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自己好難?不敢拒絕別人、表達內心的想法,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麽?明明人生是我們自己的,怎麽活起來會那麽別扭不自在?本文會和你分享《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這本書,除了和你分享作者的故事,還會告訴你5個活出自己的改變步驟,讓你也可以活出自由與自在的人生。
你會不會面對以下這些情況?
對朋友/伴侶/家人說的一句無心話,耿耿於懷老半天?
很需要得到朋友的贊美/認同,才覺得自己有價值?
內心總是很多批判自己的聲音?
每天想東想西,上一秒做了一個選擇下一秒又後悔了。
為什麽我們和自己相處,會那麽別扭/不自在?有什麽辦法可以和自己,好好在一起?
作者曾彥菁Amazing,原本在NGO推廣國際誌工並擔任領隊。
這份工作曾經是作者大學時最想做的夢幻工作,從大三第一次到蒙古當誌工開始,她看著領隊帶誌工出國、服務社區。心想這份工作可以免費出國又有薪水領,心中充滿了憧憬和羨慕。
三年後,她開始意識到當下的打工生活並不是自己所追求的,幾經掙紮後,即使沒有很充裕的後備金、也沒有接下來的計劃,她還是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斷然離開職場。
爾後,Amazing試著往自己感興趣的身心靈療愈去探索,她上了各種不同的心靈療愈課程,如精油、自然療法和西藏頌缽等,可是她越學越疑惑,也得不到主流認同而倍感沮喪,甚至懷疑自己根本就不是從事身心靈的料。
後來,她沒有再刻意安排身心靈的學習,她漸漸發現屬於自己的療愈魔法工具,原來是她的文字。
她寫下自己失戀時經歷的痛苦失落, 以及離職後走過的心慌不安恐懼。他真誠的分享觸動了很多讀者 , 因此而得到了女人迷專欄的邀約。成為了文字工作者,在女人迷、天下獨立評論等平臺遊牧寫作。
活出自由的5個改變步驟
1)誠實
誠實面對自己,生命才會自由。真實地面對你的期待、內在的情緒、愛與黑暗,受傷後回頭面對你的恐懼。
有什麽恐懼?
為什麽會恐懼?
這些恐懼影響了你哪些方面?
2)承認
很多時候,人活得不自由,是因爲我們都活在社會規範的標準框架。社會規範如:女子不可以小氣、生氣和憤怒;男子不可以脆弱、哭泣。
我們需要拿掉社會規範、道德觀,承認自己也有脆弱的一面。
不論男女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悲傷、難過,讓情緒有出口。
3)臣服
面對不盡人意的時候,我們常常用力抵抗,讓自己遍體鱗傷。其實我們無須用力抵抗,把專註力放在自己可以掌握的範圍就可以了。
我們不知覺地玩著星星貼紙(為了得到那些社會道德規範的贊美、認同感),而局限自我。我們好像玩得很興奮,卻為自己製作了許多的不快樂。
我們可以換另一種愛心貼紙,貼自己的人生。愛心貼紙(做真實的自己,做自己真心喜歡做的事情)
4)承諾
接下來的人生,承諾自己無論發生什麽事情,開心或者不開心,都要給自己快樂,保護好自己,堅定陪伴自己。
不用等別人對你好、認同你,才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值得被愛的人。
5)成為
問一問自己,想做什麽事?想實現什麽夢想?不需要很大,很小也可以,只要是自己真心想做的事。為自己不斷去付諸行動,自我實踐,慢慢地你會感受到生命的自由。回到只有自己的世界裏,自由自在。
重點整理
1)誠實:真實地面對你的期待、內在的情緒、愛與黑暗
2)承認:拿掉社會規範、道德觀,承認自己的脆弱
3)臣服:不須用力抵抗,把專註力放在自己可以掌握的範圍
4)承諾:接下來的人生,給自己快樂,保護好自己,堅定陪伴自己
5)成為:不斷去付諸行動,自我實踐,感受自由
作者稱自己是裸奔係作者,我很佩服她用真誠的文字,好不掩蓋自己內心的黑暗面。把自己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失戀經歷的狼狽、厭倦工作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赤裸裸地分享出來。
這樣真實的寫作,就像提供了一面鏡子,讓讀者能從她的故事裏看見自己縮影,也同樣有著傷痛、有著恐懼和未能和自己相處的命題。
今天分享書中的5個改變步驟,我也曾經歷過類似的自我探索,我們的人生就是需要不斷地去觀察自己內心的想法,才能和自己好好地相處。
如果你想自己活得自由自在一些,你也可以試一下這5個改變步驟。
只要從誠實對待自己的想法開始,我們也可以坦然地面對恐懼、放過自己,活出自由與自在。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我想和自己,好好在一起》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80922
喜歡依娃.斜槓文章的讀者也可以逛逛她的專頁哦:https://www.evavoon.com/book-review-amazing-all-to-myself/
依娃·斜槓
讀後感分享
女王《美好的愛,是先給自己幸福》 精彩搶先節錄: 【曾經我將過多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我的家人、我愛的人、愛我的人。我希望他們依照我的想法做出改變,給予我回應和關愛。】 “愛自己”在消費時代的鼓吹下, 漸漸變成了一種口號。 一頓美食、一件衣裳、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我很喜歡蔡康永說的一句話, “自我不是在路上等著你去撞出來的”。 如果要談愛自己, 我們首先了解自己嗎? 你了解你的身體發出休息警號時是怎麼樣的嗎? 你了解你如何撫平你突如其來的悲傷嗎? 他需要的關注、渴望甚至是愛, 你注意到並充分給予了嗎? 所以我覺得“自我”他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 他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和摸索, 才懂得如何去相處。 曾經我將過多的期待投射在別人身上, 我的家人、我愛的人、愛我的人。 我希望他們依照我的想法做出改變, 給予我回應和關愛。 面對這一份渴望, 當無法及時獲得回應, 他就演變成一種失落和不忿, 也變相成為你需要對此負責。 失落成了互相指責後, 你覺得這樣還能感受到幸福嗎? 答案是不能的。 因為這一份期待他人為自己航行的船隻, 沒有自己的掌舵, 他就永遠也撐不起帆。 《美好的愛,是先給自己幸福》, 是一本教你從裡到外修煉的書籍。 他改變你對許多女性固有的僵化思維, 例如: 1.女人只要嫁個好男人就好了? 2.女人只要漂亮就好了? 3.男人都要為你的情緒買單? 你的不快樂、難過、脾氣大過胸都是男人的錯? 是性格上的盲點, 還是思維上存有偏差? 這本書都一一為你拆解, 女人應該如何為自己負責。 當我回頭檢視我自己的時候, 我除了發現我是能量吸血鬼, 也很喜歡挑剔愛自己的人。 自己選擇了,卻不滿意,只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改變,難怪愛人會跑了。 那些年錯過的已無法回頭。 “自己的個性也要修煉”, 祝福自己,也祝福大家!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订阅分享哦 #BooKu #让书本找到对的人 #不定时分享读后感推荐好书 #征稿中 訂購鏈接: https://www.got1shop.com/goods.php?id=287096 觀悅 3,377 觀看
馮以量《你背負了誰的傷》 《鯨魚,請你快樂地暢遊》 我一直都知道,藏在內心深處,那個屬於童年自卑的黑洞,從來沒有真正關閉過。哪怕其實已經去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影響依舊或深或淺出現。而且,會在生命中,許許多多的無意間,甚至發脾氣後,冒出來指責自己,多麼糟糕的一個人。 我沒有勇氣,坦然面對那樣過往的自己。即使,我曾經述說過。今年,歷經了一些事,頓時就覺得這樣不行了。想要治療自我的念頭冒芽後,即會有許多機緣引領我走向這條路。 <你背負了誰的傷>,就這樣,從臺灣漂洋過海,陪在身邊。那隻困在玻璃瓶,承載著悲傷的大鯨魚,努力浮出水面,活著。宛如,這麼多年來,在悲傷中載沉載浮的自己,多麼地沉重。 書,看完好一陣子了,甚至連書的情節,都稀稀疏疏跌落在忙碌的生活碎片裡,不復記憶。可是,翻到李儀婷序裡的 #別把自己弄丟了 ,眼淚仍奪眶而出。那個被我丟在童年走廊幽暗角落的自己,彷彿終於看見愛的陽光溫暖撒在她身上,再不會空虛寂寞冷了。 我在<已讀不回>裡,望見同樣焦躁糾結的自己。所有以量曾經做過的動作,我都做過。於是,我才明白,因為有過被遺棄的經驗,害怕自己被忽略被丟下。總是在想著如何討好別人,做這做那,只為了當個討糖的孩子,得到人家的稱讚。我,親手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送到別人的手上,讓他人決定。自己,卻過得更傷春悲秋了。 <要不是當初那一場心理劇>裡,一句 #做不成拯救者的我也成為生命中的受害者,令我如醍醐灌頂。我,自以為能成為一個拯救者,卻落得雙方都不討好,自己也陷入成為受害者的難堪局面。 然後,我明白了,兩個人的關係由不得第三者來拯救。到底,是個局外人。我從受害者的情結抽離出來,承認了自己的力不從心。 不同的場景,同樣的心理創傷,一樁樁,一件件抽絲剝繭下來,傷口大片大片的掀開,才知道無法完全一氣呵成讀完。 那個愛媽媽,也恨媽媽的男孩,最希望媽媽過得開心。我想起大女兒曾經在狂哭中,也對我說過:我希望媽媽開心。我也同樣努力讓孩子開心,可,為何到最後,都落到不歡而散,灰頭土臉的下場? 我看見八歲的老大,是一隻富有責任感的小鯨魚,是另一個像我的小大人,承載著媽媽對她的期待,努力完成媽媽與師長對她的託付與期待,卻也時常成為被妹妹欺負與指責的對象。因為媽媽偶爾會要她代為幫忙照顧妹妹,不知不覺,她背著不屬於她的情緒與傷痛,那麼多情緒堆積於身心。 於是,我嘗試蹲著跟她們對談,在那個高度裡,學習重新跟她們建立與過往不同的關係,讓愛,回歸更純粹的關愛,而非道德綁架、威脅與指責的有條件之愛。雖然,我依然會發脾氣,偶爾能做好,偶爾還是糟糕。至少,我看見自己的進步。 我沒忘記看 馮以量 和洪仲清老師直播後,自己淚崩的模樣。清洗過的內心,會衍生更強大的力量,接住更多的喜怒哀樂。或許未必做得好,卻也要好好地用寬容的心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一如封面的鯨魚般,仍能巨大地浮在人生的海面上。 謝謝以量臉書總是一再提醒 #允許 二字。那彷彿給了巨大的解脫。從自己對自己的道德綁架的桎梏中慢慢學會放過自己,放過對孩子的嚴厲。 靜下心來回想,其實,我一直是沉浸在愛的大海的鯨魚,卻不自知。只是,這些愛,因我負面自卑的眼光,而選擇去否認,還感覺自己不配擁有。 我,接受了自己僅僅只是個受傷,需要治療的平凡人的事實。也逐漸放棄用高調去刷個存在感,到底是虛榮在作怪。我告訴自己,別總是把大部分時間糾結在悲傷的不快樂時光裡,卻忽略了去感受許許多多的快樂光景。 我會很好的,會越來越好的。 那個低著頭的女孩啊,來,讓我牽著妳的手,向前邁進吧!讓我們做回我們自己,我們,可以重新選擇,重新再創造! 放下不屬於自己的傷,才能讓愛有空間進來,看見幸福的美好。謝謝,願意愛自己的我,也謝謝愛著我的全部人。真正感受愛,方會懂得去付出愛。 謝謝以量溫暖的文字,祝福你,祝福大家,祝福自己,餘生都美好。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你背負了誰的傷》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70622 海角 1,783 觀看
李崇建,甘耀明《透明人》 《透明人》是一本由李崇建老師與甘耀明老師一起創作的小說。李崇建老師是從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 40 歲之後,結合親職教育、閱讀、寫作與生命教育,與甘耀明、許榮哲及張瑤華創立千樹成林創意作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致力推廣閱讀、寫作、文學與教育工作。台灣知名小說家,國立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代表作品為《殺鬼》和《邦查女孩》。 故事的內容是,在一個名叫小瓦村的村子裡,有兩個小朋友,一個名叫小星星,另一個名叫小猴子,他們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小猴子的頭腦十分聰明,甚至連學校的老師都比不上他。小猴子最喜歡做的事就是等待,就像是發呆一樣,常常被後母責罵。他在等待什麼呢?原來,他在等郵差帶來爺爺送給他的信。 這樣的等待,連小星星也覺得無聊,小星星覺得小猴子為什麼做這麼無聊的事來度過閒暇的時光。有一天,郵差先生帶來了好消息,那就是有一件寄給小猴子的包裹,還沒來得及打開來看,一旁的小羊一下子把包裹搶了過去,並吃了起來。小猴子向前去把包裹搶回來,好不容易,他終於把包裹拿了回來,拿出來一看,原來是一本書本,上面寫著《斗學雜誌》第二十九期。小猴子猜測,這原本是一本科學雜誌,被小羊咬掉了一部分而變成《斗學雜誌》。 小猴子把這本書翻開看看,他發現裡面竟然有變成透明人的方法與故事!只要喝下透明藥便能變成透明人。小猴子想成為透明人,因為這樣就可以像英雄一樣幫助別人。這時,他想起一首歌謠:透明人,在何方?東邊躲躲,西邊藏。透明人,好心腸。神出鬼沒,就在你身旁。一邊哼著這首歌謠,他便和小星星去尋找製作透明藥的材料。 後來,他們把透明藥做好了,小猴子喝了一點點的透明藥後,連忙跑去廁所。原來,小猴子喝了那個透明藥後只會放屁和拉屎而已!他們把剩下的藥給據說是他們全校、也是全村子最笨的孩子——“狗不理” 喝,沒想到,狗不理喝了後非但沒有變透明,還變聰明了,全班最聰明的孩子,考試第一,說話第一,欺負人第一。比小猴子還要聰明!他從狗不理變成了 “不理狗”。 “透明藥” 變成了 “聰明藥”。 中途,他們還無意中為得了失憶症的老奶奶恢復了記憶,雖然藥效很快就過了,可是他們卻讓老奶奶記得了一些往事。小猴子和小星星發現,透明藥還少了一個材料,那就是:“透明的……” 因雜誌的一部分被小羊吃掉了,所以他們對這個材料一無所知。小猴子開始放棄了對透明藥的研究,這時,他聽見蟬的叫聲中,有著小猴子熟悉的歌謠:透明人,在何方?東邊躲躲,西邊藏。透明人,好心腸。神出鬼沒,就在你身旁。這時,他的眼眶紅了。小猴子覺得很孤單。他又被後母責罵了。覺得自己有沒有在家?是不是活著?都無關緊要呀!小猴子走到樹下,流下透明的眼淚,像遠去的春雨,灑在樹幹上的空蟬殼。小猴子端詳被蟬遺棄的蟬殼。被風吹過的空蟬殼,發出一種輕輕的且微妙的聲音。小猴子突然想到了透明藥。這時候,小星星跑了過來,原來,他在附近的商店裡找到了一模一樣的刊物,他們興奮極了,連忙翻開製作透明藥的那一頁,他們發現原來最後的材料是蟬脫下的殼!小猴子趕快拿起那個蟬殼回家去做透明藥。 透明藥很快就被小猴子製作好,他喝了下去,一開始並沒有什麼效果,這時小星星將「偽科學雜誌」放在小猴子跟前,大大的吐了一口氣:「你撿到的雜誌,封面的『偽』和『禾』被撕掉了。這裡面寫的知識,都是假的。突然,小猴子的身體開始變透明了!小星星十分緊張,小猴子與小星星說了幾句話後,便離開了那裡。隔天,小星星一整天都心不在焉,想著變成透明人的小猴子。他因為這樣被數學老師懲罰和被 “不理狗” 嘲笑。放學後,小星星遇到了變透明的小猴子。小星星開心極了,小星星告訴小猴子他的家人因他不見了而十分著急。小猴子聽到後十分難過,他們希望從《偽科學雜誌》找到恢復原狀的方法,可是裡面並沒有寫到。他們躺在松樹下數星星,數著數著,小猴子的胸膛出現了,像鉛筆素描般的,從脖子、臉到腳,呈現出清楚的線條。清秀的臉龐,還掛著兩行被風吹拂過,透明的眼淚…… 小時候,我曾想過變成透明人。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變成透明人了就能不去學校、不用被家人責罵、不用再寫功課等等,這真是快活呀!在這篇故事裡,我學到了,我們一定要鼓起勇氣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難題,不成為 “透明人” 來逃避問題。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透明人》訂購鏈接:http://bit.ly/booku040321 森林王子 4,046 觀看
法蘭克·西萊斯《影像感染》 何謂心靈感染?透過眼睛傳送,以暴力手段來改變大腦結構,舉例拍一些怪異到無可復加的影片給某些人看,為了對大腦造成衝擊。 試著想想看,今日影像入侵我們的生活有多嚴重,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多少暴力,我們,乃至下一代,每天所面對的影像中,有多少是跟暴力、死亡、戰爭有關呢? 法國首屈一指的驚悚小説家法蘭克.西萊斯著作的《影像感染》,敘述著這樣的一個心靈感染的故事,一切從影癡洛維克購進了一批稀有影片膠捲開始…… 當洛維克觀賞其中一部來源不明的50年代舊影片時,卻突然失明了!驚慌中,他撥出電話求救,湊巧打給擔任警探的前女友露西。 就醫生的角度而言,是歇斯底里造成他的失明。 露西應洛維克請托展開調查,沒想到所有接觸過該片的人,如舊影片收藏家老斯皮曼、影片修復師波涅等人竟都陸續遭遇不測。 同一時間,受幻覺所苦而遭強制休假的罪犯現形器鯊魚探長,也因一樁離奇棄屍案被刑事警察局召回。兩件看似無關的案子,卻因一條意外的綫索,把各距一方的鯊魚和露西牽連在一起。 兩人攜手調查,逐步發現50年代的美國中情局、法國外籍傭兵軍團與加拿大孤兒院,似乎在進行一項邪惡計劃。 而一切關鍵,就在那部既神秘又邪惡的影片中! 影片中到底隱藏了什麼訊息,足以令人極度不安,甚至傳染給其他人? 鯊魚探長和露西警探陸續發現,1994年有3名開羅少女慘遭暴力虐殺,頭顱被醫療用鋸子切開,手法乾淨利落,大腦被取出、摘除,屍體被肢解,從頭到腳,全身都被千刀萬剁,包括生殖器…… 事發一年前,埃及經歷了一種集體歇斯底里的現象,大概五萬多人,多半是女孩子,3名遭殘忍虐殺的埃及少女都是其中之一。 大家可否有印象,大馬在2019年也曾發生過類似事件?據BBC新聞報道,吉蘭丹州某學校爆發女生集體歇斯底里現象,一名叫斯蒂的女學生是事件爆發的源頭,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似乎在學校裡激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幾分鐘之內,其他教室裡也爆發出尖叫,這些女孩的瘋狂叫聲傳遍學校大廳。那一天,有39人受到這種「集體歇斯底里」(Mass hysteria)爆發的影響。 集體歇斯底里現象的成因沒有真正的解釋,也沒有被列在DSM精神疾患手冊中。倫敦國王學院醫院的精神病專家西蒙·威斯利博士(Dr Simon Wessely)認為,這是一種「集體行為」失常。 「症狀往往出現昏厥,心跳異常,頭痛,噁心,發抖,甚至癲癇,」他說,「這種症狀常常可以找到醫療方面的原因,但是也有找不出傳統生化原因的現象。」 這種現象的蔓延,他說:「主要來自心理和社會因素。」 我想,這算是心靈感染的一種。 話題回到書中,16年後發生的離奇棄屍案中,在法國有5名男子同樣慘遭割裂,顱骨打開,眼睛被取出。鯊魚的直覺告訴他,兩件事絕對有關聯。 一番抽絲剝繭之下,發現是從事以電子和化學技術直接刺激大腦研究的美國大學教授詹姆斯.彼德森,聯同眼睛和影像對心靈所造成的影響極其迷戀的導演雅克拍下該部邪惡的影片。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影像感染》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50821 陳曉芬 2,959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