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人有嘴、能說;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會說話。
孩堤時期不會說話=童言無忌;
少年時期不會說話=誠實耿直;
但若成年之後仍舊不會說話,妳可能很難生存,或是怎麽死也不知道。
說話這個平凡普通的動作看似簡單,背後其實隱藏了很大的學問。說話,除了得看對象、看場合,還得註意用詞、語氣、語序……
說錯話的後果可大可小,要麽引來哄堂大笑,要麽壹下子得罪許多人,要麽深得人心,要麽傷人於無形。
第壹本書,教妳壞話好說、狠話柔說、重話輕說、急話緩說、長話短說;第二本書,教妳把話正著說、反著說、托人說、自己說、搶著說、快快說、換句話說,把話好好地傳達給對方,甚至把話說到對方心窩裏。
作者用實例讓讀者壹看就能明白,也強調了壹些需要註意的事項,同時,其詼諧的筆調絕對讓妳願意壹看再看!
當然,看了這兩本書,並不代表妳已掌握了說話的技巧——妳還得試著將之實踐。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把話說到心窩裏1》訂購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58028
《把話說到心窩裏2》訂購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63946
芷芸
讀後感分享
塞巴斯蒂安巴裏《絕密手稿》 沒讀過原著,但我覺得譯本很不錯,譯者文采挺好的,語句都很優美。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住在精神病院已有半個世紀的老太太——蘿珊,以及精神科醫師——格林醫生之間的故事。其實也不是他們之間的故事,而是透過兩人的自述來帶出蘿珊年輕時的經歷,還有她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原因。 閱讀時,你會有種不知該信誰的感覺,一邊是患有精神病的蘿珊,一邊是精神科醫生。信蘿珊,因為她在講述自己的事,總會比別人更了解自己吧。可是別忘了,她住在精神病院啊,誰能保證她說的是百分百正確,而非幻想呢?信格林醫生,因為他是一位醫生,是一個正常人,可他對蘿珊的了解是從一個對蘿珊有偏見的神父所著的書了解來的,那個神父的話可信嗎?畢竟,蘿珊年輕時生活過得那麼糟糕,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呢。 說起來,蘿珊還是被神父送進精神病院的呢,用的什麼理由?弒嬰。他筆下的蘿珊是什麼樣的?花痴症、遺傳自母親的精神病、精神失常、墮落、跟別人發生不正當關係……等等。 岡特神父是極其小心眼、自以為是的人。對於蘿珊拒絕嫁給他為她介紹的丈夫人選(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兒),他認為蘿珊不知好歹,然後不斷執著於污衊她。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本就不高,再加上蘿珊被一個話語權極高的神父拉入了黑名單,可以說她已經被所有人判了死刑。 在蘿珊的自述中,她非常愛她的父親。在她描述裡的父親與岡特神父所說的截然不同:酗酒、性格古怪、膽小怕事、罪孽深重……這一些字眼從沒出現在蘿珊的描述裡。由此可見,神父的嘴裡不全是實話,甚至可以說,他在惡意扭曲事實。 在我看來,神父筆下唯一正確的是蘿珊父親的死亡經過以及蘿珊親眼目睹父親之死。蘿珊的自述裡提到她和父母到高樓進行一項實驗,工具是一把錘子和羽毛,她是站在樓下看著錘子和羽毛落下的。而岡特神父的書也同樣提到錘子和羽毛,但他所寫的是蘿珊父親被人拖到樓頂,戲弄般地給他塞了一嘴羽毛,再用錘子暴打一頓,而被扔下高樓的錘子砸到蘿珊了。在這裡,我傾向於羅珊親眼目睹了一切,又被錘子砸中,她潛意識裡不想承認父親是這樣死的,所以記憶產生了錯亂。 看完整本書,我只能說蘿珊的一生極為坎坷,父親死亡、母親病發住院、被人猥褻(萬幸對方沒有得逞)、丈夫休棄她、生下的孩子被人抱走,還落下了一個“弒嬰”的罪名。蘿珊的一生,甚至可以用“悲劇”二字來形容。 不過,讓人沒想到的是格林醫生竟然是蘿珊的孩子!但是很遺憾,格林醫生最終還是沒有告訴蘿珊這件事。 【第二週徵稿進行中(1-4-2023 至 7-4-2023) 作品將於(8-4-2023 至 14-4-2023)刊登】 投稿鏈接:https://bookumy.com/first-year-anniversary/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 《絕密手稿》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20423 張美珊 1,521 觀看
東野圭吾《瀕死之眼》 看了這本書,我只想說一句而已:“不到結局也不懂結果。” 真的太刺激了。前面的故事看似平平無奇,無任何特出點,可在最後時卻成為了每一個疑點的答案。作者似乎知道讀者在某一個點上猜到了結局,所以忽然來個大飄移,拐進第二個路口,對於你猜測的可能性加些疑點,之後推翻你的可能性,讓你不知終點。看著這本書,感覺自己就像在坐著 AE86 飄移著整個秋名山,最後下車時還背後一陣涼風,充滿了罪惡感。 “馬路如虎口。” 在小學時,大多數人都會在關於馬路的作文寫上的諺語。 “所以我們必須遵守交通規則,要做個好市民,以免意外發生。” 而作文的結尾,大多數都是以這樣的形式作為結束。但是,我們的社會真的有在遵守我們小學所寫的內容嗎?我們真的如此地聽話? 故事的開始就是一場車禍,因為兩輛車的駕駛人員在行駛中的一個 “不遵守規則” 舉動而導致的一場死人車禍。一個因為想點燃嘴上的香煙而離開駕駛視線的人、一個因為喝了點酒卻堅持要駕駛的人,倆人因為自己的一個舉動,撞死了一個在騎車道上騎車的女生。鮮紅的血猶如下了一場血雨撒在了地上,生肉就像在壓力的按壓下爆裂的紅番茄,骨頭 “咔嚓” 地撕裂著每一個器官,讓人難以想像甚至有點噁心的死人,就擺在了他們的面前。 “錯就要認,打就要站定!” 每個父母或者老師,基本都會用這句話來教導犯錯的孩子,希望他們誠實,勇敢承認錯誤。那時候我們或許也只是挨上幾個巴掌或者籐編,和被害者道個歉,之後就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了,沒有任何心理負擔。那,當我們承認了錯誤,但是家長老師沒有鞭打我們,被害者也沒有收到一句 “抱歉” 的話語,就這樣平淡的結束,我們的心情會如何?我們的心是不是被許多蟲子蛀食,千萬個批判話浮現在腦海,就像海嘯一樣吞噬了整個思想,甚至是看到被害者的憤怒與仇恨的眼神每天與自己對望?對,我們的心情會陷入一個自責的狀態,甚至會開始自我懷疑,認為自己的舉動害了他人卻得不到任何懲罰。漸漸地,自己的思想、心理就會慢慢被埋沒在一個深不見底的怨恨和罪惡感,直到永遠。 ——————有雷分享—————— 當被害者願意原諒你、贖你的罪過,宛如耶穌般的神仙寬恕你,但卻帶有條件,你願意嗎?一絲的希望在黑暗中里點燃,能夠讓自己脫離黑暗,恢復原來的生活,離開這片深淵。所以無論什麼條件甚至是上刀山下火海,都願意貢獻出來彌補自己應受的懲罰。故事的原上綠,因為撞死了岸中美菜繪而開始自責起來。每天都說自己看見岸中的凶狠眼睛,人人都以為她發瘋了,其實只是自己自責過度和車禍後遺症的表現罷了。之後自己為死者上香時,岸中的丈夫——玲二因為痛失妻子,流淚欲絕,所以就趁這個機會,讓原上綠付出代價——成為他的妻子。這樣,能夠讓原上綠得到原諒之餘,也同時掉入了他的陷阱,彌補他的心靈損失。 之後的原上綠被 “催眠” 了,就像被鬼魂附身了的人類。她開始變化成美菜繪,由外到內,一切都變完,宛如行屍走肉般的人偶娃娃一樣,再也不攜帶任何感情。直到自己的 “丈夫” 去世,她也無法變回原樣,因為她需要尋找並且繼續 “附身” 在車禍上的兇手。最後,第二個兇手就掐死了 “美菜繪”,而她也 “附身” 在第二個兇手,讓他重新纏繞在無數的罪惡和黑暗,彷彿被數不盡的鐵鍊鎖住,無法動彈和呼喊,只能呆呆地在深淵裡,接受著像原上綠一樣的折磨。 “如果錢可以解決的,那就不是問題了。” 這句話聽起來似曾相識,感覺無奈卻又是事實。慎介(男主角)因為金錢的誘惑,成為了一個替罪羊,幫他的上司頂下了死人車禍這個罪。之後他再向上司索取了五千萬日元,以便讓他可以好好圓夢,開一間酒吧。上司更是被錢遮了眼,認為一切只需要錢就可以解決了。被害者死了家屬發怒?給錢算了。車禍撞死人?給錢找替罪羊好了。沒誠意?加大錢的數字好了。種種的問題,一切認為錢就是萬能,就是解藥。慎介的室友也是被錢迷惑,因為知道了他有三千萬的消息,趁他不在時翻遍了整個家,尋找那一筆錢後,再丟下慎介離家出走,至今是生是死,也沒人知曉。金錢雖然萬能,但卻給不了被害者一個合理的回報。在物質上,我無可否認,金錢是無敵的。但是在誠意上,金錢真的是無敵的嗎? ———————————— 投稿者:榛子 她說:只在空餘時間上岸的孩子。 IG : @hazzz_zzzel_nut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瀕死之眼》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91120 榛子 3,624 觀看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被討厭的勇氣》 搶先精彩節錄: 【岸見一郎提出了我們根本沒有被認同的需要,我們需要認清這個謊言。 】 為了Booku的邀約,我想爆了頭,想要找一些冷門而具有文學涵養的書,以顯示我具有『偽文青』的風範。但發現自己原來只有一點文青底子,找不到適合的冷門書籍推薦,故決定推薦我其中一本蠻喜歡的書, 岸本一郎的著作《被討厭的勇氣》。 岸本一郎老師的厲害,是不直接告訴你阿德勒哲學的概念,而是用書寫幻化了一個智慧的哲學家和迷茫的年輕人,在書中來了數場睿智而坦誠的蘇格拉底式對話。 這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書裡頭的內容夠犀利,去精準地戳破“我因為過去的創傷和情緒困擾,而無法幸福”的謊言,點破“我運用情緒和症狀,來迴避人際關係的挫折和否定。”,也誠懇地訴說如何帶著勇氣接納和當下的力量,來讓自己身處於幸福的中心。 如果你願意選擇擁有“變得幸福的勇氣”,那就從這本書的幾個概念著手吧 ! 1. “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 這本書的開場就言明了哲學家和年輕人的立場,哲學家相信“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無比單純,誰都能獲得幸福。”;年輕人則相信“現在被過去的原因影響,因為這些原因,而且世界無比複雜,所以人非常難以改變。” 哲學家認為,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它變得複雜。因為我們都居住在各自賦予意義的主觀世界,所以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被過去原因影響而難以改變,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決定論”,就是被過去“決定”了現在。哲學家則主張,要探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 這就是阿德勒劃時代的概念 “目的論”! 2. 目的論:你認定的不幸,是自己選擇的,而且裡頭有你要的目的! 哲學家娓娓道來阿德勒最重要的概念 ——目的論。我們不是因為衝動、症狀和情緒,而產生行為或後果,而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所以我們才選擇這樣的行為的! 如: (a) 決定論:“我有群體焦慮,所以我面對不到人群。” 目的論:“我不想要面對人群,因為擔心不被喜歡,所以我製造焦慮,來幫助我迴避人群。” (b) 決定論: “因為他讓我生氣,我才打他的!” 目的論:“因為我想打他洩憤,所以才製造生氣。” (c) 決定論:“我過去有心理創傷,所以才無法工作。” 目的論:“我不想工作和不想被他人否定我的能力,所以我利用心理創傷來讓自己停止工作。” 通過目的論,我們看見血淋淋的現實:所謂逼不得已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某種目的。 3. 人際煩惱 VS 人生任務 阿德勒相信“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或許,我們可以用另外一方面解讀:“那些占我們心裡90%的煩惱,都和人有關。”。 可能是害怕失去、被背叛、被遺棄、擔心不被認同、不被重視、不被愛等,迷茫於自己不被群體接納等。 於是,要安頓這些人際煩惱,不是去產生症狀去迴避人際關係,孤獨地一個人生存。而是願意選擇有勇氣的“生活型態”來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務”。阿德勒堅信人活著是有價值,而人的存在是回應這個社會並為世界做出貢獻的。 “使用《我》這個人的勇氣”還有“面對人際煩惱的勇氣”是不可或缺的。同時也要擁有這兩個認知: (a) 我是有能力的。 (b) 人人都是我的夥伴。 如能實踐,獲得人際幸福也不遠哉。 4. 課題分離 人為什麼會被人際關係困住,是因為不懂得課題分離,去割捨別人的課題。就在這個議題上,岸本一郎提出了我們根本沒有被認同的需要,我們需要認清這個謊言。 “我的天啊!你在說什麼?”這是書中年輕人的反應。 “得到別人認同,確是一件開心的事。但要說到認同這件事是絕對必要,那就不一樣了。”哲學家說。 所以只有認清這個謊言,我們才能從人際的期待中得到自由。 要更進一步從人際關係中得到自由,要學會從“這是誰的課題”以及“這個課題所帶來的後果,是誰承擔”辨識這個課題,而學習割捨課題。只有把課題分離和不要被認同的需要所束縛,人才會回歸於簡單,才能真正從對自我的執著到對他人的關心。不然,我們就會一直在滿足他人期待或期待他人滿足自己的需要之間輪迴。 岸見一郎在書中還有許多很棒的概念。只是我覺得這四個概念,如果得以思辨和實踐,人就會變得簡單而幸福。 阿德勒說:“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那我會說:“所有幸福也都來自人際關係,而關鍵是勇氣。” 以心理治療對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的理論做評語: 阿德勒的理論是在佛洛伊德時代的跨時代心理治療學派,來突破當時的潛意識學說,建立以人際關係和社會意識為導向的學派,阿德勒的概念也是家族治療概念的先驅。 也因為是那時代的產物,所以一些概念有父權主義的影子,如:課題分離和否定被認同的需要。在這兩個概念裡,男性會比女性容易實踐。因為文化中,女性絕大部分是通過關係來建立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當然,這也適用於女性來形塑屬於她們的人際幸福。 小編:如果你喜歡張志偉心理諮商師的書籍介紹,歡迎你也追踪他的專頁哦,以下: https://www.facebook.com/%E4%BA%BA%E6%80%A7%E6%95%85%E4%BA%8B%E5%92%8C%E5%BF%83%E7%90%86-%E5%BC%A0%E5%BF%97%E4%BC%9F%E5%BF%83%E7%90%86%E8%B0%98%E5%95%86%E5%B8%88-2042278979116469/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订阅分享哦 #BooKu #让书本找到对的人 #不定时分享读后感推荐好书 #征稿中 訂購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11780 张志伟心理谘商师 3,852 觀看
怪奇事物所所長《怪奇事務所》 小時候,看3M報,說可以學到課堂以外的知識,那就是常識。孩子入學後,新手媽媽的我也跟著她,多看書,方才知道什麼是冷知識、科普等等。 上網在百度查詢,冷知識指的是那些表現為偏門的、瑣碎的、龐雜的知識跟事情。這些知識看似有些稀奇古怪,或饒富趣味、並隨時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卻鮮少會有人去注意。 冷知識可以讓人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還能啟迪思維,引發強烈求知欲。這和“冷笑話”屬於另類幽默一樣,冷知識雖冷門但有用,且更能吸引人。對,就是因為吸引著我,我才買了這本書。 這書讓人覺得是一本神秘的書。因推薦人說其中的漫畫蘊含著神奇的治愈力,既幽默好笑又溫暖人心。好吧,讓我帶領大家一起探索這奇奇怪怪的世界吧! 此書外皮的圖案稀奇古怪,主角是一隻類似“青蛙”的小生物(它就是所長,有尾巴的),所以,外皮也以青色為主色。掀開內容,方才知道有4大章:你的怪讓我無奈、期待、意外及崇拜。 在誤打誤撞之下,我發現了臉書賬號——怪奇事物所 Incrediville。那麼,平日里我就有多了一個可以探秘的渠道了。 為了保持神秘感,我就只介紹裡面其中一頁:你的怪讓我很期待之一,尿尿只要21秒。這是在闡述21秒法則。 綜合動物的體重、膀胱壓、尿道長度、尿道直徑、尿道括約肌張力等因素,研究人員總結出了一條計算動物排尿時間的公式,這個計算方法被稱為“小便定律”:即不同的物種、不同膀胱大小、甚至不同的性別,都不會影響完成排尿的時間,所有3公斤以上的哺乳動物都需要21秒完成排尿。 這主要是因為尿道具有增加流量的作用:當動物長得愈大,尿道也就愈長,愈長的尿道會讓尿液有更多時間可以加速,所以體型愈大的動物,並不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排尿。 這趣味科普,不但可以增加大人小孩的思考能力,也會啟發他們對身邊事物的好奇。不要擔心,好奇是不一定會害死貓的喲! 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在這個科技普及的年代,如果懷疑,就應該要深思、繼續追求事物的真理。往往真理很簡單,只是我們想得太複雜而已。多加閱讀、觀察及思考,答案就顯而易見了。 大馬是個熱帶國家,或許多學些“冷知識”我們就更能夠平復心情,平衡一下心態。愉悅閱讀,由你我開始! 【更多精彩的讀後感在 BooKu 官網】 BooKu | Reading is a lifestyle 黃小編:徵稿結束啦,最後一周的競爭更加激烈,幾乎每一篇都寫得超好的,謝謝大家。 BooKu 的一周年有各位讀者的參與覺得很棒,很有共同感,謝謝謝謝~ #BooKu #讓閱讀美好生活 THAM WAI YEE 1,436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