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面病棟
15 Sep

木村尚《假面病棟》
投稿者:柳潔
故事的情節,乃至整體鋪成,確實很有東野圭吾的味道。去查看,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翻拍於知念實希人的同名小說,甚至還表示他是東野的弟子。
1. 生命價值該由誰判定?
我想這就是此小說被命名為《假面病棟》的原因了。一所醫院,剛救死扶傷,不管你是病危,還是命不久矣都好,醫生都是該患者的倚靠吧。這個倚靠,不一定是讓你全然痊癒出院的天使,他或許是需要宣告各種壞消息的惡魔。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醫生應當都是全力以赴的。
田所病院的院長,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會對患者的身份與生命重新做出相應的評估。如你是流浪街頭,身份不明的患者,他會將你適用的器官捐給應該繼續活下去的人(這個的定義,相當諷刺。電影裡展現的畫面是一個議員。);或者像川崎13,哪怕少了一顆腎臟也不礙事的話,也會在你送入院治療時,順道摘取腎臟。這一點,確實很驚嘆,也很嚇人!
院長這樣的思維模式,是真的要讓更多人可以共享器官而共同存活?還是他的目的是賺錢呢?院長對這些生命的膚淺判斷,那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器官)呢?剛好就有這麼一幕,在川崎 13 要槍殺院長的時候,院長說了一句,“別開槍打到我的器官。” 哎呀!這該當如何理解院長這個人?
換個角度來思考,醫生有權利判斷你的生命價值嗎?什麼是生命價值?
2. 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受害者,最後成了犯罪之人。
這樣的命題,它其實一點也不陌生。我們多數人總認為人的行為,都與他所經歷的人事物有關。這在犯罪學上,估計可以舉太多的例子。就如美劇《犯罪心理》這麼多季的故事裡,都可以清晰看到,一開始因為自己在某個時間點受害,最後因精神上的逃避或想要報仇等,最終走向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情節的發展,會讓你知曉受害人的無辜,那樣莫名其妙地中了一槍,而被開槍的小丑帶入院。但後來的轉折,卻是讓你一而再需要思考的是,為何受害者最終想要報仇?這一槍又一槍地把報仇對象殺了後,那真的可以得到心靈的解脫嗎?抑或是更加的空虛?
人一生的情感都太過於復雜。發生過的一切美好或不美好,會如何影響我們接下來的人生?還是說,它真的可以完全不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跡呢?放下仇恨,放下一段感情,放下一個一個已離去的人,這各種放下,又會是如何?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假面病棟》電影預告:http://bit.ly/booku1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