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使有天下大雨,你一身狼狽地在街上截的士,而一旁的修路工人嬉皮笑臉,極其輕佻地朝你吹口哨:“你都濕了,過來讓我溫暖你哦。” 面對這樣的言語性騷擾,你會有什麼反應?
這是電影 On the Basis of Sex 最引我深思的其中一段情節。女主角 Ruth 選擇躲避,並低聲讓女兒 Jane 無視他們。但 Jane 卻走上前,大聲地駁斥那些工人,還提醒母親絕對不可以讓男生那樣無理。我為 Jane 的勇敢喝彩,更佩服她的敢言;但同時亦忍不住思考,亞洲女性在性別議題上,普遍沉默被動的態度,是否間接縱容了男性的傲慢無知。
生而為女,我從小被教育性格要溫柔善良;字體要端正秀;穿著要整潔大方且不能長胖;舉止要端莊得體;語文科成績要優異;與人交際更要盡量避免衝突和紛爭,因為女孩子要不爭不搶的才顯得恬靜怡然,才會討人喜歡。我長期為我肚子上和屁股上的每一塊肉感到羞恥、會因為英文沒考A+而爆哭、我甚至害怕在外吃任何帶殼食物,就因為我不擅長用刀叉或筷子來剝蝦殼。我無法走出童年在餐桌上被長輩嘲笑“女孩子怎麼那麼難看”的陰影。我甚至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欣賞和喜歡。
而我母親是位非常堅強積極的女性。她說不平則鳴,面對男性的欺侮要不亢不卑地反擊駁斥。她還教我用扣針、鞋跟、發卡和胡椒噴霧來教訓咸豬手。這樣的行為顯然一點也不討人喜歡,還容易被人冠上“兇巴巴”的罪名。所以,在保護自己與討人喜歡之間,迫切得到別人喜歡以建立自我價值感的我選擇了後者。
可是隨著年齡增長,我的“為什麼”也越來越多。
為什麼男性頂著鳥窩頭、啤酒肚、暗瘡臉,仍自詡帥哥,調戲女性?為什麼男性斯文善良是值得一提的優點?為什麼男性衣著邋遢卻嘲笑女性穿著老土?為什麼女性遭遇跟踪、性侵、性騷擾,甚至強暴,卻還要承受衣著性感、舉止不端莊、不懂得注意安全等等的輿論公審?為什麼女性買衛生巾或安全套時要像是進行毒品交易般躲躲藏藏?為什麼小女孩的模范志願總是教師、護士和空姐?為什麼單身女性是敗犬、是剩女、是老姑婆、是賣剩蔗、是籮底橙,而單身男性就是黃金單身漢和鑽石王老五?為什麼女人三十爛茶渣,而男人三十卻是一枝花?為什麼男主管是年輕有為和事業有成,而女主管卻被造黃謠或被污名化成因欠缺男人滋潤而荷爾蒙失調的女魔頭?
前些天在臉書讀到一則哺乳媽媽被幼兒咬斷乳頭的新聞,評論區除了一些有經驗的女性表示同情與共情以外,其餘都是男性在大開黃腔和惡意嘲諷。當中有的表示想吸一吸該名女性的乳頭、有的信誓旦旦說乳頭是被男人咬斷的、有的表示同情該名女性的丈夫以後沒有乳頭可以把玩、還有人說是母愛不夠,所以才覺得被咬很痛。
我竟不知不必經歷懷胎生產之痛的男性,比女性還懂母愛。
評論區一張張惡臭臉孔無一不提醒著我,這些年來因為性別而遭受的無理壓迫和歧視。壓抑不了的窒息感促使我在個人臉書分享了一些個人經歷。
某次和這位男士說起文學與道德,他非但表示道德不值一提,還說我無法接受不道德行為的根本原因是我只讀諸如紅樓夢、海上花、張愛玲、鍾曉陽、西西、李維菁、林奕含、韓麗珠,歌頌世界很美好的女人文學。表面上,這純粹是閱讀歧視鏈。但仔細想想,他何以在不了解那些作品的情況之下就作此武斷言論?且他只提女性作家,而紅樓夢和海上花雖是男性所作,卻普遍被認為只是一群女人的故事。結合他曾經說我閱讀品味很少女,基本可以確定他認為在文學創作的範疇,女性視角不如男性視角宏大,女性只懂小情小愛,不懂社會黑暗與現實。可是社會並不是男性獨有的社會,而是男女共有的社會。
意識到這一點,我怎能夠“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為什麼面對惡意嘲諷和言語騷擾時,女性總被教育“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
我特別喜歡一位書友的評論:我不會勸姐看開點,明明就是一堆普信惡男在秀下限,憑什麼要讓步?是要關懷殘疾人士喔?
難道女性做自己的定義就是無止境地退讓和妥協?那為什麼男性做自己的定義就是大大方方地污名化女性,把他們的一事無成和碌碌無能歸咎於女性?
其實雄性霸權主義不單剝削女性的自由與權益,同時也強迫男性長成符合刻板印象的“男子漢”。男孩不能怕痛、男孩不許哭、男孩要會乾架、男孩要喜歡球類運動……多少男孩因為天性文靜、因為喜歡音樂、藝術、音樂劇,而被嘲笑「娘」。雖然字典裡「娘」一字僅僅表示婦女、少女、妻子、母親和女性長輩,可為何「娘」會成為貶義字?比如娘娘腔。
大學時在課堂上做演講。我紮起一頭長捲髮,穿上符合著裝規定的西式套裝,認認真真地在講台上分析數據和報表,台下有位男同學卻不斷地談笑干擾。我後來才知道他覺得講台上的我很不符合我平時各種碎花和波點連衣裙的裝扮,彷彿我不應該那麼嚴肅認真。這話乍聽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可是是誰定義漂亮愛打扮的女孩的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都比較差?
電影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美國已故最高法院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簡稱RBG)。 RBG 是哈佛和哥大學霸,畢業後卻因為性別而遇到求職困難。她的一生都在為公平奮鬥,為男女平權而戰,真真正正做到了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我看完電影以後又看了RBG的紀錄片。她對丈夫 Martin Ginsburg 的介紹非常有意思:He was the only young man I dated who cared that I had a brain.
我感動,在那個普遍認為女性只能當家庭主婦的年代,竟有優秀男學霸願意欣賞另外一位優秀女學霸;同時又為男女平等淪為勵志口號的廿一世紀感到悲哀和蒼涼。或許“看開一點”、“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的背後是被現實粉碎了的男女平等夢,但曾經的失敗不是我們繼續忍氣吞聲,不敢追求成功的藉口。
我想引用RBG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來回應所有曾經妖魔化男女平權的言論:
I ask no favour for my sex. All I ask of our brethren, is that they take their feet off our necks.
另外,致所有的“看開一點”、“不要太在意”和“做好自己就好”:
爭取女性權益不能單靠口號、博得尊重和掌聲更不能只靠漂亮自拍照。因為尊重和認可原就是每一個人都應得的權益,而不是揣在男性手中,要靠撒嬌賣萌乞討才得到的糖果零食。也只有在得到原該屬於我們的自由和尊重,我們才能在實際意義上“做好自己”。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法律女王 On the Basis of Sex》電影預告:https://bit.ly/booku011122
周嘉珉
觀後感分享
木村尚《假面病棟》 故事的情節,乃至整體鋪成,確實很有東野圭吾的味道。去查看,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翻拍於知念實希人的同名小說,甚至還表示他是東野的弟子。 1. 生命價值該由誰判定? 我想這就是此小說被命名為《假面病棟》的原因了。一所醫院,剛救死扶傷,不管你是病危,還是命不久矣都好,醫生都是該患者的倚靠吧。這個倚靠,不一定是讓你全然痊癒出院的天使,他或許是需要宣告各種壞消息的惡魔。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醫生應當都是全力以赴的。 田所病院的院長,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會對患者的身份與生命重新做出相應的評估。如你是流浪街頭,身份不明的患者,他會將你適用的器官捐給應該繼續活下去的人(這個的定義,相當諷刺。電影裡展現的畫面是一個議員。);或者像川崎13,哪怕少了一顆腎臟也不礙事的話,也會在你送入院治療時,順道摘取腎臟。這一點,確實很驚嘆,也很嚇人! 院長這樣的思維模式,是真的要讓更多人可以共享器官而共同存活?還是他的目的是賺錢呢?院長對這些生命的膚淺判斷,那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器官)呢?剛好就有這麼一幕,在川崎 13 要槍殺院長的時候,院長說了一句,“別開槍打到我的器官。” 哎呀!這該當如何理解院長這個人? 換個角度來思考,醫生有權利判斷你的生命價值嗎?什麼是生命價值? 2. 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受害者,最後成了犯罪之人。 這樣的命題,它其實一點也不陌生。我們多數人總認為人的行為,都與他所經歷的人事物有關。這在犯罪學上,估計可以舉太多的例子。就如美劇《犯罪心理》這麼多季的故事裡,都可以清晰看到,一開始因為自己在某個時間點受害,最後因精神上的逃避或想要報仇等,最終走向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情節的發展,會讓你知曉受害人的無辜,那樣莫名其妙地中了一槍,而被開槍的小丑帶入院。但後來的轉折,卻是讓你一而再需要思考的是,為何受害者最終想要報仇?這一槍又一槍地把報仇對象殺了後,那真的可以得到心靈的解脫嗎?抑或是更加的空虛? 人一生的情感都太過於復雜。發生過的一切美好或不美好,會如何影響我們接下來的人生?還是說,它真的可以完全不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跡呢?放下仇恨,放下一段感情,放下一個一個已離去的人,這各種放下,又會是如何?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假面病棟》電影預告:http://bit.ly/booku150920 柳潔 4,303 觀看
查德·斯塔赫斯基《捍衛任務 3》 約翰在不允許殺戮的紐約大陸酒店裡把聖迪諾殺死了,破壞規矩導致他面臨了被 “高座”(High Table)放逐的命運。 “高座” 甚至頒布了誅殺令,並懸賞了豐厚的獎金給予能夠殲滅他的人。受到獎金的誘惑,各路豪傑磨拳檫掌,人人皆想要取下他的頸上頭顱。大陸酒店領導人給予了約翰一個小時的緩衝期限逃生,爭分奪秒把愛狗安排妥當後,約翰來到了圖書館里索取契約獎牌及十字架,這是他絕路逢生的最後籌碼。在危機四伏的城市裡,只有得到盟友的協助他才能夠得到一線生機。約翰為了一隻狗及一輛車而大開殺戒及連續擊殺兩個幫派的掌託人打亂了 “高座” 治理下的新界次序,這才是他觸怒 “高座” 的真正原因。為了震懾其他幫派,“高座” 派遣了裁決人懲罰每個曾經協助過約翰逃難的人,施予約翰援手的丐幫之主也受到了對付。裁決者冷酷無情,在委派了忍者“零氏” 教訓約翰的施惠者後,他的下個任務就是殲滅約翰,“零氏” 麾下臥虎藏龍,一場驚心詭譎的對決就將在新界展開。本片的打手更加多元化,導演尋覓了各個領域的武術名家來飾演殺手。當中有著名動作影星馬克·達卡斯卡斯、兩位來自印尼的馬來武術教練阿里夫及魯伊安。此外,導演還特意找來了一位身高 2.24 米的 NBA 運動員來飾演殺手,他與約翰在圖書館裡精彩絕倫的搏擊讓人印象深刻。《捍衛任務》三部曲的武打場面沒有一味追求血腥刺激,導演在動作設計中加入了行雲流水的拳招及幽默風趣的對白。兩個馬來武術打手與約翰放對時,兩人用馬來文說出了“他的動作是變慢了,但他還是響噹噹的約翰”(Dia sudah lambat, tapi dia masih Wick yang terkenal”, 讓懂得馬來文的觀眾聞之倍感親切莞爾。最後一幕的對決,在以玻璃片築成的層層平台裡,約翰一人逐步爬上階梯,在各層與不同的武術打手一決高底,最終擊敗忍者“零氏” 後繼而與囂張跋扈的裁決者在頂樓上對質,有挑戰權力金字塔上處於巔峰的達官貴人的意味。在民主社會裡,聲勢熏天的領導人的威權並非神聖不可侵犯,平民若有勇氣及毅力,仍然能夠凝聚群眾的力量把不可一世的領導人擊垮。被裁決者處罰後,丐幫之主鮑威王心有不甘,他決意與約翰聯手,平民與 “高座” 的博弈將會繼續展開。製作人在《捍衛任務》三部曲開創了殺手電影的新篇章,這部卓越的系列已經確定會開拍至第五集。————————————投稿人:張啟川他說:本身是柔佛州拉美士人。情迷各國電影及連續劇,希望在觀影時能從中得到一些思想碰撞。閒暇時喜歡書寫影評及書評,與志趣相同者分享心得。影評及劇評曾在南洋商報網站上刊登,歡迎網友們一起交換意見。#BooKu#電影裡的人生#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捍衛任務 3》電影預告:https://bit.ly/booku141220 張啟川 3,032 觀看
鄧超,俞白眉《銀河補習班》 這部電影讓我哭了兩次。 一次是爸爸在洪水爆發時拿著話筒喊讓馬飛思考周圍有什麼; 一次是馬飛為了自己的前程利益讓爸爸放棄上法庭申訴。 上網看了許多評論,多數都在批評教育理念太虛,太雞湯不邏輯,主題不明顯。 也許打動我的只是那兩句前後呼應的話—— “爸爸也只是第一次學著當爸爸。” “我也只是第一次學著當兒子。” 還有太多太多我想記錄下來的語錄。 爸爸的教育理念對我而言是新奇的,也許只是在那個專業領域裡不受認可。 但無可否認的是,馬皓文在我眼裡的確是一個合格的父親。 哄孩子方面那可是十分到位。 孩子不想學習,他把課本放出來量,除剩下的天數,告訴兒子每天只要讀這幾厘米的書。 孩子想放棄了,他以身作則,大吼永不認輸。 他讓我知道成績差不代表笨,有知識也不一定是聰明。 他用滿滿的愛和堅定的眼神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你可以的。 馬飛最後成功了。 靠著一張紙條—— 爸爸:“和你一樣,永不認輸。”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征稿中 #不定時分享觀後感推薦電影 『銀河補習班』電影資訊: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82387/ 邱靖棠 5,363 觀看
托德·菲利普斯《小丑》 15歲,應該是一個青少年可以自由成長,甚至可以盡情地沈浸在初戀的甜蜜氛圍亦或是愛情的憧憬裏。但偏偏,我選擇了去做一件在這個年齡層不應該做,屬於越界的事。我去看了一部18禁的電影,本片大名為《小丑》,堪稱本年度最佳電影,有這此等的殊榮,我又豈能錯過呢? 在看這部電影前,我甚至不敢了解它的來歷,不敢做好心裏建設,就只為它帶給我的刺激感。果不其然,它確實成功帶給了我前所未聞的刺激感,但也不例外有一小部分的失望,可說是可圈可點。 所謂的刺激感可以詮釋為我從未想象過一個人承受挫折、悲傷以及負面情感及想法的程度可以去到多盡。這個小醜可以說是顛覆了我的想象,為整部戲加分不少。他甚至化悲憤為力量,告訴全世界負面情緒也足以影響整個高譚市甚至是世界的體制。他不止改變了自己,也喚醒了人們對於之前所不在乎的一切關註,例如他這個小丑的存在。 我認為還可以加分的地方其實是整體的氛圍。雖然氛圍還可以,但可能我比較偏向於濃厚的氛圍,所以覺得不夠。整體來說氛圍是相當抑郁的,倘若再加上些詭異的氣氛,簡直就完美了這部神劇。 總而言之,喜劇或者悲劇,都能在一念之間轉變而成,都是一念之差。別小看喜劇會有成為悲劇的可能,更別小看悲劇能成為喜劇的可能。就像小丑在因犯案被捕後,望著窗外一片混亂的街道,並形容這是美麗的。原本殺人的悲劇,卻意外成為了團結高譚市人們抗富的突破點,這正是小丑的魅力所在。記住,永遠別低估悲憤的力量,別低估一個小丑的力量,更別指望試圖嘲笑及欺負小丑。 否則,“你會得到你所應得的“ “YOU’LL GET WHAT YOU FUCKING DESERVE.” 順道分享一下本劇神句, 「我曾以為我的人生是一場悲劇,現在我發現,其實是一齣喜劇。」 「I used to think that my life was a tragedy, but now I realize, it’s a comedy. 」 「我希望我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有價值」 「I just hope my death makes more cents than my life」 「精神病最痛苦的,就是別人總希望他們假裝自己正常」 「The worst part of having a mental illness is people expect you to be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