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任明信《雪》

這是一本買了近3個月的書,卻一直沒有把它好好看完。這是因為台灣作家——任明信的詩文集,實在是需要細品一杯茶時再來慢慢翻閱的,才算沒有浪費裡頭的一字一句。其中,“雪” 為題目的詩文讓我覺得這位作家的文筆真的很細膩,彷彿我已經到了屬於他文字意境裡的另一個世界中。

看著看著,也真的好想去一趟台灣參加這位作家先生的簽書會。只是現在病毒疫情嚴重,只好等以後疫情散去,再一一補回去參加,哈哈哈。最後,這本書雖然是詩文集,卻也沒有很深、很難理解,大家甚至不用網購也可以到 IG 搜索關於這本書的標籤,看看書中的美妙文字,感受一下詩文中的氛圍吧。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雪》訂購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342578 

 5,763 觀看

投稿者

千里尋音 

讀後感分享

其他推薦閱讀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

Kate Baker, Zanna Davidson《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 從小,我就愛看書。年少時,家裡環境卻不允許,唯有待馬華三春禮堂有年末書展,才把儲蓄一年的零用錢拿出來揮霍一下! 在我媽的眼裡,買書是浪費錢的。爸爸卻說讀書好,會讀書就不需做牛,像你爸一樣。父母的價值觀一向來都不一樣、不一致。我唯有多閱讀,去找“真理”。書本一直都是我的良師益友,它不但指引我走向光明大道,同時也陪伴我走過寂寞的童年、亦或者落寞的時刻。它靜待在我身旁,及時給予無限的支持。 慶幸的是在行管令期間,我還可以網購到書籍。宅家漫長的日子,閱讀是最好的。為了不要白白浪費時間在家憋屈地過日子,我選擇了這本《世界自然奇觀》。雖然行動受到限制,但我的思緒早已隨著書本飄洋過海了。 由於視力隨著年歲的增長,現在偏向看大一點的字體與圖案,這會令我的閱讀較順暢、愉悅!這大體型的繪本,最適合不過了。 買這書是有私心的,這是為了懷念當初我在紐西蘭出走的日子。假期裡上山下海,都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假藉著,要引導女兒走向世界,我也來重溫一下年輕時的風狂的事兒! 從前,我追崇西方文化。現在,落葉歸根,喜歡探索中華文化。掀開此書“最高聳的山峰”才知道,世界最高的五座山峰,都是在亞洲。亞洲是地球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大州。在亞洲里頭彷彿蘊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但卻被神秘的面紗給遮蔽了…… 上山後,接著就是下海。透過“最深邃的海洋”,我方才知道什麼為:真光層、微光層及無光層。浩瀚大海,真的是隱藏著萬丈的秘密啊!這一頁說明了,每一層的海面,都住著不同類別的魚。它們不同家族,共生在一個大環境下和睦共處、皆大歡喜。這反映著一座高樓大廈,也住著來自不同種族、宗教、籍貫的人們。倘若動物都能做到共生,高尚的人類亦可。昌明大馬指日可待! 行管令導致柔州動物園關閉至今,女兒就對裡面的“住戶”牽腸掛肚。在那之前,她可是一年去探望“知己好友”數次的呢! 間接地,我們也喜歡上里頭所記載著的“現存最巨大的動物”。這“在陸地上……”,彷彿與大家很親近,卻很遙遠似的。 “在海洋裡……”,就好比記錄片裡的,用手就可以觸摸到,靠近些更能仔細觀察入微!在這書裡面動物都依身高體重來按編號。順序是從龐然大物到嬌小玲瓏的生物。 這本書,大部分都是彩色的,很是吸引人。書本里的動物繪圖栩栩如生,賣萌可愛的也有。最特別的一頁是“最長壽的動物”,裡面記載著珊瑚可以活到超過4000歲,而最短壽的只有20-44歲,如企鵝。 此書還有許多精彩的部分如: ~距離最遠的動物遷移(這關係到地理), ~最炎熱、最寒冷、最乾燥、最潮濕的地方(除了地理,這還牽扯到歷史)及 ~全世界最大的風暴(這是以科學角度來解說自然災害)等等。 這些都可以延伸閱讀,因學子的天空,是無邊無際的。 《世界自然奇觀》讓你保持著對地球的好奇感。這本好書不但能排憂解悶,開闊視野,更可以促進親兒關係。趕緊下單珍藏吧! 【第四週徵稿進行中(15-4-2023 至 21-4-2023) 作品將於(22-4-2023 至 28-4-2023)刊登】 投稿鏈接:https://bookumy.com/first-year-anniversary/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 《最高的山,最深的海:世界自然奇觀》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104232 THAM WAI YEE  984 觀看

純屬虛構

Middle《純屬虛構》 《純屬虛構》,光聽名字就留給人許多遐想的空間,很難捉摸的感覺。確實如此,這本也是作者——Middle筆下,我很喜歡的其中一本,讓我斷斷續續看了好幾回。 這本書裏面寫了好多不同的主題,雖是關於愛情,但似乎統統都是以遺憾失敗收場。這讓我覺得,這是不是想了解愛情的最佳選擇,從中可以體會到愛情的模樣。 其中有3篇最令我印象深刻。 ——————————有雷分享—————————— 第一篇《搭擡》。 說的是兩個分手很久卻有一天巧遇的故事。男生某一天在餐廳遇見了分手許久的前女友,並禮貌地向前打招呼。女生問他是不是也和朋友一起來吃飯,他回答說:“是的”,並指了指不遠處一個女孩的座位。隨後,前女友笑著叫男生不要再吊兒郎當了。可男生不解,他自認從前對前女友是百般在乎,怎麽會吊兒郎當?他開始陷入了長長的思緒,反復思考著從前的他在她心目中,究竟是個怎麽樣的人?亦或者,她早已不記得他究竟是個怎麽樣的人了。但,他始終沒有反問她,而是在道別後轉頭走向剛才指向的座位。 他小聲地問了問那個座位的女生:“小姐,請問可以搭擡嗎?” 結尾處是這麼寫道的:“搭擡,本是尋常事。只是四周,還有很多空位……”曾幾何時,你也不能對曾經親密無間的人坦白、也要帶著假面具,變得如此應酬起來? 第二篇 《結幕》。 男生年少時喜歡在空白的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當時他心裏想著,若有一天空白的紙張都被填滿,那大概是故事也來到了結幕,劃上句號,可以被出版了。可是,他卻不能持之以恒堅持到底,往往都是半途而廢。隨著年齡漸長,他也發現以前寫的故事並不是那麽美好的。因此,出書夢也像是年少輕狂般,像一陣風,說過就過了。 後來,每天的工作使得男生實在是精疲力盡,接著他和女友分手了。他因此重新投入在寫作之中,希望藉此能記錄過往他們的點點滴滴,也可能是發洩情感吧。他把他們的故事放在網絡上,誰知竟吸引了許多人的瀏覽和關註。 漸漸地,他越寫越多……直到有一家出版社找上門來,詢問他是否有意將其故事出版成一本書。而他也答應了。這讓他不禁想起了前女友,想著要不要去找她,告訴她這件事。於是,他下定決心打電話給她。電話接通了,男生開門見山地說想告訴她一件事,也就是即將出版一本小說。隨後,他們隨便聊了幾句話,電話也就此掛斷了。此刻,他放下了手機,並明白到自己圓了年少的夢想,但和她之間的那條並肩同行的軌跡,早已無疾而終、無跡可尋了。結尾是這麽寫道的:“或許,一切故事都是因她而起;但來到這天,也應該是時候正式告終。”有多少情侶也是如此般,到最後都走上各自不同的人生軌跡,從此不復相見? 第三篇《煮面》。 女生有一晚在公司加班,肚子餓便煮一碗快熟面吃。一直以來,女生想吃好吃而非簡簡單單的快熟面,便放了許多心思在煮面的功夫上。後來,她也鉆研出煮面的功夫。這次一如往常地,她享受著快熟面帶來的滿足感和飽腹感。只是她突然陷入了長長的思緒中……她回想起有一晚在公司加班,肚子餓,而那時有另一個“他”為她下廚,煮了一碗公仔面給她。 那時候,因為忙得不可開交,所以很是感激他為她煮的這碗面。只是,可能是他煮面的功夫不到家,所以女生覺得難吃便吃不下了。後來,她得知他煮面的功夫竟是如此不到家,便決定親自煮一碗真正好吃的公仔面給他品嘗,讓他明白真正好吃的面是怎麼樣的。只是品嘗完後,他原本傻氣的臉,變得更加傻氣了。自此,男生便一直纏著她,請教她如何煮出一碗好吃的面。而女生卻很頑皮,告訴他這是家傳秘方,只有每個星期六上去她家煮一碗面給她吃,才肯給予指教。而他,竟然答應了。 之後,每個星期六他的出現,總能為她解決懶惰買早餐的問題,這才是她真正的目的。後來,這也成了男生的例行公事。只不過,他的成績並沒有和預期中一樣,他還是學不到煮面的功夫。一直到他要離開那間公司的最後一個星期六,他煮了一碗面,並叫女生品嘗。這一次,煮出來的口感竟然和平日她煮的差不多。她開始好奇,究竟何時他也煮得出這麽好吃的面? 女生呆呆地望著他,他卻一語不發,轉身清洗餐具。最後,他走了,她也沒問出口究竟為什麽會這樣,疑問就一直保留下來。此刻,她不禁猜想,他也是費了這麽多心思才煮出好吃的面嗎?她又想,這看起來並不是一個學了很久卻不成功的人可以忽然學會的煮面功夫。她想啊想,卻還是無法得知其中真正的答案。她又想起第一次男生煮面的情景,想起他的招牌傻笑,她覺得仿佛他正坐在面前,吃著他為她煮的面。只是這一切,都只是純屬虛構,純屬幻想。讓我不禁覺得,男生一昧笨拙地討女生歡心、註意,誰知道一個冷不防,他不知道是不是沒了耐心,先行離開了。留下女生也只能獨自吃著公仔面,默默承受著“人走茶涼”的道理。 或許,這幾個看似是日常生活的普通主題,但作者卻寫出讓人看了,會別有一番風味的故事。從最簡單的主題,帶出最為複雜、難以揣摩的感覺。翻查序言才得知,此書竟是10年前作者在部落客所寫的短篇故事,但沒想到,寫著寫著累積下來也足以出版一本書了。但他卻表示:“有沒有變成一本實體書,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有時寫作並不是為了要讓很多人都喜歡讚好,有沒有寫到心裡面最想表達的一幕,有沒有讓你心裡某一些特定的人也感到共鳴,才是自己原本的初衷。”而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會不禁猜想,那些寫情感故事的作家,那些故事是不是都是親自經歷過,才會被寫出來的?但其實不是,作者表示這些故事都只是“純屬虛構”的故事而已,10年前寫出來也只是自娛自樂和抒發感情而已,這實在叫人難以置信啊,哈哈。最後,希望大家在走向圓滿愛情的路上,能如償所願,找到一生摯愛。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純屬虛構》購買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84400  千里尋音  4,190 觀看

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 76 天

史帝芬.卡拉漢《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 76 天》 《生命的維度——似禪如詩的 76 日漂流記》 美國緬因州(Maine),是一個很神奇的所在,它的空氣寒冷,氛圍抑鬱,但同時間這個東北州屬也出了非常多有趣的人,譬如驚悚小說大師史提芬金(Stephen King),或往下將要與諸位談談的此位航海冒險家——史提芬.卡拉漢(Steven Callahan)。 2012 年的奧斯卡電影頒獎禮上,憑著《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拿下小金人的臺灣導演李安,他在致詞時這樣講:「我在籌備這部電影時,最主要的工具書,便是史蒂芬·卡拉漢的紀實小說《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的 76 天》。我還要求主要工作人員以及主角必讀這本書。透過似禪如詩的文字,卡拉漢把這場漂流的歷程,寫成面對自己內心的朝聖之旅,發人深省。」 頓時,台下的觀眾們都一片譁然。 讀過此作的人,皆心中有譜的感到喜悅,他們暗自由衷:「只能是他。」 而未拜讀過的其餘人,則表現得訝異:「是哪一部書,能給出如此深層的啟發?」 所以我跟其餘人一樣,亦趕緊網購了一本,並在夜深人靜時,先不慌不忙地打開它,再不知不覺地陷入他七十六日遇難漂流的心路之中,迷迷糊糊的,似懂非懂,直到輾轉多載後,遇上最近的防疫禁行,情境契合下,當初的強烈反思又在連連浮現,它彷彿在叮嚀著我:「是該去了解自身與天地萬物間的存在意義了!」 話歸正題,且讓我們從故事的肇源開始說起。 有一種人,很可能兒時參與了一些活動,或接觸了一些書籍和節目,又剛好其中內容與他們 DNA 裡自帶的隱藏記憶是相聯的,於是從那天起,小小的一個偶然變成了他們的終生志業。 卡拉漢即是這樣的一個人。 性格內向的他,在十二歲一次隨童軍短程航海後,便迷上了帆船駕駛。他在成長過程中,不僅大量閱讀了諸如《小仙子號》、《橫跨太平洋》之類的環球海上探險筆記,另一方面,他亦在高中畢業前就加入了造船行業,藉此學習到一切和「海洋交通」有關的技術。 從天氣預測,觀星導航,船隻製造,零件維修,洋流識別,風向分辨,到極地求生,體能升級等等等等,他瘋狂吸收著所有能夠企及的知識養分,期中,他還多次地駕駛著帆船,獨自於海島與海島間躍進,就卡拉漢本身的話來看,那是種保持狀態的鍛鍊,也是他唯一可安放迫切心緒的港灣。 類似的感覺,興許並不難令人理解。尤其每每生活走向膠著、煩躁、無奈的一刻,我們都知道,心裡頭的真正嚮往會比任何時候都要清晰,只是「出走」的勇氣和條件往往奉欠,選擇無視那股呼喚而已。 「總有一天你會命喪大海」,妻子的憂慮並沒有使他卻步,性格上的南轅北轍,註定他不會擁有穩定的婚姻幸福。不過卡拉漢倒是個誠實的人,1981 年,為了迎來人生的第一次跨大西洋遠航比賽,他把自由還給了對方,雖說造成悲劇的責任在他,但既沒可恥的一走了之,兩人的私事也真不到他人評論,權且算是誠摯的懺悔吧。 翌歲,如預料般,他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險途。那是一場必須操控單人帆船,由英國一路航行到西印度群島的鐵人競技。最初,法國水域的惡劣天氣損壞了他親手製造的 13.5 呎帆船,這迫使他必須先往西班牙靠岸,以便立馬緊急維修。爾後,考慮到里程杳杳,他隨即雇了位名叫凱瑟琳的舵手,用交替換班的方式從新駕船上路。 誠然,一個更願意待在大海裡的人是孤僻的,他很快便受不了與旁人同船,結果一抵達葡萄牙馬德拉島(Madeira Island)的補給站,他便不假思索地解僱了凱瑟琳,選擇了再次獨自出發。卡拉漢坦言,若依據當下的天氣預告,他實是不該倉促成行的。可在濃烈的強迫心理作祟下,他已無法於任何定點作長期停留,唯有回歸大海,靈魂才叫做能夠暫時歇息。 或是命運逼人,本來尚且順利,還有餘裕讓他一邊聽著收音機,一邊看書的航程漸漸變得猙獰。六日後的一夜,卡拉漢的帆船於暴雨中觸礁,幸虧他反應得快,迅速地張開了救生筏,再加上不顧沉沒的危險,來回往返船隻搶救淡水和緊急裝備包,他起碼令自己有了最基本的逃生條件。 此刻,他與他的充氣艇離最近的陸地有數千哩遠,身處非洲維德角(Cape Verde)外海,失去了控風的帆布,他只能跟著逆流朝大西洋中心漂去。 按照卡拉漢的大約計算,要到達有貨輪經過的主航道,他仍須向西边挺進四百海哩,估計两周左右,然眼下區區 4 升的淡水,在最節省的用量下,亦只够喝 8 天了。对遭遇災難的他来说,現在的海洋就和沙漠無異,雖四周都是茫茫大水,卻沒有飲用的可能。其次,最痛苦的是,狹小的救生筏還不具備能供躲避炎炎灼日的地方。此節,看著一手打造的帆船沉沒,卡拉漢用了頗傷感的字句來形容: 「失去了一個朋友,失去了部分的自己。」 好吧,既成事實,收拾心情繼續求生似乎是唯一選項。他盤點物資,除了一根噴射式漁槍,一支瑞士萬用刀、一個充氣幫浦、一些繩子膠貼、一台無線電 ERIRB 訊號機、一把信號槍、一盞照明燈、一塊能做砧板的木板,幾個松木塞子和幾包乾糧外,他同時找到了三個太陽能淡水蒸餾器。經過反復嘗試,卻發現不起作用,又一次,重重的挫折感打擊著心頭,他無奈地陷入了絕望中。 兼之身體常常浸泡在鹹水里,卡拉漢的皮膚長滿了過百個散發惡臭的劇痛膿瘡,他曉得蒸餾器是活著的唯一希望,在弄壞了其中兩具後,他終於抓住了應用竅門,成功濾出三品托的淡水。那瞬間,就甭提多高興了,反正他是恢復了精神,足以提起勁去煩惱食物的事了。 提到食物,卡拉漢說過全程都有同一群鬼頭刀和炮彈魚在跟著自己走。它們應該是被筏底寄生的藤壺所引來的,而他手上有漁槍可以捕獵他們,唯難度係數很高,他幾乎要重複幾十次才叉中一條,不過沒關係,烈陽之下,望著頂蓬繩索上自己切割穿吊的魚肉,有吃的有喝的,他乾枯的心中馬上升起了陣陣暖意。 此節,他說:「浮華遠在萬里之外,我卻覺得幸福。」 什麼是幸福?我想最純粹的詮釋莫過於斯。 漂浮第十五日,氣筏究竟流經了主航道。黑漆漆的夜幕中,卡拉漢瞧見了遇難後的第一艘貨輪。他欣喜逾狂的開啟傳訊器,並連接打出四顆信號彈,還同時喝光了全部存水,卻發現輪船只顧直行直過,根本沒有靠近的意思。須臾,他方才驚覺,那是深夜,甲板上一般僅留一人看守,因此若沒注意到他,也屬自己錯誤判斷,像先前低估疫情的大夥,實則怨不得人。 好在卡拉漢身上的膿瘡已慢慢結疤,偶爾來試探氣筏的幾條鯊魚亦無進一步的攻擊,從恐懼至無礙,他逐漸理解到一人一艇一堆藤壺,一群尾隨覓食的鬼頭刀和緊跟獵物的鯊魚,他吃魚,可筏底的藤壺又是魚群們的供養,一條食物鏈即猶自運行,復海上的種種浩瀚景觀,像輝煌的日出,紫紅的晚霞,雨過的彩虹,他體力縱使匱乏,但日日如苦行般的勞作和堅持練習瑜伽,一顆平等心已默默初升——此節,他說: 「不痛、不餓,不渴、不絕望、不寂寞的每一瞬,你珍惜嗎?」 再獨自晃蕩了三十五日,仍不被拯救,卡拉漢的精神狀態頻臨崩潰。他悲憤哭鬧,夜裡不停地做著相同夢境,有時回了波士頓老家,有時與孩子們一起燒烤,他越來越弱,直至某一日救生筏的浮力球被一尾旗魚意外戳破,死神臨頭的恐懼終喚醒了迷糊,他於驚惶中奮力自救,一次接一次的補丁,固定,每半小時拼命的壓泵充气,待到末端用叉子将破口牢牢别住,他雖成功止住了漏氣,然接近三天的無休奮戰,其身體機能已近衰竭,這次,他說: 「當失去掌控事物的能力,內心將開始叛變,像一個句點,坐在一本無字天書裡。」 就若憂鬱與焦慮感的具象化,精神上輪迴不休的痛苦,會帶領著肉體走向消融。換個視角,這豈非和重複打補丁是一樣的嗎? 我很難定義支撐他活下去的動力為何,六十六天後,卡拉漢躺在氣筏裡,艱難的飄到了加勒比海域。他曉得,這表示登陸在望,唯此刻,他的蒸馏器濾布已幾乎全爛,那一日比一日高鹽分的食水,與飲鳩止渴幾乎沒差,而實情他也真的中毒了,卻還有超過十日的航程要走。途中,他抓住了一隻試圖靠近的海鳥,雖內疚,還是強忍著用瑞士刀肢解生吃了它。我知道,您想問卡拉漢到此有啥思維上的轉變——有的,怎會沒有?據他的記憶,一路上,他遇見了七艏輪船和一架噴射機,都無獨有偶的於求救信號中呼嘯而過,更在最病重時遭遇十條鯊魚,在口渴時望見不遠處正在下雨,就是媽的過不去,他說: 「希望的反面就是地獄,卻也是重生。」 是啊,地獄本為贖罪所在,還清了虧欠,彼岸即有光明。 第七十六日,法屬瓜德羅普近海(Guadeloupe),卡拉漢登上了一艏名喚「克雷蒙絲」號的漁船。拖著肌肉萎縮的雙腿,不足四十五公斤的體重,他一個人來到船艙底層的通風口處,低下頭,最後一次端詳水面。 他記得,一共十二條鬼頭刀,十二條炮彈魚,四尾飛魚,整整兩個月半,他的痛苦,傾訴,喜悅,頓悟都通過這群海洋生物得到表達——它們,正是卡拉漢活著的見證與身為「人」的參照物。 「永別了,我大海的兄弟們。」 那些荒野中的秘辛和偉大,那些孤寂和刺痛, 那些精神閉鎖和身體虛弱,那些不一樣的視角觀點與同一樣的生命本質,將種種困頓銘記,再大的不滿與不放過,想想曾經自以為的絕望,爾今霧裡雲裡的—— 呼一口,隨風也就散了。 —————————————— 投稿者:姚斌奕 他說:80 後,吉隆坡甲洞人,祖籍福建莆田,毕业于澳洲南昆士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前职美国 PayPal 网银公司亚太区资深系统谘询员,後投身茶文化行業,现任南洋印记茶事工坊文创总监、茶艺专场主讲/策划人、自由特约撰稿人。 . 作品曾以每週制于本土华文报刊《南洋商报.南洋文艺》(小说散文类)發布,並不定期於各家大中华圈茶艺杂志(包括《中国茶道新生活》季刊、台湾《普洱茶艺》杂志、台湾《罐子》茶杂志、中国《茶烟外》专刊等等)連載。 目前已著作出版《南洋茶事之印记之旅》、《南洋茶事之六堡航路》及《南洋茶事之乌龙过番》三書。 .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 《漂流:我一個人在海上 76 天》訂購鏈接: https://www.cite.com.my/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02692  斌奕   4,403 觀看

你離開之後

蘇西·霍普金斯《我離開之後》 喪親的共鳴在這裡奏起。 一起進入作者的喪親之旅, 一起編輯自己的撫慰之路。  以七彩的插圖來表達那無法用言語所說出的黑白感受。 『…』:文字摘自書本。 有點想說:我自己的小小感觸 前言 『我們的文化看待死亡的態度很怪異。 』 『我們不喜歡觸碰死亡的話題,就算講到了也都是無味的陳腔濫調。 』 『我心裡很痛,茫然無依,但最糟的是沒人想討論這些。 』 『沒有地方能讓我放下這股沉重的痛楚。 』 『我不想別人同情我, 更不想讓別人不自在(自己的母親死了,還得反過來安慰別人? ……實在很尷尬)。 』  作者想要的:“隨口說出想念媽媽,不需要解釋一大堆。 偶爾,也想輕鬆的開玩笑,而別人則無需自我克制。 ” 盡情擁抱悲傷,不需要壓抑。 『這本書,為媽媽,為自己,為任何失去摯愛痛苦不已, 希望被理解的人而寫的。 』  有點想說: 突然, 世界漠視了悲傷的存在,悲傷被堵住了出口。 錐心的悲傷無處安放,像血液般在體內無限循環。 第一章:我的媽媽 這個章節記錄著所有關於作者媽媽的一切。 一個溫暖的手作高手,也是一名熱愛生活的義工好友。 『媽媽有一句備經考驗,永遠不會出錯的話: “只要媽咪在你身邊,你就用不著害怕!”』 有點想說: 媽媽是孩子最溫暖、最堅毅的後盾。 有媽在的地方,孩子們不再感到害怕。 第二章:晴天霹靂 剛開始適應著大學的生活,再接收到媽媽患癌的消息。 這一連串的轉變,真叫作者無法適從。 這個章節記錄著作者內心的起起伏伏, 和日常生活上的各種大小轉變。 第三章:一切為二 一家人對於癌症的未知, 作者陪同媽媽一起進入抗癌的心路歷程。  癌症的小常識:化療其實很多毒! 化療會找出所有生長快速的細胞並將之殺死, 無論好的 (例如頭髮) 或者壞的 (癌細胞)。  作者在這一年來, 一直在遊走於“癌症母親的女兒”和“無憂無慮大學生”的角色之間。 面對知情者和不知內情的朋友, 兩種表情與兩極答案是必須的。 明明內心恐懼無比,害怕尷尬,害怕死亡,但是卻無法表露。 而表露在臉上的都是一切安好,都是正常的狀況。 作者一切為二的背後, 其實是想要保護朋友的心情與不想成為眾人的焦點。 第四章:最糟的一天 此章節記錄著倒數媽媽離開的瞬間。  學校假期到來,作者搭上飛機回家。 但是在回家之前,爸爸卻把作者先載到醫院。 原來, 媽媽的癌症已擴散到腦部。 那晚, 作者留在醫院陪媽媽度過。 媽媽的情況越來越糟。 次日, 醫院安排了安寧醫療服務的女士與他們見面。 看著心電圖的指數忽上忽下, 作者無法抵擋死神的靠近。 面對指數靜止之前, 姐妹三人都有著不同的方法去處理悲傷。 小妹想要留到最後, 大妹只想保存媽媽活著的樣子, 而作者卻不曉得自己想要如何。 『媽媽原本努力呼吸的聲響緩慢了下來。 接著,她吸了一口氣後,就不再呼氣了。 』 有些東西就跟著媽媽一起消逝了…… 根據庫布勒-羅斯模式: 悲傷的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 面對哀傷, 每個人的經歷都有所不同。 而作者的排序總是翻來覆去, 總是不按牌理出牌,搞得她暈頭轉向。 有點想說: 面對悲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與方法。 就像指紋一樣, 你我皆不同。 第五章:安排後事 記錄著沒有媽媽的第一個星期,“我想要媽咪”! 『就這樣,我成了親眼目睹死亡的人。 』 作者與家人齊齊圍在媽媽床邊, 默哀幾分鐘; 一切都和電視劇裡呼天搶地的戲碼完全相反。 『在開了空調的飯店房間裡, 我覺得又冷又脆弱,好像新生的嬰兒。 每件事物陌生又可怕。 我想要媽咪。 』 『第二天早上就像從夢中醒來, 醒悟到這是真實的。 我不相信我會看到我母親死亡! 』 『失去母親的痛永遠不會消失, 但看她生病受苦的痛卻已經完結。 』 矛盾的心情在腦裡翻騰。 回到家鄉, 作者與家人馬不停蹄的處理葬禮前的待辦事項。 而這整個過程, 其內心還需要處理著失去媽媽的悲傷。 那些不同種類的悲傷總是無時無刻的來拜訪她, 有空洞的悲傷,撕心裂肺的悲傷,滿足的悲傷等等等。 有點想說: 面對死亡, 我們以為是“這個樣子”(哭得呼天搶地的情節); 但是現實也只有在自己經歷之後, 才能“播放”出其真實的情節。 悲傷, 它帶著不同的面具來和喪親者打招呼。 何時何地,無時無刻。 第六章:死亡馬戲團 (上) 葬禮開始…… 『趣味小常識: 在猶太人的哀悼習俗中, 主要哀悼者(逝者的父母、配偶、子女和手足)會把最靠近心臟部位的衣服撕下一小塊, 那叫作“克里亞”(kirah) , 用來表達失去親人的悲傷與憤怒。 』 『克里亞的含義是, 就算我們想辦法縫補, 這一小塊黑紗也無法恢復到撕裂前的樣子, 正如我們的心再也無法回到媽媽過世前的狀態。 』 有點想說: 失去母親的孩子,無論過了多少個年月,心里永遠會有一個缺。 整個葬禮的過程, 需要進行各種儀式,需要處理各種社交。 而在眾多的慰問之中, 讓作者感到最為難受的問題是:“你還好嗎?”; 最喜歡的對話則是對方告訴作者他們有多喜愛她的媽媽。 拉比(主持作者成人禮的猶太人) 最後用了希伯來禱文和一段簡短的講道來結束儀式, 其中的一段是: 『朗達的一生最精彩的是這兩個年份之間的那條橫線。 1961 - 2009』 有點想說: 以前在看訃告的時候, 我多數會注意那條橫線前後的年份。 此人何年生,此人今年貴庚,此人何日踏上終點。 以上拉比所說的那句話, 讓我重新審視“那條橫線”的重要性。 它的背後承載著的才是人在這世上最重要的一環。 『面對悲傷的家屬要與不要 要:問些關於逝者的問題,他們或許很想談談他們所愛的逝者。 不要:不要以為你能體會對方的悲傷。 』 有點想說: 面對悲痛的家屬, 作者列下了幾個她所認為的“要”與“不要”供人參考。 但是, 每個人需要得到的慰問都因人而異。 所以此項目是一個客制化的狀況, 需要人們細細斟酌, 慢慢拆解。 第七章:死亡馬戲團 (下) 葬禮結束後,回家守喪的點滴。 看著媽媽的照片,睹物思人。 那窒息的感覺,讓作者好想逃。 在守喪期結束後, 作者踏出了守喪期間所構築起來的保護殼。 一瞬間, 家裡與外界的巨大差異讓她感到招架不住。 『外面的世界好明亮、好熱鬧、好快樂,殺得我措手不及。 』 有點想說: 在科技大爆炸的現在, 作者那措手不及的感覺只要打開臉書就能馬上體會。 無需出門, 就能感覺到自己現處的“雨天”和外面的“晴天”有多大的差別。 第八章:新常態 守喪結束後,回到原軌的大家。 物是人非的情境在作者回到學校宿舍時更顯明顯。 一樣的床單,一樣的作業,一樣的地毯; 不一樣的是作者。 作者嘗試跟上原本的軌道, 但是心境早已完全不同。 在每一次的日常,…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