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山下英子《斷捨離》

讀這本書之前就一直聽說過它的大名,看簡介發現原來是整理術的書籍。那時候心想,這麼小小一本書,真的能讓人學會收拾家裡嗎?有沒有這麼神奇啊?於是好奇地買了下來,打算得空的時候見識見識。

《斷捨離》這本書主要的概念。簡單來說,斷捨離可以解剖為——斬 “斷” 物慾、“舍” 棄廢物、 脫 “離” 執念。而這些又可以總結為 “出” 的美學。

【“出” 的美學】

所謂 “出” 的美學,不僅可以應用在收拾家裡的物品,還可以在生活、社交,甚至是心靈上。斷捨離時把家裡的垃圾、廢品、或是已經失去效用的雜物扔掉,循環利用,找尋適合的方式處理掉。只進不出的空間,會讓我們的生活停滯不前。

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德國詩人歌德的名言:“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如果一間屋子裡堆滿了各種無用之物,住在裡面的人會變得散漫、沒有精神,甚至會產生煩躁、逃避的心理,對家沒有歸屬感,生活自然過得不快活。

再者,當我們明白了捨棄的辛苦,便會更加慎重地對待獲取,不會輕易購入容易閒置、非必需的物品,和有意識地入手對自己發揮更好技能的東西。不久之後,家裡的物品量得到縮減,壓縮成適度,生活空間也得到優化。

【新陳代謝】 

除此之外,斷捨離最核心的思想就是 “新陳代謝”。我們的居住空間處於代謝的狀態,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斷地進行 “使用所有物,清理無用之物” 的循環,才能讓居所充滿流動感和活力。

打個比喻,人類呼吸需要 “排出” 廢氣,才能 “吸入” 氧氣。居所也一樣,一直瘋狂地購入、囤積物品,卻沒有適當地捨棄、減少無用之物,只會讓原本寬敞的居住環境變得狹窄、壓抑,甚至產生煩躁感。要記得,高質量的 “呼吸” 首先需要 “吐”。

實踐物品斷捨離的同時,我們的內心也有了嶄新的變化。以前或許對自己沒有太大的關注,而現在攝取東西時,也會優先考慮當下、考慮自己的需求。換而言之,逐漸形成了以自己為主體的生活方式。

最近臨近新年,也正值 MCO,我也正好讀完《斷捨離》,迫不及待想要收拾家裡,想要嘗試實踐 “斷捨離”,嘗試減法生活的輕盈感。

第一天,我試著收拾書房的小角落,從這個角落裡挖出了很多陳年舊物,很多是以前收拾不捨得丟的,又塞了回去的東西。收拾途中找出了很多以前很喜歡的東西,差點把物品放回去時,想到書中說到:實踐斷捨離時只需要考慮到自己和現在,以自己為核心,去思考現在的需求。

最後,那個小小的角落裡,需要處理掉的忘卻物、閒置物竟然裝滿了一個大垃圾袋!雖然有點可惜,但也只是情感上的不捨,實際上那些東西也沒有什麼用處。如果我把它們留了下來,明年大掃除時又要對著同樣的東西糾結一陣子,倒不如現在處理掉,一了百了!

後來和家人分享了斷捨離的概念,一開始他們還是捨不得各種東西,那我就自己先做示範。接著他們也開始自動處理一些廢品。老爸主動拿出他那整整一大箱子的電影光碟,只留下了不到 10 個他最喜歡且最常看的電影;老媽在一大堆多餘的全新餐具中,只留了兩三套備用,其餘全部送出去;弟弟從 10 支羽球拍減少到了 3 支。

雖然沒有完全貫徹斷捨離,不過我覺得每個人的斷捨離程度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自己的一把尺,用來定制和衡量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書裡說到:“斷捨離,並不是充斥徒勞感的 ‘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間次元的 ‘搬家’,同一個地方,同一所房子,卻有完全不同的風景,還有嶄新的自己。” 整理完之後瞬間覺得家裡變大了,煩躁感也不那麼強烈,連室內的空氣都變清新起來了。

有捨才有得,丟棄廢舊的事物,才能獲得舒適的環境,放鬆的心情和輕盈的生活呀!而且斷捨離之後,生活不斷出現意外的驚喜,更加印證了 “新陳代謝” 的重要性。

所以《斷捨離》不僅僅是一本教導讀者整理家裡的整理術,而是使我們重拾輕盈生活的人生哲學。書中列舉了一些例子,講述讀者是如果通過斷捨離,讓身心變得輕鬆,人生也因而發生轉變。不過斷捨離的涵義並不只這些,還未看過的朋友們可以自己一探究竟,或許能夠帶來更多的啟發。

最後摘錄作者在序裡一句話當做結尾吧。

“放手一個無用之物,就騰出一點空間。處理一件多餘之物,就減少一分負擔。減少一次浪費,就恢復一分精氣神。然後,翻開人生新篇章。”——山下英子《斷捨離》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斷捨離》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130521

 3,804 觀看

投稿者

皮皮

讀後感分享

其他推薦閱讀

獾的禮物

蘇珊·巴蕾《獾的禮物》 《奉獻》 聽著耳機裡播放的歌曲,隨著節奏,在心裡唱了起來,輕拍著孩子睡覺,心裡有一股溫暖湧了進來,我想起了外婆。 小時候,我獨自一個人在外婆家住了一段時間,我很喜歡跟著外婆,一起在院子裡逛,看著園子裡的蔬菜和果樹,跟著外婆一起澆水摘菜,踩著腳踏車載我到雜貨店開店,我跑到了老二叔的家,和阿姨們玩,拿他們的漫畫書來看,傍晚時分,外婆又踩著腳踏車載我回家,吃了晚飯,天黑前,各自回到房間睡覺,第二天天還未亮,外婆起床準備好早飯,然後我們又開始了新的一天。 我很喜歡這種生活。 我媽媽把外婆的務實、知足、常樂的特質,都複製在了她自己的身上,然後在照顧我長大的過程中,通過了身教,傳了給我。 我沒見過我的爺爺奶奶,他們在我爸爸還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爸爸是由婆太和姑姑們,姐代母職帶大的,看著爸爸的耿直、重情、包容、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的個性,我相信婆太和姑姑們,應該在爸爸的身上下了不少心思。 爸爸的這一些特質,也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了給我。 我很喜歡這一個,身上有著爸爸和媽媽的印記的自己,那是一份一代傳一代的,愛的印記。 貛的禮物,就是離開的人為留下的人,所留下的愛的禮物,在我離開的那一天,我又可以為留下的人,留下什麼禮物呢? 孩子睡著了,我輕聲的哼著《奉獻》這一首歌。 “長路奉獻給遠方,玫瑰奉獻給愛情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愛人 白雲奉獻給草場,江河奉獻給海洋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朋友 白鴿奉獻給藍天,星光奉獻給長夜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小孩 雨季奉獻給大地,歲月奉獻給季節 我拿什麼奉獻給你,我的爹娘” 我想要怎樣的人生,就要從現在開始行動了。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獾的禮物》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250421 康德斯  3,670 觀看

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上野千鶴子、田房永子《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 身為女性,一直以來都對女權的概念感到模糊,讀了這本書後總算搞清楚了一些事。 網上的確存在過激的女權言論,所以有了“女拳”這樣的字眼。我總感覺女權被污名化了,為女性爭取權利的主義應該是正當的、合理的,是全人類不分性別應該追求的人權,但事實上很多男性粗暴地把它視為挑起男女對立、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以至於像之前的我這樣不太了解女權的女性也對此望而卻步。 ———————————————————————— “女性主義絕不是弱者試圖變為強者的思想。女性主義是追求弱者也能得到尊重的思想。” 這是上野千鶴子在東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到的話,也是我讀本書的契機。我想,那些對女權有所誤解的人都應該理清這個概念。 總結書中的內容,男性之所以不能理解女權,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第一,主觀上的不願。 他們身為男權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不願讓渡自己的權利。極端者誤認為女權就是女性想取代男性的地位,剩者也會因自己的利益即將被分割而產生抗拒。 我們從來沒有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世界裡,所以也不存在一個完美的範式讓人對照反思如今制度上的不平等,而在不平等的結構中的強者,自然會捍衛既有的結構。 第二,權力結構下的不需要。 男性是男權社會的強者,依作者的話來說:“所謂強者的特權,就是可以無須對弱者展開想像力。由於權力關係不平衡,弱者會直接受到壓迫,因此不得不思考。弱者必須考慮強者,對強者展開想像力,但強者不需要對弱者展開想像力。” 第三,異文化環境築成的共情壁壘。 由於成長環境和接觸文化的不同,男性和女性屬於異文化,他們無法共情。我們可以看到,以女孩為受眾群體的動畫中的女性角色不停地在改變。以迪士尼動畫為例,公主不再是躺在那裡等待王子解救的被動角色,如今的艾莎讓我們看到女性的強大和堅韌。但在以男性為受眾的動畫中,女性的角色依舊沒有改變(這是作者說的,但我不怎麼看男性動畫,暫時存疑)。 涇渭分明的性別受眾築成男女之間的共情壁壘,如今的女性從小接觸的女性形象具有豐富獨立的人格,男性接觸的卻還停留在前凸後翹的視覺表象,女性內在的品質被忽略了,男性自然也無法站在女性的立場去共情。 這也就是即使有的男性做到了以上兩點——主觀上願意捨棄既得利益、主動對女性展開想像力,卻始終無法真正共情的原因。 社會中也存在一些女性對女權產生誤解,原因可總結為: 第一,長期被男權社會規訓。 ① 認知被長期規訓 從內心裡認可“女人就該相夫教子”並付諸實踐,甚至以此教育下一代。老一輩的女性多數抱有這種傳統的思想,現代女性應該比較少了。 ② 不想改變現狀,說服自己接受規訓 反抗是吃力不討好的,要想達到作者說的“一人一殺”更是難上加難,不如乾脆接受被指派的任務,說服自己“自古以來都是這樣,這樣也挺幸福的”。 第二,被男性友愛社會同化。 恐弱(weakness phobia)的女性,非常忌諱“女性是弱者”的說法。因為厭女而向男性過度同化,希望得到男性的認可。 第三,媒體對女權主義的污名化。 有的女性即使內心支持女權,迫於社會壓力,也不會聲張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不會為此發聲。 ———————————————————————— 這本書也讓我找到了一些問題的回答,尤其是關於“不生孩子是自私的”的言論,比如:為了不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拒絕生育是自私的。 答:如果不是純粹的想要孕育一個生命,而是為了留住丈夫、保住婚姻、傳宗接代、養兒防老、人生圓滿等等原因而選擇生育,才是更大的自私。生育是崇高的,孩子應該在無條件的愛中降臨,而不是為了給父母帶來什麼利益,成為父母的附屬品。此外,沒做好準備的生育也是更大的自私,你影響的是一個人,是他的人生,難道你想要孩子長大後像你一樣拖著原生家庭的枷鎖生存嗎? 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是利己主義。丁克的利己主義至少不涉及他人,不是嗎? 前幾天刷短視頻看到一個言論說現在的中學生都是不婚主義者或丁克族,下面的一條評論讓我茅塞頓開:這說明我們懂得感恩,我們看到了父母無私的付出,認識到這是多麼偉大的行為,如果我們自己無法做到,就謹慎對待生育這件事。 我想我還不能無私到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事業和生活,即使做到了這一點,也會產生怨懟,當“如果沒有這個孩子就好了”的想法出現,你給孩子的愛怎麼會是純粹的? ———————————————————————— 本書也有許多讓人眼前一亮的見解,比如田房永子提出的“社會AB面”: “社會存在A面與B面。政治、經濟、時間、就業,這些都是社會的A面,而B面則是生命、育兒、看護、疾病、殘障等等。A面可以通融,B面卻無可取代。男性都在A面,女性一開始也生活在A面,但是隨著分娩和育兒的開始,她們就不得不移動到B面。男性會因為疾病和受傷而發生轉移,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一直待在A面。女性必須往返於A、B兩面,比如B面的醫院吩咐她'你有流產徵兆,請在家休息'。這個女性也需要非常艱難地與A面的公司協商這個問題。” 每個章節的最後也會附上田房女士的漫畫總結,簡單易懂,讀起來十分輕鬆。 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的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本書的作者是兩位女性,大部分讀者似乎也是女性,我實在好奇男性閱讀這本書的感想。共情壁壘是雙向的,我們必須承認,女性也難以對男性產生共情,或許作者對男性的一些評價和心里拆解有所偏頗?我期待男性讀者的答案。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10722 Connie Tan  2,884 觀看

被討厭的勇氣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搶先精彩節錄: 【岸見一郎提出了我們根本沒有被認同的需要,我們需要認清這個謊言。 】 為了Booku的邀約,我想爆了頭,想要找一些冷門而具有文學涵養的書,以顯示我具有『偽文青』的風範。但發現自己原來只有一點文青底子,找不到適合的冷門書籍推薦,故決定推薦我其中一本蠻喜歡的書, 岸本一郎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 岸本一郎老師的厲害,是不直接告訴你阿德勒哲學的概念,而是用書寫幻化了一個智慧的哲學家和迷茫的年輕人,在書中來了數場睿智而坦誠的蘇格拉底式對話。 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書裡頭的內容夠犀利,去精準地戳破“我因為過去的創傷和情緒困擾,而無法幸福”的謊言,點破“我運用情緒和症狀,來迴避人際關係的挫折和否定。”,也誠懇地訴說如何帶著勇氣接納和當下的力量,來讓自己身處於幸福的中心。 如果你願意選擇擁有“變得幸福的勇氣”,那就從這本書的幾個概念著手吧 ! 1.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這本書的開場就言明了哲學家和年輕人的立場,哲學家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年輕人則相信“現在被過去的原因影響,因為這些原因,而且世界無比複雜,所以人非常難以改變。” 哲學家認為,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它變得複雜。因為我們都居住在各自賦予意義的主觀世界,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被過去原因影響而難以改變,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決定論”,就是被過去“決定”了現在。哲學家則主張,要探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 這就是阿德勒劃時代的概念 “目的論”! 2. 目的論:你認定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而且裡頭有你要的目的! 哲學家娓娓道來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 ——目的論。我們不是因為衝動、症狀和情緒,而產生行為或後果,而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所以我們才選擇這樣的行為的! 如: (a) 決定論:“我有群體焦慮,所以我面對不到人群。” 目的論:“我不想要面對人群,因為擔心不被喜歡,所以我製造焦慮,來幫助我迴避人群。” (b) 決定論: “因為他讓我生氣,我才打他的!” 目的論:“因為我想打他洩憤,所以才製造生氣。” (c) 決定論:“我過去有心理創傷,所以才無法工作。” 目的論:“我不想工作和不想被他人否定我的能力,所以我利用心理創傷來讓自己停止工作。” 通過目的論,我們看見血淋淋的現實:所謂逼不得已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目的。 3. 人際煩惱 VS 人生任務 阿德勒相信“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用另外一方面解讀:“那些占我們心裡90%的煩惱,都和人有關。”。 可能是害怕失去、被背叛、被遺棄、擔心不被認同、不被重視、不被愛等,迷茫於自己不被群體接納等。 於是,要安頓這些人際煩惱,不是去產生症狀去迴避人際關係,孤獨地一個人生存。而是願意選擇有勇氣的“生活型態”來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務”。阿德勒堅信人活著是有價值,而人的存在是回應這個社會並為世界做出貢獻的。 “使用《我》這個人的勇氣”還有“面對人際煩惱的勇氣”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要擁有這兩個認知: (a) 我是有能力的。 (b)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如能實踐,獲得人際幸福也不遠哉。 4. 課題分離 人為什麼會被人際關係困住,是因為不懂得課題分離,去割捨別人的課題。就在這個議題上,岸本一郎提出了我們根本沒有被認同的需要,我們需要認清這個謊言。 “我的天啊!你在說什麼?”這是書中年輕人的反應。 “得到別人認同,確是一件開心的事。但要說到認同這件事是絕對必要,那就不一樣了。”哲學家說。 所以只有認清這個謊言,我們才能從人際的期待中得到自由。 要更進一步從人際關係中得到自由,要學會從“這是誰的課題”以及“這個課題所帶來的後果,是誰承擔”辨識這個課題,而學習割捨課題。只有把課題分離和不要被認同的需要所束縛,人才會回歸於簡單,才能真正從對自我的執著到對他人的關心。不然,我們就會一直在滿足他人期待或期待他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之間輪迴。 岸見一郎在書中還有許多很棒的概念。只是我覺得這四個概念,如果得以思辨和實踐,人就會變得簡單而幸福。 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那我會說:“所有幸福也都來自人際關係,而關鍵是勇氣。” 以心理治療對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理論做評語: 阿德勒的理論是在佛洛伊德時代的跨時代心理治療學派,來突破當時的潛意識學說,建立以人際關係和社會意識為導向的學派,阿德勒的概念也是家族治療概念的先驅。 也因為是那時代的產物,所以一些概念有父權主義的影子,如:課題分離和否定被認同的需要。在這兩個概念裡,男性會比女性容易實踐。因為文化中,女性絕大部分是通過關係來建立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當然,這也適用於女性來形塑屬於她們的人際幸福。 小編:如果你喜歡張志偉心理諮商師的書籍介紹,歡迎你也追踪他的專頁哦,以下: https://www.facebook.com/%E4%BA%BA%E6%80%A7%E6%95%85%E4%BA%8B%E5%92%8C%E5%BF%83%E7%90%86-%E5%BC%A0%E5%BF%97%E4%BC%9F%E5%BF%83%E7%90%86%E8%B0%98%E5%95%86%E5%B8%88-2042278979116469/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订阅分享哦 #BooKu #让书本找到对的人 #不定时分享读后感推荐好书 #征稿中 訂購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11780   张志伟心理谘商师  4,231 觀看

你好,我是接體員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 「下次見」這句話帶有再見的承諾,可是它不一定都會兌現,因爲有些人說了下次見,就再也沒見。 讀完大師兄的著作《你好,我是接體員》以後,就剛好接到自己最敬愛的親人往生的消息,心裡有一種難以言説的沉痛。 書中有一句讓現在的我感觸很深的話是: 大家真的應該珍惜每一個和心愛的人團聚的時刻,因爲每每我們跟人說「下次見。」的時候,都不知道那個下次,是什麽時候,而且是在哪裡見。 當初她和我説的那句「下次見」,如今真的成爲了彼此之間的告別,在往後的日子裡真的不會再見了。 大師兄是以接體員身分在 PTT Marvel 版撰寫「接體員的大小事」系列文章爆紅的匿名作家,用詼諧幽默的筆觸寫出他在殯儀館的工作點滴,以及所看到活人與亡者間的一個個笑中有淚的故事,更多的是死亡面前人們所展露出的關於人性的故事,再集結成書。 接體員,是指接送遺體、管理冰櫃的殯儀館職員。作者從事此工作時,可謂看盡了人生百態。 有窮到無法好好安葬母親的男子,因愧疚而每次去看母親的遺體,都要在遺體前跪十分鐘,一直跪到母親出殯爲止的;也有老榮民的老婆趁著丈夫屍骨未寒之時,帶著男人來火化場確認屍體的。 當那老榮民的老婆看到全身發綠腫脹的屍體,馬上躲到男人的懷裡,説了一句:「老公呀!你看老陳(那個老榮民)怎麽綠成那樣呀?」 還有一次有家屬發現祭桌上的鷄腿消失了,堅信是生前最愛吃鷄腿的父親吃掉的。 後來,葬儀社的人調閲監視器,發現原來是野貓偷吃鷄腿。不過既然家屬所説的故事那麽撫慰人心,也就沒有説破。 殯儀館的故事很多,大致上都源自人們對於往生者的遺憾而腦補出來的。 有遺憾的事情,總是需要一些故事去撫慰,不是嗎? 其中看哭人心的,是〈緊抱孩子的母親 〉那則文,文中提到葬儀社的人打開屍袋時,發現裡面裝著兩具屍體,是一個母親懷中緊摟著一個大約三歲的孩子。 家屬要求讓母子倆冰在一起,不要讓他們分開。葬儀社的人基於擔當不起遺體損傷的責任,堅持不肯讓步。 執意分開已逝去的母子也許殘忍,但放下才能得到解脫。就像作者所言:緣分已盡的人,必須放下一切,無病無痛地往下一世邁進,期待再續前緣。 〈 無意義的遺書〉頗發人深思,説的是一個丈夫外遇的婦女,跳樓自殺只爲了引起那個根本就不會來看她的丈夫注意的故事。 她死了,丈夫終究沒有來看她最後一眼。原來就算她跳了下來,其實也改變不了什麽。 倘若她泉下有知,她還會選擇跳下來嗎? 當有人問大師兄,自殺能不能解決問題,他都會回答說:「問題還在那邊沒有解決,難過的只有關心你的人。」 自殺的人死後躺在棺木裡,是不用再煩惱他不想煩惱的事情,得到真正的解脫了,他只是自私地把問題丟給親人而已,讓親人來承受苦痛。 接體員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工作,如果你可以忍受當要拉出一具在車內燒炭自殺的已發臭的屍體,想想需要靠屍體的臉有多近,再想像這樣的一個畫面:蛀在眼角爬來爬去吃著眼睛,還一直跟你四目相接,這畫面大概可以跟你一輩子……或者亡者喉嚨突然發出類似打嗝的聲音,彷彿在你臉上吐出最精華的一口氣這樣的事。 才知道,原來過胖的人死了,來到火葬場是會很可憐的。有斜著進棺材的,因爲太胖躺不平;有出殯到一半太胖導致棺材裂掉的;看過棺材太大沒辦法進去火化的,因爲火化的入棺口有一定的大小。 更有油脂太多燒到發爈的,最尷尬的一定是傷心的家人。 這個世界上究竟有否報應這回事?大師兄不相信。因爲他看見那個偷掉往生者戒指的殯儀館業者,並沒有遭遇出門給車撞或是生一場大病的結局,反正還換一輛新的C300。 我也不相信,因爲至今我還真沒有看過報應這種事,或許只是良善之人用來自我安慰的錯覺吧! 看過無數的生離死別,會明白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會消失在哪一天?這就是人生。 活著,此時此刻就是最好的時刻,只要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就是最好。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你好,我是接體員》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01022 陳曉芬  1,722 觀看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