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米密·萊德《法律女王 On the Basis of Sex》

假使有天下大雨,你一身狼狽地在街上截的士,而一旁的修路工人嬉皮笑臉,極其輕佻地朝你吹口哨:“你都濕了,過來讓我溫暖你哦。” 面對這樣的言語性騷擾,你會有什麼反應?

這是電影 On the Basis of Sex 最引我深思的其中一段情節。女主角 Ruth 選擇躲避,並低聲讓女兒 Jane 無視他們。但 Jane 卻走上前,大聲地駁斥那些工人,還提醒母親絕對不可以讓男生那樣無理。我為 Jane 的勇敢喝彩,更佩服她的敢言;但同時亦忍不住思考,亞洲女性在性別議題上,普遍沉默被動的態度,是否間接縱容了男性的傲慢無知。

生而為女,我從小被教育性格要溫柔善良;字體要端正秀;穿著要整潔大方且不能長胖;舉止要端莊得體;語文科成績要優異;與人交際更要盡量避免衝突和紛爭,因為女孩子要不爭不搶的才顯得恬靜怡然,才會討人喜歡。我長期為我肚子上和屁股上的每一塊肉感到羞恥、會因為英文沒考A+而爆哭、我甚至害怕在外吃任何帶殼食物,就因為我不擅長用刀叉或筷子來剝蝦殼。我無法走出童年在餐桌上被長輩嘲笑“女孩子怎麼那麼難看”的陰影。我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欣賞和喜歡。

而我母親是位非常堅強積極的女性。她說不平則鳴,面對男性的欺侮要不亢不卑地反擊駁斥。她還教我用扣針、鞋跟、發卡和胡椒噴霧來教訓咸豬手。這樣的行為顯然一點也不討人喜歡,還容易被人冠上“兇巴巴”的罪名。所以,在保護自己與討人喜歡之間,迫切得到別人喜歡以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我選擇了後者。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我的“為什麼”也越來越多。

為什麼男性頂著鳥窩頭、啤酒肚、暗瘡臉,仍自詡帥哥,調戲女性?為什麼男性斯文善良是值得一提的優點?為什麼男性衣著邋遢卻嘲笑女性穿著老土?為什麼女性遭遇跟踪、性侵、性騷擾,甚至強暴,卻還要承受衣著性感、舉止不端莊、不懂得注意安全等等的輿論公審?為什麼女性買衛生巾或安全套時要像是進行毒品交易般躲躲藏藏?為什麼小女孩的模范志願總是教師、護士和空姐?為什麼單身女性是敗犬、是剩女、是老姑婆、是賣剩蔗、是籮底橙,而單身男性就是黃金單身漢和鑽石王老五?為什麼女人三十爛茶渣,而男人三十卻是一枝花?為什麼男主管是年輕有為和事業有成,而女主管卻被造黃謠或被污名化成因欠缺男人滋潤而荷爾蒙失調的女魔頭?

前些天在臉書讀到一則哺乳媽媽被幼兒咬斷乳頭的新聞,評論區除了一些有經驗的女性表示同情與共情以外,其餘都是男性在大開黃腔和惡意嘲諷。當中有的表示想吸一吸該名女性的乳頭、有的信誓旦旦說乳頭是被男人咬斷的、有的表示同情該名女性的丈夫以後沒有乳頭可以把玩、還有人說是母愛不夠,所以才覺得被咬很痛。

我竟不知不必經歷懷胎生產之痛的男性,比女性還懂母愛。

評論區一張張惡臭臉孔無一不提醒著我,這些年來因為性別而遭受的無理壓迫和歧視。壓抑不了的窒息感促使我在個人臉書分享了一些個人經歷。

某次和這位男士說起文學與道德,他非但表示道德不值一提,還說我無法接受不道德行為的根本原因是我只讀諸如紅樓夢、海上花、張愛玲、鍾曉陽、西西、李維菁、林奕含、韓麗珠,歌頌世界很美好的女人文學。表面上,這純粹是閱讀歧視鏈。但仔細想想,他何以在不了解那些作品的情況之下就作此武斷言論?且他只提女性作家,而紅樓夢和海上花雖是男性所作,卻普遍被認為只是一群女人的故事。結合他曾經說我閱讀品味很少女,基本可以確定他認為在文學創作的範疇,女性視角不如男性視角宏大,女性只懂小情小愛,不懂社會黑暗與現實。可是社會並不是男性獨有的社會,而是男女共有的社會。

意識到這一點,我怎能夠“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為什麼面對惡意嘲諷和言語騷擾時,女性總被教育“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

我特別喜歡一位書友的評論:我不會勸姐看開點,明明就是一堆普信惡男在秀下限,憑什麼要讓步?是要關懷殘疾人士喔?

難道女性做自己的定義就是無止境地退讓和妥協?那為什麼男性做自己的定義就是大大方方地污名化女性,把他們的一事無成和碌碌無能歸咎於女性?

其實雄性霸權主義不單剝削女性的自由與權益,同時也強迫男性長成符合刻板印象的“男子漢”。男孩不能怕痛、男孩不許哭、男孩要會乾架、男孩要喜歡球類運動……多少男孩因為天性文靜、因為喜歡音樂、藝術、音樂劇,而被嘲笑「娘」。雖然字典裡「娘」一字僅僅表示婦女、少女、妻子、母親和女性長輩,可為何「娘」會成為貶義字?比如娘娘腔。

大學時在課堂上做演講。我紮起一頭長捲髮,穿上符合著裝規定的西式套裝,認認真真地在講台上分析數據和報表,台下有位男同學卻不斷地談笑干擾。我後來才知道他覺得講台上的我很不符合我平時各種碎花和波點連衣裙的裝扮,彷彿我不應該那麼嚴肅認真。這話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是誰定義漂亮愛打扮的女孩的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都比較差?

電影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美國已故最高法院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簡稱RBG)。 RBG 是哈佛和哥大學霸,畢業後卻因為性別而遇到求職困難。她的一生都在為公平奮鬥,為男女平權而戰,真真正正做到了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我看完電影以後又看了RBG的紀錄片。她對丈夫 Martin Ginsburg 的介紹非常有意思:He was the only young man I dated who cared that I had a brain. 

我感動,在那個普遍認為女性只能當家庭主婦的年代,竟有優秀男學霸願意欣賞另外一位優秀女學霸;同時又為男女平等淪為勵志口號的廿一世紀感到悲哀和蒼涼。或許“看開一點”、“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的背後是被現實粉碎了的男女平等夢,但曾經的失敗不是我們繼續忍氣吞聲,不敢追求成功的藉口。

我想引用RBG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來回應所有曾經妖魔化男女平權的言論:

I ask no favour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 

另外,致所有的“看開一點”、“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

爭取女性權益不能單靠口號、博得尊重和掌聲更不能只靠漂亮自拍照。因為尊重和認可原就是每一個人都應得的權益,而不是揣在男性手中,要靠撒嬌賣萌乞討才得到的糖果零食。也只有在得到原該屬於我們的自由和尊重,我們才能在實際意義上“做好自己”。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法律女王 On the Basis of Sex》電影預告:https://bit.ly/booku011122

 964 觀看

投稿者

周嘉珉

觀後感分享

其他推薦閱讀

阿拉斯加之死

西恩·潘《阿拉斯加之死 Into the Wild》 不太想動腦,又不小心看了《Into the Wild》和《Ad A…

黑與藍 Black and Blue

德翁·泰勒《黑與藍 Black and Blue》 你還記得弗洛伊德被警察壓地窒息事件嗎?黑人受歧視一直不是什麼新鮮課題…

不完美的正義

德斯汀·克里頓《不完美的正義》 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似乎都有著另一般的魅力。 何謂正義?到底在我們的生活圈子裡,它是否存在…

丘奇先生

布魯斯·貝爾斯福德《丘奇先生 Mr. Church》 如果女孩成長的一生,沒有丘奇先生這一個亦父亦師亦友的男人出現,她的…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