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余雲《看見》 

《看見一本博學的散文集》
.
這本書是我朋友交換群裡,他自作主張另送的書。當時,不認識余雲是誰,也就在拿到書後,一段頗長的日子裡,擱著。記得二月看了一篇,繼續擱著。
.
看膩了小說,復又見到此書,卻鬼使神差再入書海,卻早附了身地沉迷。甚至,捨不得速讀之,總在作者的文字裡,去尋找裡頭所說的人事物,每個背後都極具精彩。
.
一個聽從余秋雨邀約而從上海定居於新加坡的中國人。慚愧的是,我讀到接近尾聲,才知道她是女人。
.
我不知道何以她的文字能給予我如此大的誘惑,能讓我為之著迷。每篇的結尾,都像是一滴落在宣紙上的墨汁。即使讀完了,那墨汁花仍在心裡頭盪漾著,旋轉出大小不一的漣漪。
.
彷彿文字仍在腦海裡進行叩問,字字鏗鏘有力。宛若把旅行當做精神移民如我,是多麼揮霍去了解當地人文的機會。
.
那個為友人悲慘遭遇寫小說的韓東,我去讀了那篇小說。遭批評的《烏鴉》作者九丹、筆下的佩姬澳、露易斯湖、夢連湖、班夫國家公園,連最後一篇寫康有為,我也去找康有為事蹟,接著延伸到梁啟超、梁思成、林微因,少不了徐志摩(之前有看過了。)
.
對中國,那個佈滿經歷的故鄉,她由一個局內人走向局外,即使後來出走了的人選擇回歸,她依然不為所動。一張綠卡的重量,正是他們自由的重量。
.
有機會,我想問她,那邊給她帶來許多感受的紅色護照,依然還是嗎?
.
那份愛恨交織,彷彿懂了,又其實沒有全然懂。畢竟他們所經歷的文革、戰戰兢兢過日子以及後來許多人的大批出逃,都是我難以想像的畫面。所以,理解的僅是片面,非真實的心境。
.
我對於中國某階段的歷史,充滿了疑惑。不能理解毛澤東即是文化人,何以要來個文革,把那片文化海洋注入血腥氣?但我知道,自己未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那場災難,所以暫時別過。心情大抵如她所寫:
.
“雖然明白喪失歷史記憶是一種罪惡,對於人類的大災難應當建立記憶庫,我們卻還是常常別過臉去,拒絕悲傷。這是充滿矛盾的另一代人:我們想喚回安寧,把昨天的門關上打開今日之門,從中掙脫自我解放,然而又無法輕易忘記。” 摘自《不肯難過》。
.
字裡行間也能感受她的理想主義在血液裡滾動著,尤其對於許多學運和有貞節的大小人物皆有著墨。談到廬四清,那位在 89 年統領 1 萬 2 千人的湖南學運領袖,說著他後來的遭遇,以及其他一些同期的學運領導。有段文令我印象頗深:
.
“失望和期待一樣深切。廣場學生以鮮血和生命呼喚的自由民主,而當在自由民主社會的美國安居樂業的柴玲來到香港,曾以巨大熱情和巨額金錢支援六四民運的媒體和群眾,卻難掩失落之色。平凡的人們,其實是將自己的理想投射在 ‘英雄’ 身上。” 摘自《盧四清》。
.
是不是,我們都覺得英雄需要繼續奮鬥,過著卑微痛苦的生活,才值得崇拜?崇拜能讓英雄活得更自在快樂嗎?是否,選擇下海成了富商,就是一種背叛,得承受鄙視?當然,若真是背叛則另當別論。
.
每個人都有選擇未來的權利,不是嗎?
.
讀著讀著,即會發現許多中西的文化、歌劇、戲劇、藝術、家國情懷、旅遊等漫遊其中。許多我未曾接觸過的百老匯明星、中西方的文人、明星和名人等,顯示著我的匱乏和庸俗。真的,覺得自己過於膚淺地活著。
.
偏偏某些觸及戲劇和旅遊的部份,又像在遺忘的歲月長河裡,挖出一堆堆閃閃發亮的泥沙。年少追戲劇、舞臺劇、音樂劇和旅行的時光,倒似夢遙遠虛幻了。
.
泥沙總還是隨著忙碌張開的指間流逝了。留下怔怔出神的我,繼續緬懷過去的美好。
.
————————————
投稿者:海角
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aijiaoxiaozhu/


.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3,788 觀看

投稿者

海角

讀後感分享

其他推薦閱讀

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斯蒂芬妮·蘭德《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 讀著這位單親媽媽的故事,我心裡不時回想著《窮忙》這本書。那種貧窮得,連生活都是一個問題,靠著無數的福利券來維持生活。作者 Stephanie Land曾經就同時拿著其中不同的救濟券來讓自己活下去,身邊還得帶著一個小孩,更讓人佩服的是,他不曾放棄,而且還修讀了網上課程。後來,又申請了一筆貸學金,讓自己圓了大學的夢。 讀著的過程,腦袋想著“女人的命運”啊。以為自己找到了自己愛的,又愛自己的男人,但是擺在眼前的事實卻不是如此。當他懷了孕,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這個男人的時候,換來的是,“你休想用孩子來綁架我”“我是不會付你任何的贍養費的”。但女人繼續幻想著,或許當他真正成為父親的時候,一切都會不同。這個的不同,只是換來家暴,而他也只能選擇離開。 靠著無限打掃的工作,來換取每個小時10-20美金的報酬,但這還未扣除你的車油、你的車子費用。偶爾發生,主人忘記了時間而不在家,那作者就只能白跑一趟。錢沒找到,但是花了不少錢。他的生活中有著無數的金錢壓力,他需要為自己的生活打拼,更必須要為自己的女兒打拼。總是慚愧無法給女兒一個像樣的家,拼命地努力賺錢,但要出外工作賺錢,就意味著孩子需要有人照顧。身上的難題,一環連著一環 ,無法想像。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發生車禍的那次。女兒的玩偶飄出了車窗外,而在高速公路上的他選擇把車子停在旁邊(女兒留在車上),後就去找那隻娃娃。找到娃娃時,突然……突然聽到一聲巨響,車子被大卡車撞上了。當然,腦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女兒是否安好。他的工作需要車子,他的行動需要車子,現在車子瞬間就變成廢鐵了,怎麼辦? 車禍的當下,他趕著送女兒到前夫那邊,現在去不了了,前夫會不會就這次的車禍而和他爭奪撫養權?裝在車子後備箱的清潔工具,還好嗎?會不會壞了?那壞了,是不是又得對清潔公司賠償?啊,再來,非法停車在高速道路旁的她,此時收到了一張70塊的罰單……這,完全就是晴天霹靂,讓人無法想像 。 生活,就是如此吧,有著很多的難關,等著我們走過去。 生活,就是這樣,你我,都準備好了嗎?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柳潔  2,575 觀看

我們仨

楊絳《我們仨》 我對楊絳先生的生平並不十分瞭解,反倒是因為中學時期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時,才大略知曉二位老人家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第一次翻閱這本散文集的時候,我就被目錄深深地吸引了。 .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寥寥數字,竟已帶給了我莫大的感動。 . 第一部有點像是序言。楊絳先生做了一場夢,在那夢裡,錢先生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夢醒時,她把這個夢告訴錢先生,而錢先生並沒有辯護,反而很坦然地安慰她,告訴她那是老人常會做的夢。 楊絳先生以「淒淒惶惶」來形容那一類夢,在夢中要找著了錢先生,他們才能一同回家。 . 第二部是一個「萬里長夢」。在那夢中,她開始了漫長的古驛道之旅。一家三口於古驛道相聚,再於古驛道失散。那夢也由輕靈逐漸變得沈重,最後成了魘。女兒與丈夫相機裡去,她形容自己內臟受損,五內徬徨,只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塊望夫石,屹立山頭,守著她已經看不見的小船。奈何她變成了一片黃葉,飄回了他們在三里河的寓所,只是,那個家已經不復是家,而是一個客棧。 .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只覺我的心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所寫的那樣,被捅了一下,綻出了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和熱淚的眼睛。 .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在丈夫與女兒的病床間奔波勞碌,之後還得面對女兒與丈夫的辭世,她心中是有多痛?我實在無法想像。 . 我想,那必定是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故而她只能用夢的方式來寫那一段往事,以虛寫實,卻更令故事多了幾分淒婉。 . 相較之下,第三部就溫馨多了。她以紀事的方式描寫了她與錢先生婚後共赴牛津深造的美好時光;她筆下那不能自理的丈夫為了她下廚準備早餐;那種簡單的幸福,令人心生羨慕。再到後來的弄瓦之喜,字裡行間都可看見她與錢先生初為人父母的喜悅。沒有深奧華麗的文字,寫的也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看似無味扯淡,回想起來卻是瀝血滴髓,至情至性! . 縱然到後來,政治運動帶給他們一家三口不少壓迫與苦悶,他們風雨同舟,仍舊苦中作樂。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研究與學習。從書中附錄的信件與手稿,可以看出他們一家三口面對生活的積極與樂觀。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後世學習的。 . 現今社會,許多人都把學習與功利前程掛鉤。可是在《我們仨》裡,錢氏三口純粹是為了不虛度光陰。文學研究與創作是他們的共同興趣,即使錢鍾書先生因為《圍城》翻拍成電視劇而成了名人,她卻感嘆倘若錢先生從未出名,他們一家會有多清淨。 . 書的結尾,楊絳先生為第二部的夢作了解釋。 . 蘇軾的詞寫得真好: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悲涼。 . 楊絳先生於 1997 年早春喪女,1998 年歲末喪偶,他們仨就這樣失散多年。那種痛,非切身經歷者無法體會。 . 晚年時,她致力整理錢鍾書先生留下的手稿,再逐一編成冊,再以 92 歲的高齡寫下《我們仨》,她挺過了抗日戰爭、國共對抗;熬過了文革的迫害;走過了愛女的離世和一生摯愛的離去,她活出了一個知識女性應該活成的樣子。 . 我最喜歡錢鍾書先生的深情表白:「從此以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 楊絳先生於 2016 年與世長辭。從此,「我們仨」團聚了,既無生離,亦無死別。 .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 《我們仨》訂購鏈接: https://www.cite.com.my/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32232 悅寧  4,290 觀看

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

亞當凱《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 編註:【……】為摘自書本的內容。 【雖然他們脖子上掛著聽診器,還總愛把生生死死的玩笑掛在嘴邊,但他們依舊是那個小孩子,高中畢業時武斷地在大學申請表的“醫學”一詞旁打了個勾。他們是像你一樣脆弱的人類。 】 【一名醫生必須是個精神健康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在堆積如山的壓力下做出決策,才能忍受將壞消息通報給已然憤怒無比的親屬,或者能將死亡視為家常便飯。他們得具備那種無法通過記憶或評分系統來考核的能力,一名偉大的醫生的有顆肥大的心臟和擴張的主動脈,這樣才能不斷把湧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給這個世界。 】 【我不會想念當醫生時的可怕日子,但我的確很想念那些美好時光。我想念同事,想念助人的感覺,想念那種開車回家時、自己有所貢獻的那種感覺。我也對這個國家感到很慚愧,因為它在我身上投注了這麼龐大的訓練經費,我卻只是一走了之。 】 台版書名為《棄業醫生的秘密日記》,這本看似爆笑的私密日記,絕對是一本醫生勸退書。 這本描寫的是一名婦產科醫生隱藏在光鮮崇高的白袍底下職業日常的辛酸,從專業的醫學類詞彙中看透平淡自嘲背後複雜緊張的人性、醫患關係和醫學倫理。 能看到最真實的婦產科醫生的生存現狀,大眾對醫生的誤解,體制的苛刻,福利保障的低廉。尤其作者特有的英式幽默貫穿日記形式的回憶錄,他將病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展現出與絕望、疾病、死亡近身工作的各種苦樂。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 書中生死線上戰鬥的心路歷程讓人見識到了人性冷暖、感受到了新生命誕生的揪心和喜悅。看完本書後,不得不讚嘆作者的樂觀和幽默的生活態度,才能化解那些工作上種種重壓。 推薦! !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絕對笑噴之棄業醫生日誌》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40422 淑卿  2,618 觀看

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

莎拉‧華威《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 「樓上貴族揮霍享樂,樓下傭人沒日沒夜勞碌服侍,黃金年代的莊園生活,繁華落盡前的末世奢華。」 因為這本書重溫了一遍《唐頓莊園》。看過影集再對照這本書時代背景的描述,更能深入瞭解莊園的生活。 愛德華時代的莊園文化,是上流社會奢侈生活的最高展現,自中世紀的英國僕人制度建立以來,主僕關係是最重要的社會關係,樓上樓下即是存在的建築隔斷,也是分明的階級差距,一個樓梯上下階層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上流社會的奢糜,底層人士的辛勞卑微,兩個世界各司其職,讓貴族宅邸井然有序、熠熠生輝。 《唐頓莊園》就把「樓上」、「樓下」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詮釋的極為深刻,傳統在這裡猶如空氣,悄悄滲透在餐具的數量、上菜的順序和僕人們一塵不染的禮服中。這裡的一飾一物,一舉一動,無不揭示著傳統的根深蒂固。 書中寫道,當時有指導僕人的工作手冊,也有指導莊園女主人的手冊:「若你不諳家政,妳的女傭很快就能察覺,也很快就會因妳顯現的無知而佔你便宜,她知道妳缺乏相關知識,無法察覺工作上的瑕疵;知道房間隨便清掃也不會受到責難;知道桌子隨便整理,不甚整齊也不會被注意到。不熟悉家政的女主人會在各種小事上嚐到苦果,要到真的學到了教訓,才會意識到知識確實就是力量,才會開始努力學習在初為女主人時早該明白的一切。我們期望女傭對我們謙虛有禮,就必須也以禮相待。不能以擔心與傭人太親密作為藉口而隨便回話、省略「請」字或是省略對服務表達感謝之語,也不能吝嗇說出「早安」等一般招呼語。 」 經歷長時間的洗禮,這樣精緻體面以此為驕傲的莊園時代一直到20世紀才開始完成了徹底地轉化…… 書裡有許多精美的老圖片彷彿置身其中,讓人覺得有些無奈卻又讓人羨豔。想了解英國黃金年代的上流生活或了解貴族和傭人之間的階級差異,不妨看看這本吧,很有趣的一本書。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大英帝國一日上流史》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10223 淑卿  1,532 觀看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