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星期二深夜專欄作家——阿康師《阿康師讀書》

《佛》

《佛》 山下的診所逐漸熱鬧起來,忙碌之餘,還是風塵僕僕的去往山頂拜會山頂老人。老人只是端坐在尋常的位置上,目光內斂,莊嚴異常,看見我的到來也僅僅是“嗯”了一聲作為回應。點點燭光將山頂老人的身影映在了壁上,影子隨著燭火微微搖曳,老人依然不動安坐。我:您看起來真像寺廟裡的佛像,讓我不住想頂禮膜拜。山頂老人:你拜的是佛還是佛像?我:有分別麼?當我跪拜佛像的時候我就是在向佛頂禮啊。山頂老人:你怎麼確定那就是佛呢?我:佛像自然像佛啊,所以既然是佛的形象,就是佛了。山頂老人:以佛像來見佛,是見佛嗎?我:這麼說起來確實不是,佛已圓寂,他的肉身也轉換了形態,我們不過是按照自己的習慣來紀念一個聖者。這麼說來,您信佛嗎?山頂老人:要怎麼相信一個不存在的存在呢?我:怎麼會不存在呢?經典裡面都有描述了啊,您如果沒有讀過至少也應該聽過吧?山頂老人:好像聽過,其實並沒有聽到。如同如來,好像來過,實際上沒來。我:我十分不解,您既然說佛是不存在,可是又說是存在。您聽過經典,可是又沒有聽到經典。老人將雙手抱圓,好似懷抱著一顆球這樣。山頂老人:我好像在抱某個事物對嗎?我:是的。山頂老人:可是我有抱任何東西嗎?我:沒有。老人指著他懷前的空間,說,“我即是抱,也是不抱。” 當我們將執念寄託在 “有名” 時,我們局限了自己的認知能力。今天的 “佛”,明天也可以換個名字,甚至在別的文化體系裡面是完全不一樣的意思。換個名字並不改變一件事物的本質,只是轉變了我們的認知。我一拍大腿:“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复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看,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山水依然,心已自在。山頂老人: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我們必須明白我們所了解的事物都是我們強行命名,實際上本無名,我們從名字去了解的事物將局限於名字本身。我:那麼我該如何擺脫這個局限呢?山頂老人:把名字忘掉。回歸最根本的境地。阿康,你眼皮一閉,世界從你的眼前消失,於你來說世界消失了,這就是“無“;你睜開眼,世界出現了,這就是”有“。 ”有“與”無“是你心性的體現,即是”有“,也是”無“,同時存在,不局限於兩者,便是你的掙脫之道。定在呼吸開始和呼吸結束的間隙之間,居在念頭升起和念頭靜滅的間隙之間。參與而不陷入,思索而不執著,行走在地上而忘了前行,看過而沒有看到,聽過而沒有聽到。心性的“有“與”無“相互抵消,你就是世界。老人說畢,不再言語,空間恢復了寂靜,唯獨我的心臟依然碰碰作響。 #BooKu#星期二深夜專欄#阿康師讀書 ...
閲讀更多

《思考》

《思考》 今日我亦是抱著對於人生的疑惑踏上了山頂的道路,彷彿朝聖一般,去尋求山頂老人的開示。我: 今天想問的是關於人這個問題。人世間的問題都是人造成的,我想請教尊敬的山頂老人,您是如何看待人的?山頂老人瞭望天空,然後又低頭看了看地上,說:天不語而四時行,地不語而萬物生。人嘛,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時候,就開始煩惱了。所以人不看自己是最好的,多看看天空,多看看土地,豈不美哉?我: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人的問題都是人造成的。實在是搞不懂人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我們似乎常常稱自己為人,可是當說起人是什麼的時候,卻沒有一個可以一錘定音的答案。山頂老人:想的太多,是因為知道的太少。我:難道不是知道的越多,才可以想得更多更遼闊嗎?如同現在的我知曉了許多知識,於是開始探討更深奧的意義,不就是知道的越多,想的也越多嗎?山頂老人:如果你眼前有一道數學題,你已經知道答案了,你還會去想嗎?我:可是如果我不在以前學習的時候去思考,去探求,我未來也不會知道答案啊!山頂老人:你認為 “知道” 和 “有必要知道” 這兩件事有必然的關聯麼?你不需要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也可以立足於大地,你是知道你立足於大地的。你不需要知道太陽的存在也可以感受到太陽的溫暖,你是知道你感受到陽光的。如同你問我的問題一樣,我是如何看待人的。世間本來就只存在 “知道” 這一個選項。 “有必要知道” 是我們強行附加上去的情感,是為了安慰我們對未知的恐懼。我們面對未知事物時,心中自然會產生對未知的恐懼,於是我們強行命名事物,對事物作出解析,去探討事情背後所謂的真相。這一切都是為了填補安全感,是弱小的心靈在為自己築個狗窩。這個機制在科學發展中是可取的,然而當我們把同樣的法則用在心靈的修行上時,便會陷入無止境的探求中。於是你可以跳出 “有必要知道” 的陷阱, 不去想搞不懂的東西,專注在於你 “知道” 的事物上。這個 “知道” 是純粹本能的,是你的本心本性,不去思考也 “知道”,於是 “知道” 不需要思考。我:我思故我在,那麼是我的思考,還是我的存在是 “知道”?山頂老人:人類一思考,天尊動容笑。山頂老人笑著走回了他的小木屋,留下我獨自思考:我到底該思考還是不該思考的好? #BooKu#星期二深夜專欄#阿康師讀書 ...
閲讀更多

《痛苦》

《痛苦》 痛苦,從生下來便必須遭受的苦難,偏偏我們總是在痛苦中卻不去探討痛苦的本質,如同溫水中的青蛙,全然不知逐漸升高的水溫會殺了它。今天,我想和山頂老人談談痛苦。我: 我們常常輕描淡寫的說痛苦,殊不知痛苦背後的機制是什麼,還有我們該如何面對痛苦?山頂老人:當現實和理想有分隔的時候,其中產生的縫隙就是痛苦。山頂老人拿出了一張紙,分別在紙上畫出兩個點,其中一個點是現實,是無可避免的客觀事件,另一個點就是理想,是我們所期待的。山頂老人用手稍微握住紙上的兩點,微微施力,把點分開更遠一些。“你看,當現實和理想分別的比較遠的時候,紙便會變得緊繃,然後當理想和現實分隔越來越遠的時候……”紙張斷裂了,留下崎嶇不平的紙面和兩段殘紙。我:這斷裂的紙如同我們被痛苦撕裂的生活。當痛苦逐漸顯現的時候,我們的生活變得緊繃,每天都活在高度緊張的情景中,直到痛苦加劇,然後一張好好的紙就毀了。所以您想說的是不要把理想偏離現實嗎?這樣兩點就不會分隔開來了。山頂老人:不然也。你說的是有一些道理,不過這樣就想解這個課題也太小看痛苦了。舉個例子給你,一個小孩丟失心愛玩具的痛苦,和成人投資虧錢一百萬是一樣的痛苦。一個人所遭受的痛苦,不完全是現實中所發生的事情來決定的。甚至我們可以坦然的說,世間的痛苦和現實沒有絕對關係。只是我們自以為這些事物造成痛苦而已。如果現實的事物嚴重程度和痛苦的程度有確定性的關聯,那麼人的痛苦也可以有級別,可是我們能衡量痛苦的級別嗎?我:我小時候可是會為了玩具損傷哭得死去活來,現在不會了,想必也是因為人生的階段不同,會在意的事物也不同了吧。所以現實的事物還是會影響啊,只是隨著人生情景不同所在意的不同而已。山頂老人:這個點就落在 “在意” 上。是的,你所遭受的痛苦並不是由所造成的實質傷害來決定的,而是取決於你的心靈所依。我:我明白了。小的時候在意玩具,於是心靈所依在玩具上,長大了還是會在意別的事物,依然會將心靈依附在某件事物上。於是當那個事物被損壞或是不符合我們期待的時候,我們便感受到痛苦。山頂老人:將心靈依附在脆弱的事物或思想上,便常常感受到痛苦。即使將心靈依附在強大的事物或信仰思想上,依然會有痛苦的可能性。宇宙間沒有什麼是恆定的,只要你還是將心靈依附在某樣東西上,痛苦的到來也是遲早的問題。我:心靈依附在人身上,人離去的時候痛苦隨之而來。心靈依附在事物上,事物腐敗的時候痛苦隨之而來。心靈依附在情感上,心變的時候痛苦隨之而來。心靈依附在他人的憐憫上,他人改變的時候痛苦隨之而來。心靈依附在信仰上,未能遵守教義的時候痛苦隨之而來。那麼心靈該依附何方?何處是歸處?山頂老人:不依附。寄居蟹會在體型變大的時候尋找更大的住處,如果不這樣的話便會困死在原來的殼中。人不會在海上行駛陸地的汽車,不會學習魚類住在水里。你生下來所依附的子宮只是暫時的,你所居住的屋子也是暫時的,你所相處的人也是會離去的。人生來便像個寄居蟹,所居住的殼只是暫時的,會隨著生命的階段轉換,這個 “殼”,不需要依附。阿康,想要依附便是痛苦的根源。你應該曉得,世間沒有什麼是注定要恆定的,你目前的生活一切種種也是。既然都是暫時的,那麼都會過去,所以痛苦也會過去。我們不必重複經歷一次次的痛苦然後繼續尋找下一個痛苦的輪迴。我:欣喜接受您的開示。我要練習不依附的生活,從講放下開始,以放下為結束。 #BooKu#星期二深夜專欄#阿康師讀書 ...
閲讀更多

《關於職場生存》

《關於職場生存》 經過了一整天的工作,我風塵僕僕的來到了山上,今天也是一個喝茶賞月的好日子,更加是求道問業的好時刻。山頂老人: 開門見山。我:好的,今天想問一問山下人想問的問題,那就是職場生存。山頂老人: 我還以為我們談了這麼久的心靈修為,你應該很容易看到山下事物的本質。想必是我們平時沒有談山下的柴米油鹽,也是時候給我們的談話加點鹽了。我:是的,這次想問一問山老,對於山下的人如何在職業生活中獲得穩定和生存之道。我們遲些有機會再聊聊升遷之道。山頂老人:這也讓我想起了很多故事。你也適當的和我分享你工作上的經驗,讓我有一些切入點。我:在山下我是個醫生,經歷過實習期到中層管理及經營者的轉換,同時也對一些企業提供顧問服務。#初入職場山頂老人:你剛加入職場的時候,有什麼感受?我:如履薄冰,如同闖入鋼鐵森林的野蠻人一樣,這個不懂,那個也不懂,成天都戰戰兢兢的。#定位山頂老人:若是不站在穩固的地面上,就是如履薄冰了。職業也是一樣,首先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從職業定位說起。我:好的,當時我從實習醫生開始做起,也是跟著前輩的腳步一步步的走,他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後來才慢慢的摸索出自己的定位。山頂老人:你當時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定位嗎?#工作定位我:是的,於病人來說我就是菜鳥醫生,於前輩來說我就是新進苦力,於老闆來說我就是跑腿。我認為剛踏入職場的時候,先確定自己的定位。自己的職務代表什麼,責任和管轄的邊界在哪裡。清楚自己的工作定位後,被強塞非職責的工作內容時也可以有理有據的拒絕。當實習醫生時,許多原本由護士執行的工作會莫名其妙被加在實習醫生頭上,我清楚自己的職場定位,於是狠狠的回拒了他們。山頂老人: 看來你避免了被剝削的可能性。你所認為的定位和別人心中對你的定位不一定一樣,也要適時的轉換自己的心態,才不至於脫離現實。我:當然我從工作經驗中取得的教訓很多,若只選擇最重要的一個教訓,那就是『定位』這回事。請問山頂老人對於如何取得定位有何見解?#定位是什麼山頂老人:定位取決於你和他人的關係,你和事物的關係,你和社會的關係。如同因果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之間的聯繫,定位是外部條件和你互動的結果。你必須先洞悉外部條件(察言觀色,收集資訊),然後以自己的能力和地位為出發點,推演出你的定位。那麼你認為這個原則可以用在生活中嗎?我:當然可以。儒家思想所倡導的君臣父子之道也正是社會上的『定位』。脫離定位的話,人在社會上便無所適從。師長親友之間的相處也需要『定位』,方才不俞矩。反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建立在清晰的定位上,大家的交往才能理所當然。只可惜這樣的原則在山上便失去了效用,當我面對自己時,社會上的定位便成了我的枷鎖。#先做人山頂老人:不也。嚮往山頂躍,腳下必須是實實在在的基石。基石不穩,縱然躍入山里,也只是個山中人,不會來到山頂。先把人做好,再想著去求解脫。而那個時候,自然會有打開枷鎖的開示。記住,先把人做好,再想著去求解脫。先搞清楚自己的定位,然後以定位為基石牢立於波濤洶湧的生活中,任由社會潮水無情的沖刷,逐漸精簡自己的人生,十年磨一劍,再來斬破枷鎖。回過頭來看,基石已經變成了山,而你也變成山上人。我:我這就下山去磨練,來日再來討教。 #BooKu#星期二深夜專欄#阿康師讀書 ...
閲讀更多

《長不大的小孩》

《長不大的小孩》 “如果嫁到這樣的男人,簡直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女人實在是太辛苦了。”以上是我聽到這則故事後的感想。阿康師想分享一個同事在疫苗接種中心的真實故事。我情願這是一個想像出來的戲劇曲目,可惜是真實發生的事情。話說有位太太和丈夫一同前來疫苗接種中心,得知是 AZ 後有些失望,雙雙拒絕。太太是有乳癌的病例,已經做了雙乳房切除手術,也經歷了化療,於是醫生好心的想幫她再安排別處的輝瑞(病例比較複雜的情況下,輝瑞是首選,許多專科醫生也是如此推薦。)這個時候,那位丈夫突然暴怒,質疑醫生為何不為他也安排輝瑞,醫生看著高大健全的他,依然耐心的解釋目前的政策是如此,必須優先為高風險群體接種,目前這邊也只有 AZ,而且AZ也是國家允許的疫苗之一,全世界範圍內都有顯著的效力。 (阿康師本人也是接種AZ)太太欣然同意醫生的安排,希望可以早日接種獲得免疫力。丈夫在一旁坐不住了,急急怒吼:“你 protect 什麼?!你又不是那個出去賺錢的?!我才需要吧!我需要出去工作賺錢!不用打,要就一起打,要就一起死!”阿康師聽到這裡,不禁握緊了拳頭,嘆了口氣,天底下怎麼會有這樣長不大的小孩。要的得不到就撒潑大哭,事情不順心就遷怒他人,絲毫不顧及枕邊人的身體健康不好,更加需要免疫力。抱著一副我不好過你也不可以好過的損人不利己心態。阿康師想告訴這些活在大男人主義大傘下的男人們啊,不是出門賺那幾個錢就是最偉大的。不是出門賺錢就代表你是一個有擔當的大男人,也不代表你是最重要的。你的枕邊人的付出才是構成一個家的重要成分,沒有家庭生活的煙火味,你賺的錢也只是數字而已。能出門賺錢很好,阿康師為你鼓掌,可是想要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需要做的比這個還多得很。你需要有能力承擔生活的挫折,要消化如影隨形的負面情緒,要學習社會上人情禮尚往來,要為大局著想,要顧及身邊人的感受。如此一來便是一個有擔當的大人。張曼娟在《以我之名》中說:“原來,還是得從自己內在生出來,一種【大人】的能量”。擔當這兩個字是很沉重的,在你有這樣的承擔前別承諾。女孩們也擦亮你們的眼睛,別被豬油蒙了心,如果你在男孩的眼中看不到承擔,別將你的餘生託付。至於如何看到他眼中的擔當,可以送來阿康師的診所,阿康師幫你仔細看看,日後結婚酒席邀我一份就好。有些人隨著時間成長,而有的人只是隨著時間變老。別做一個你自己都不會尊重的大人,別做一個長不大的小孩。讓我們一起做一個有承擔的大人。做一個氣派的大人,真正的大人,值得 “大人” 這個稱呼的人,非是僅僅以年齡大小便冠上大人的名號。 #BooKu#星期二深夜專欄#阿康師讀書 ...
閲讀更多

作家介紹

打記事起,書本沒有遠離過我的生活。在互聯網和電腦還不普遍的年代(更別提智能手機),書籍確實是打發時間的好辦法。小學時期最為珍惜的是馬見識校長所送的一套香港印製古本聊齋。至今我還是很喜歡反复翻閱聊齋,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所幸母親對於買書的花費上面總是寬容的。她明白書籍總不會害人,小孩子多讀一些沒有害的。於是在大家逛購物商場的時候,我總是呆在大眾書局讀書,然後一本本選擇要買的書本。總是拿了許多,再一本本反復挑選,畢竟囊中羞澀。回想起這些時刻,總是慶幸,所求終有所得,愛書之人可以買書,和饕客見了美食一般,別無他求。

中學時期訂閱了『讀者』和『意林』,刊物到手,一定是放學前看完,不留到明天。透過他人的文章,我理解到世界很精彩,不局限於自身所處於的井底。雖然現在不再看了,可過往酸甜滋味猶在。從那時開始也慢慢接觸比較多經濟學和人文發展的書籍。

閱讀的初期是探討新知識,看法。滿足這點後,接下來便是探討閱讀如何影響生活,昇華生活,而不是白讀一堆知識,爛在腦海裡。

理解了自己的困境,我開始認真選擇書籍的種類,閱讀時企圖理解作者的思維。作者不一定對,可若能出版書籍,所寫都是值得借鑒的。這個時候,閱讀才是真實的閱讀。

只是讀過,知道了,不代表有吸收。自身的本質沒有改變,書本只不過是華麗的衣裳,潮水退去,我們就知道誰是裸泳的人。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恰好我的從醫生涯足以驗證平日所讀,閱讀變成實實在在的動詞。人生的閱歷也足以了解書本所描繪的理論。如果沒有這一些經驗,想必現在還是愣頭青一個。

簡單來說,我們必須整理好自己思維的框架,然後運用書籍上的思維,觀點,事實來驗證自身的思維模式。再運用在生活中,觀察效應。活學活用,就是如此。

閱讀是愉快的,也可以是充滿收穫的。抱著功利主義讀書的話,太浪費書籍的效用了。輕鬆的時候讀本故事書,幹勁的時候讀本理論書,疲憊的時候來本心靈療愈,好奇的時候什麼都來一本。

結語引用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在適合不過。浮生若夢,你我皆浮沉。

阿康師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kaiba.wookin

#BooKu
#品系
#星期二深夜專欄
#阿康師讀書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