,也就不會讓 26 萬人成為受害者。”
近期則有台灣的雞排妹被性騷擾的事件,事件一爆發出來,不少人指責雞排妹自作自受,是她自己不檢點等等。
我時常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不去大力地譴責加害者,不去他家門口抗議,卻會背地裡嘲諷受害者們,甚至將責任推給受害者。
“你不應該穿這麼暴露。”
“你深夜出門就是這樣。”
會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性犯罪的二次加害者,雖然他們沒有參與到性犯罪中,可是他們的行為不異於再次謀殺受害者的心靈。他們不無辜,他們都是二次加害者。
許多有識之士批評這就是父權主義的毒瘤,是物化女性,是貶低女性的言辭。我並不反對,而當我深刻地剖析這些行為背後的邏輯時,我認為是 “無力感” 在作祟。
是的,無力感。
這一些批判都是源自於無力感。
但某個人大肆批評受害者的時候,是他在展現自身的無力感,無能。
為何我會得出如此的結論?我們透過薩提爾行為模式分析來觀看這一類的二次加害者。
當他們聽到性犯罪事件的時候,當下升起的情緒是錯愕。擔心自身家庭成員也有可能是未來的受害者,而他們也希望可以阻止罪案發生在自家人的身上,他們會期待不要有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可是這一個情緒只展現了一瞬間。他們也同時意識到,如果罪案發生了,他們根本無力阻止。他們沒有辦法給予自己家人萬全的保護,出於自我保護的意識,他們必須推卸責任。而這個時候,作為弱勢群體的受害者就是推卸責任最佳的群體。
“並不是我的問題,這是受害者自己找來的。”
所以他們做出了譴責,嘲諷受害者的行為。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受害者在尋求幫助的時候一而在,再而三地受到社會的壓迫力。當你無故被強加了痛苦,然後被告知這是你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性犯罪受害者的寫實故事。
要改變這一類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自身沒有能力改變已經發生的慘劇,無力改變是一個事實。自己無能而怪罪他人更是要不得的行為。
認知無力感之後,需要克服無力感。我們還是可以做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聲援受害者,聲討加害者,支持加重執法,參與社區的治安活動,積極陪伴親人朋友。對於行為不當的公眾人物實施抗議活動。
通過實質的行動來克服自身的無力感,也可以對社會做些貢獻。用在批評上的精力拿來做好事難道不好嗎?
結論:批評來自於無力感。責怪受害者來自於無知。
我行醫的過程中也有數次遇到性犯罪的病患前來求醫,驗傷。我會盡可能平靜地聆聽病歷,適當地問一些關鍵問題,不帶批判性質的問題,只是安靜平靜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感謝她們的配合,這也僅僅是我在短暫的相遇裡能做出的一些幫助。
最後,面對當事人的時候,請不要批判事情為何發生,不給大道理的勸告。也請記得,我們關注他們的傷害是為了減輕他們的痛苦,而不是傷口上撒鹽。
韓國有臭名昭著的【N 號門事件】,是有計劃的犯罪分子通過telegram 散播性犯罪的過程,事後東窗事發。當韓國人民要求徹查所有參與者的時候,有某位付費觀看的人說:“我太委屈了,都睡不著覺了。如果要處罰 N 號房的參與者,是不是應該先處罰那些上傳淫穢視頻的女人?如果她們不上傳這些影像,也就不會讓 26 萬人成為受害者。”
近期則有台灣的雞排妹被性騷擾的事件,事件一爆發出來,不少人指責雞排妹自作自受,是她自己不檢點等等。
我時常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不去大力地譴責加害者,不去他家門口抗議,卻會背地裡嘲諷受害者們,甚至將責任推給受害者。
“你不應該穿這麼暴露。”
“你深夜出門就是這樣。”
會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性犯罪的二次加害者,雖然他們沒有參與到性犯罪中,可是他們的行為不異於再次謀殺受害者的心靈。他們不無辜,他們都是二次加害者。
許多有識之士批評這就是父權主義的毒瘤,是物化女性,是貶低女性的言辭。我並不反對,而當我深刻地剖析這些行為背後的邏輯時,我認為是 “無力感” 在作祟。
是的,無力感。
這一些批判都是源自於無力感。
但某個人大肆批評受害者的時候,是他在展現自身的無力感,無能。
為何我會得出如此的結論?我們透過薩提爾行為模式分析來觀看這一類的二次加害者。
當他們聽到性犯罪事件的時候,當下升起的情緒是錯愕。擔心自身家庭成員也有可能是未來的受害者,而他們也希望可以阻止罪案發生在自家人的身上,他們會期待不要有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可是這一個情緒只展現了一瞬間。他們也同時意識到,如果罪案發生了,他們根本無力阻止。他們沒有辦法給予自己家人萬全的保護,出於自我保護的意識,他們必須推卸責任。而這個時候,作為弱勢群體的受害者就是推卸責任最佳的群體。
“並不是我的問題,這是受害者自己找來的。”
所以他們做出了譴責,嘲諷受害者的行為。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受害者在尋求幫助的時候一而在,再而三地受到社會的壓迫力。當你無故被強加了痛苦,然後被告知這是你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性犯罪受害者的寫實故事。
要改變這一類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自身沒有能力改變已經發生的慘劇,無力改變是一個事實。自己無能而怪罪他人更是要不得的行為。
認知無力感之後,需要克服無力感。我們還是可以做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聲援受害者,聲討加害者,支持加重執法,參與社區的治安活動,積極陪伴親人朋友。對於行為不當的公眾人物實施抗議活動。
通過實質的行動來克服自身的無力感,也可以對社會做些貢獻。用在批評上的精力拿來做好事難道不好嗎?
結論:批評來自於無力感。責怪受害者來自於無知。
我行醫的過程中也有數次遇到性犯罪的病患前來求醫,驗傷。我會盡可能平靜地聆聽病歷,適當地問一些關鍵問題,不帶批判性質的問題,只是安靜平靜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感謝她們的配合,這也僅僅是我在短暫的相遇裡能做出的一些幫助。
最後,面對當事人的時候,請不要批判事情為何發生,不給大道理的勸告。也請記得,我們關注他們的傷害是為了減輕他們的痛苦,而不是傷口上撒鹽。
《為什麼你被侵犯了,還需要道歉?》
社會對於性犯罪的受害人總是苛刻,這也導致了許多受害人不敢說出自己的經歷,擔心被人們污名化。
韓國有臭名昭著的【N 號門事件】,是有計劃的犯罪分子通過telegram 散播性犯罪的過程,事後東窗事發。當韓國人民要求徹查所有參與者的時候,有某位付費觀看的人說:“我太委屈了,都睡不著覺了。如果要處罰 N 號房的參與者,是不是應該先處罰那些上傳淫穢視頻的女人?如果她們不上傳這些影像,也就不會讓 26 萬人成為受害者。”
近期則有台灣的雞排妹被性騷擾的事件,事件一爆發出來,不少人指責雞排妹自作自受,是她自己不檢點等等。
我時常想不明白,為什麼我們不去大力地譴責加害者,不去他家門口抗議,卻會背地裡嘲諷受害者們,甚至將責任推給受害者。
“你不應該穿這麼暴露。”
“你深夜出門就是這樣。”
會說這些話的人都是性犯罪的二次加害者,雖然他們沒有參與到性犯罪中,可是他們的行為不異於再次謀殺受害者的心靈。他們不無辜,他們都是二次加害者。
許多有識之士批評這就是父權主義的毒瘤,是物化女性,是貶低女性的言辭。我並不反對,而當我深刻地剖析這些行為背後的邏輯時,我認為是 “無力感” 在作祟。
是的,無力感。
這一些批判都是源自於無力感。
但某個人大肆批評受害者的時候,是他在展現自身的無力感,無能。
為何我會得出如此的結論?我們透過薩提爾行為模式分析來觀看這一類的二次加害者。
當他們聽到性犯罪事件的時候,當下升起的情緒是錯愕。擔心自身家庭成員也有可能是未來的受害者,而他們也希望可以阻止罪案發生在自家人的身上,他們會期待不要有這樣的事情會發生。
可是這一個情緒只展現了一瞬間。他們也同時意識到,如果罪案發生了,他們根本無力阻止。他們沒有辦法給予自己家人萬全的保護,出於自我保護的意識,他們必須推卸責任。而這個時候,作為弱勢群體的受害者就是推卸責任最佳的群體。
“並不是我的問題,這是受害者自己找來的。”
所以他們做出了譴責,嘲諷受害者的行為。
這也不難理解,為何受害者在尋求幫助的時候一而在,再而三地受到社會的壓迫力。當你無故被強加了痛苦,然後被告知這是你自己的錯誤,這就是性犯罪受害者的寫實故事。
要改變這一類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自身沒有能力改變已經發生的慘劇,無力改變是一個事實。自己無能而怪罪他人更是要不得的行為。
認知無力感之後,需要克服無力感。我們還是可以做許多事情,我們可以聲援受害者,聲討加害者,支持加重執法,參與社區的治安活動,積極陪伴親人朋友。對於行為不當的公眾人物實施抗議活動。
通過實質的行動來克服自身的無力感,也可以對社會做些貢獻。用在批評上的精力拿來做好事難道不好嗎?
結論:批評來自於無力感。責怪受害者來自於無知。
我行醫的過程中也有數次遇到性犯罪的病患前來求醫,驗傷。我會盡可能平靜地聆聽病歷,適當地問一些關鍵問題,不帶批判性質的問題,只是安靜平靜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感謝她們的配合,這也僅僅是我在短暫的相遇裡能做出的一些幫助。
最後,面對當事人的時候,請不要批判事情為何發生,不給大道理的勸告。也請記得,我們關注他們的傷害是為了減輕他們的痛苦,而不是傷口上撒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