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是句點,但在句點之前或之後籠罩在絕望下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悲傷。
月光族女子欠債借錢買了一堆精品、名牌包、名錶、衣服和鞋子,日子過不下去了就把所有精品都放上車子燒炭自殺,被燒成植物人留院搶救當中。家屬是該繼續養她,還是讓殯儀館接手?
跌倒撞到頭往生的老父卡在水溝裡泡水,先抵達現場的家屬在鑑識小組說可以移動屍體時遲遲不敢動手。殯儀館接體員趕到時卻聽到家屬一陣罵:那麽久才來,我老爸要在水裡泡多久?小心點!那是我爸爸!不要再讓他受苦。
接體員不禁想:假如在水溝裡的那個是你很重要的人,警察又説可以抬起來了,你會讓他在裡面多泡那麽久嗎?
臥病的老父死了,長期看護的大哥大嫂被弟弟妹妹痛駡害死父親,是殺人兇手;快五十嵗的女子很年輕就幫忙養家,也不結婚,這輩子賺的錢不是給爸媽,就是借弟妹,到了她的身體出問題,卻討不回借出的錢,停止給父母錢還被碎碎念,讓她頓時矇了,不知道一輩子爲了家庭是爲什麽。
一個家庭就是這樣,只要有個責任感重、想要付出的,久了之後,大家都覺得那是應該的。所以家裡面誰最笨?付出的最笨。
資源回收老人生前只有一隻狗陪伴他,死後社工帶狗來瞻仰遺容,狗狗還會發出嗚嗚的聲音,叫得哀傷。反而老人的兩個兒子,卻只在乎家產分配的事,剎那間,讓人覺得那兩個傢伙比狗還適合用「牠」來形容。
碩士畢業生面臨失業危機,選擇的工作都不被父母所認可。身爲獨生子的兒子不堪壓力, 留下字條:「今生不再相欠,來生不要再見,給你們兩個自私的王八蛋!」爸媽一看,崩潰大哭:「對不起!對不起!我們是爲了你好呀!」。
這一種叫做「我是爲你好」的親情綁架,是最自私的行爲,會毀了孩子的一生,也會帶給孩子痛苦。
上述都是殯儀館接體員大師兄著作的《比句點更悲傷》裡的部分故事。繼《你好,我是接體員》,是作者第二本與人分享他在殯儀館的工作點滴,以及他所看到活人與亡者間的各種故事,更多的是死亡面前人們所展露出的關於人性的故事。
大師兄說,在殯儀館工作的好處,説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一下自己。有時候很多秘密,生前總是沒人知道,死後爆發出來再大吃一驚,讓至親直呼不可能。就像陳老師不相信自己的乖孩子有刺青還吸毒,會從十五樓跳下來自殺的事。
明明撞死了人,還裝著自己是熱心民眾救人的兩名年輕人,收下喪家的大紅包,卻在兩週後被警察押走,因爲監視器拍攝到撞死人的小路只有他們的車出來。這會造成喪家內心的陰影面積到底有多大,也許以後就不再相信任何人了。
把人砍死的少年仔,在關完十幾年後終究有一天會明白,那些年所做的事都是最愚蠢不過的行爲,因爲他將帶著對一個人的愧疚活一輩子。
大師兄一直認爲對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有最基本的尊重,尤其是這行,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工作,晚上才能睡得安穩。可是,就有這樣的殯儀館,做不到喪家的喪事,就找人去扒光女遺體的衣服,還破壞禮廳會場。
還有的則是,同樣的東西,別家要一半的價錢就可以搞定,他們卻收取高額費用,説穿了只是「包裝」。爲了包裝,提早將遺體退冰,導致完好的屍體腐敗發出惡臭,臉也黑掉了。禮儀師只好粉上厚一點,香水多噴一點。小死者媽媽看到小孩白白淨淨的面容,聞著滿棺木的香氣,覺得一切值得了。
這些都是人性的可惡面, 在殯儀館是真正的讓人看到人性百態,也看清社會現實。
做過多年照服員的大師兄,照顧活著的老爺爺老奶奶,他看過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的寡婦住在護理之家,長期盼不到兒子來探望,每個月固定匯五萬到醫院,卻連襪子和一雙好鞋都是看護給寡婦買的。
現在在殯儀館,送往迎來各式各樣的死亡,死人的地方總是比出現在護理之家那活人的地方熱鬧。爲什麽是活人的地方冷清,而死人的地方熱鬧呢?這個問題,他怎麽也想不透。
隨著這份工作做得越來越久,看到的事情越來越多,大師兄也越覺得他這輩子是來學習如何做個容易滿足的人。
有個老頭沒事就來殯儀館晃,夜班警衛大胖問:「你爲什麽喜歡半夜在殯儀館走來走去呢?」老頭想了想說:「常常來這裡,就知道自己過得多幸福。」
可不是嗎?那爲什麽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的期待、別人的要求呢?活著的時間有限,在意自己過得好就好。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比句點更悲傷》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40123
陳曉芬
讀後感分享
片山恭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你覺得真的有那個世界的存在嗎?可以和喜歡的人再聚首的世界。」…… 「我一直在想,爲什麽人們會思考到底有沒有那個世界,或是天國存不存在的問題。」…… 「因爲很多最愛的人死了,所以人類發明了那個世界和天國。死的人是對方不是自己,不是嗎?所以活著的人,用這樣的觀念來救贖死去的人們。但是我覺得大家都在説謊。不管是那個世界還是天國,都只是出於人們的幻想與虛構。」 這是日本作家片山恭一著作的《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一書裡,17嵗的男主角松本朔太郎和爺爺聊死後世界是否存在的話題所說的話。小朔不相信有死後世界,人死了是不可能再相見的。 70歲的爺爺卻不同,他一直思念著17、8嵗時喜歡的女孩,他們無緣在一起,後來各自結婚組家庭。懷著遺憾的兩人發誓要在死後世界永遠在一起。 50餘年後,爺爺拜託小朔協助挖墳以偷取初戀情人的骨灰。他此生最大的盼望是百年之後彼此骨灰撒在一起,在死後世界重逢聚首。 小朔初中時和亞紀同班,是正副班代,一次被老師指派到醫院探望腿部骨折住院的木木同學,兩人從此走得很近,後來發展成男女朋友。 愛著阿紀的小朔想著她的某個時候,突然有種恐懼感襲上心頭,不管活得再怎麽久,也無法企求比現在更幸福。他所能作的,就是永遠珍惜守護著這份幸福,無緣由地對於握在手中的幸福感到害怕。 「如果上天給予每個人的幸福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話,也許這瞬間我已經將一生的幸福給用盡了。」 和喜歡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覺間就會走向別離的道路。相戀不久,亞紀患上白血病。小朔想起,自己曾爲了獲電台主播青睞念出自己投書的明信片,捏造女同學罹患血友病無法出演話劇的悲情故事。 他擔心,該不會那時無心的惡作劇,真的化爲現實的苦痛降臨到亞紀身上?他心中有種像是顛覆未來般的後悔。儘管如此,小朔當時並沒有深刻地去想亞紀的病情,他總覺得死亡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會遇上。 生病中的亞紀覺得自己什麽都有,什麽也不缺,所以不需向神請求任何東西。她認爲,現在不存在於這裡的東西,死後也不會有。只有現在存在這裡的東西,死後還是會繼續存在。 就像她知道小朔喜歡她的心情,因爲現在就存在著,死了之後還是會繼續存在的。所以亞紀不需悲傷或是害怕。 亞紀一天天衰弱,頭髮幾乎全掉光,小朔開始認真思考要帶亞紀去她一直企盼到澳洲旅遊的事。他使用爺爺留給他的錢買了機票,還闖入亞紀家偷取亞紀護照,要在亞紀生日當天帶她到澳洲。惟隨著亞紀病情惡化,出遊計劃沒有實現。小朔在亞紀拒絕之下,沒有見到她最後一面。 小朔和亞紀同年,小朔僅僅遲了亞紀一個星期出生,也就是說打從小朔出生後亞紀就一直存在著。他出生的世界,就是亞紀在的世界。對他而言,沒有亞紀的世界根本就是個未知的世界。他想自己以後到底還要在沒有亞紀的世界活多久呢? 亞紀生前説過:「時間的長短真的這麽重要嗎?和小朔在一起的時間,雖然短暫卻很幸福,我想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我想自己一定比世界上任何人都幸福吧! 就連現在這一瞬間……這樣就夠了。記得我們不是説過嗎?現在存在於此的東西,就算死了之後也會存在啊!」 爺爺也説:「換個立場來想吧!如果換作是我先死的話,會怎麽樣呢?那個人會像現在的我一樣悲傷。這麽一想,就能釋懷。還是由我留下來代替她承受一切的悲傷比較好,這樣就不會讓她再受無謂的苦了。」 人一生會經歷過各種別離。即使如此,爺爺還是覺得人生是美妙的。真正的美妙,是人生無法實現的事。人會立刻將實現過的事忘得一乾二淨,卻會將無法實現的事一直保存於心。人生最美麗之事,就是懷抱著無法實現之事的掛念,不是嗎?有缺憾的愛情,其實也是一種美好。 烏魯魯,又叫「艾爾斯岩石」(Ayer Rock),是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岩石。這塊岩石在澳洲北部平坦的沙漠上,並且相當接近這個國家的地理中心位置,被稱作「世界的中心」。小朔在亞紀死後,陪著亞紀的父母來到烏魯魯,將亞紀的骨灰撒在沙漠上。小朔也像爺爺一樣,盛起一點亞紀的骨灰裝在玻璃小瓶帶在身上。 日子一天天過去,一晃十年。他帶著愛人回到中學的校舍。憶起那些美好往事,小朔原本打算至少在他活著時,都要帶著玻璃小瓶在身上。此時此刻的他覺得已經沒有這個必要,只要用心去感受,仍舊能夠感受到亞紀的存在。 沒人知道是否真的有死後世界,或許根本沒有,所以要很珍惜這一世的光陰,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對於已經逝去的最愛的人,他們是美好記憶的一部分,永遠不忘,就不算失去。要揚起希望的帆,因爲生活還是得繼續。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10422 陳曉芬 2,295 觀看
怪奇事物所所長《怪奇事務所》 小時候,看3M報,說可以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那就是常識。孩子入學後,新手媽媽的我也跟著她,多看書,方才知道什麼是冷知識、科普等等。 上網在百度查詢,冷知識指的是那些表現為偏門的、瑣碎的、龐雜的知識跟事情。這些知識看似有些稀奇古怪,或饒富趣味、並隨時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卻鮮少會有人去注意。 冷知識可以讓人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還能啟迪思維,引發強烈求知欲。這和“冷笑話”屬於另類幽默一樣,冷知識雖冷門但有用,且更能吸引人。對,就是因為吸引著我,我才買了這本書。 這書讓人覺得是一本神秘的書。因推薦人說其中的漫畫蘊含著神奇的治愈力,既幽默好笑又溫暖人心。好吧,讓我帶領大家一起探索這奇奇怪怪的世界吧! 此書外皮的圖案稀奇古怪,主角是一隻類似“青蛙”的小生物(它就是所長,有尾巴的),所以,外皮也以青色為主色。掀開內容,方才知道有4大章:你的怪讓我無奈、期待、意外及崇拜。 在誤打誤撞之下,我發現了臉書賬號——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那麼,平日里我就有多了一個可以探秘的渠道了。 為了保持神秘感,我就只介紹裡面其中一頁:你的怪讓我很期待之一,尿尿只要21秒。這是在闡述21秒法則。 綜合動物的體重、膀胱壓、尿道長度、尿道直徑、尿道括約肌張力等因素,研究人員總結出了一條計算動物排尿時間的公式,這個計算方法被稱為“小便定律”:即不同的物種、不同膀胱大小、甚至不同的性別,都不會影響完成排尿的時間,所有3公斤以上的哺乳動物都需要21秒完成排尿。 這主要是因為尿道具有增加流量的作用:當動物長得愈大,尿道也就愈長,愈長的尿道會讓尿液有更多時間可以加速,所以體型愈大的動物,並不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排尿。 這趣味科普,不但可以增加大人小孩的思考能力,也會啟發他們對身邊事物的好奇。不要擔心,好奇是不一定會害死貓的喲!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在這個科技普及的年代,如果懷疑,就應該要深思、繼續追求事物的真理。往往真理很簡單,只是我們想得太複雜而已。多加閱讀、觀察及思考,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大馬是個熱帶國家,或許多學些“冷知識”我們就更能夠平復心情,平衡一下心態。愉悅閱讀,由你我開始! 【更多精彩的讀後感在 BooKu 官網】 BooKu | Reading is a lifestyle 黃小編:徵稿結束啦,最後一周的競爭更加激烈,幾乎每一篇都寫得超好的,謝謝大家。 BooKu 的一周年有各位讀者的參與覺得很棒,很有共同感,謝謝謝謝~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 THAM WAI YEE 1,435 觀看
張曼娟《人間好時節》 《重遇人間好時節》 這是本重看的書,因為看中裡面有古詩。近來,莫明其妙愛上古詩的美。 重看,比第一次看還龜速。皆因,貪心的我,想把每首詩都背起,甚至,妄想至滾瓜爛熟的地步。 這次看的感覺,印象如首次。之前看過的記憶,完全在腦海裡蕩然無存。不禁懷疑,究竟我的記憶是跑去何方了? 張曼娟的文字,公認為溫柔婉約的。像是欣賞著一面清澈平靜的湖水,讀來特別舒服。 年輕時候看她早期的書,免不了陷入作者多愁善感的情緒裡。解不開的愁滋味,亦在身上逗留許久,頑固糾纏。 如今,我開始察覺自己許多情緒變換,正視它,豁然明白自己何以如此。 看罷《人間好時節》,對古詩熱愛增多幾分。有才的詩人,總是命運多舛,仕宦之途兜兜轉轉,甚至落迫不堪,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吟來甚是悲涼。 李白<將進酒>裡的,但願長醉不願醒,看似像棄世的無奈。反倒欣賞陶淵明,即使勞作疲勞一整天后,仍有“盥濯息簷下,鬥酒散襟顏”的灑脫。 當然,蘇軾怡然自得在風雨中,尚能吟嘯徐行,一簑風雨任平生。 此種對身邊事物的淡然處之,又是歷經多少風浪後,才能處變不驚呢? 古代詩人吟詩作對,還真少不了酒。不時看見那酒字出現詩中。 對愛詩愛散文的人而言,這本書絕對值得收藏良久。所以,捨不得送出了。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如果喜歡海角的文筆,大家可以多多支持她的臉書專頁啊: https://www.facebook.com/haijiaoxiaozhu/ 《人間好時節》購買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8694 海角 3,811 觀看
阿圖·葛文德《醫生的修煉》 美國網店年度10大好書,《展望》雜誌年度10大思想家,麥克阿瑟獎獲得者葛文德醫生成名作。 《醫生的修煉》這本書幫助我在四個層面:身體、心理、情感和精神。當閱讀一本書時,往往是在擴展我們的生活背景,容器以及知識;這也可能是治療內在過程的一部分。讓我對自己有更好的了解,並與內在的自我有更多了解。 本書通過詳述一連串真實的事例和揭示病人和醫生的故事,探討了危險的錯誤是如何發生的,當醫學遇到不可理解的事物時會發生什麼?在錯誤切開病人氣管的時候,他如何面對從手邊一絲絲逝去的生命? 第一部分包含了令人椎心泣血的真實醫療經歷,包括年輕醫生通過在活體病人身上練習來學習技能的一些幾乎不可避免的結果。 “實踐出真知”,我理解,但很多醫療失敗是可以防止的。這一點我就同感深受,因為他曾經發生在父親身上。 第二部分的主題《紀事史》的醫學之謎。我對他在當中提到的幾個人感到同理心。比如說有位孕婦,她的噁心和嘔吐是無法控制的,無論給予什麼樣的止吐治療——直到她們的雙胞胎出生。她才能夠放肆的大吃一餐。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討論了不確定性,在專業中,如果收集的數據不精確是一個困難。對我來說,關於驗屍的故事讓我大開眼界。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許多病例很少進行,也許是因為它們反映了高誤診率。 最後一章討論了一個令人心驚肉跳的懸案,它缺乏明確的指標,充滿了不確定性,其中醫生的直覺至關重要。誠然,好醫生是很難得的。確信自己想行醫的醫德高尚的人越來越少。我不敢說我享受這本書,但它確實幫助我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醫學。在“成功是常態,失敗就是一條人命”的職業生涯中,在每一個或者溫暖或驚悚的病例故事背後,都是生與死的殊死較量。 【第三週徵稿進行中(8-4-2023 至 14-4-2023) 作品將於(15-4-2023 至 21-4-2023)刊登】 投稿鏈接:https://bookumy.com/first-year-anniversary/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 伊万 691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