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u

巴拉巴西《成功竟然有公式》

一看書名會以為這是激勵人心的成功學,但其實內容是紮實的“成功”科學研究。

作者和團隊透過各種工具和數學理論,來分析大量的資料集,並總結出5種成功定律。然而雖然是嚴謹的科學研究,書裡卻又包含很多有趣的故事,讓我們一邊回味著世上成功的案例,一邊重新塑造我們對成功的理解。

為了方便以大數據進行研究,這本書對成功的定義是:我們從所屬社群中得到獎賞。

所謂的獎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形式:知名度、銷售量、廣告代言收入、論文引用次數、谷歌搜尋次數等。這些成功的衡量標準都有共同點:成功是一種集體現象,而非個人表現。

“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於你自己或你的表現本身,更是在於人際、在於眾人對你的表現有何感受。”

 

成功 5 大定律:

1.你的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如果表現容易判斷,如學術或體育成績,那實力和抱負能突破外在的限制。 (比如無論學校提供怎樣的教育,優秀的人就是會繼續保持優秀。)

•如果表現難以判斷,如藝術,那背後無形的人際網絡才是成功的因素。 (想真正達到夢想,需要尋找可以加速前進的樞紐,如社交的橋樑,而不是一步一腳印。)

 

2.表現有上限,但成功無上限

•一旦人的表現接近上限時,“表現如何”就不是關鍵,反而是個人無法掌控的隨機性,如面試順序、對方的個人喜好等。

 

3.過去的成功 x 適存度 = 未來的成功

•優先連結:富者愈富、有名者愈有名,想要大成功,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得到一點點成功。

•成功雖然會引起連鎖效應,也需要真正的內在價值才能長久。

 

4.雖然團隊的成功需要多元性和平衡,但功勞只會屬於特定的人。

•團隊的功勞歸誰,不是基於個人真正的表現,而是別人覺得怎樣。

•唯有了解成就與聲譽的分配機制,才不會白費努力。

 

 

5.堅持下去,成功隨時都可能到來。

如果說前4個成功定律讓人覺得身不由己,那第5個定律突然就像一盞明燈。

大多數人認為成功是屬於年輕人的,彷彿過了特地年齡(如3、40歲後),成功就會漸行漸遠。然而作者認為人的創造力並不受年齡限制,關鍵在於執行力/生產力,更何況影響力也會隨著時間增加。

“你成功的機率,與你的年紀無關,而在於你是否願意反复嘗試突破。”

作者甚至有成功的公式: Success = Qr (Q:將點子轉換為產品的能力; r:創意的點子)

而最有意思的是,人的Q係數是一輩子無法改變,卻會因為從事的職業而不同。只要找到與我們Q係數合拍的職業,然後堅持下去、發揮才華,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幅提升。而充分利用人際網絡/團隊合作,更能讓Q係數發揮作用,繼續前進。

這真是一本有趣的書。

先別管當中的科學結論是不是真的能幫助讀者走向成功之路,單是書裡多姿多彩的成功案例分析,就能讓人脫離原先對達到成功狹隘的看法:比如成功只能靠運氣、努力、才能之類;也讓人反省對成功人士的崇拜,因為成功故事的背後往往都有各種機制在操控。

我特別喜歡作者在結語時,列出在這個不公平的社會裡,如何能協助他人走向成功:

首先,我們身邊有太多值得獲得成功的人,我們要試著成為啟動成功之門的第一股動力。

第二,在自己的人際網路里,我們可以協助那些能見度低的人,幫助他們建立重要的連結。

第三,注意有哪些兒童受到環境阻礙,再幫他們推一把。

第四,體認到成功不是只靠表現,就能提供各種實用策略,協助那些應該要在未來成功的後起之秀。

我想真正成功的人,不是一味追求個人化的功成名就,而是懂得利用技能和影響力改善這個世界吧。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成功竟然有公式》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81122

喜歡阿琦文章的讀者也可以逛逛她的專頁哦: http://www.imbookqi.com/

 

 1,257 觀看

投稿者

阿琦

讀後感分享

其他推薦閱讀

焦慮世代

羅蘭·保爾森《焦慮世代》 有時候只要一個簡單的問題:“要是……怎麼辦?”,就會逐漸把一個人推向永無止境的焦慮漩渦中。 “要是我的頭痛是腦膜炎引起的,怎麼辦?” “要是我現在死掉,怎麼辦?” “要是我是戀童癖,怎麼辦?” 這本書取名為《焦慮世代》,但書裡談及的,其實是困擾現代人的各種精神問題: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恐慌症等。 有別於專家們通常以心理學或神經科學去剖析精神問題,身為社會學者的瑞典作者,則是以社會發展歷史和哲學的視野切入,告訴大家:我們究竟是如何讓自己陷入焦慮、自我批評、自我懷疑的泥沼中? 什麼是焦慮和擔憂? 它們源自我們的反事實思維:一種對不存在事物的想像。這不是關於世界的事實,而是一種對過去/未來的假設。 這本是我們透過學校和學習而獲得的抽象思考能力,讓我們不再受限於現有環境的束縛,思想上更自由自在。 然而我們卻更常將反事實思維用於個人責任和選擇: i) 思考關於自己的未來與過去。 ii) 思考關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我們進行反事實思考的頻率,已經高到對我們造成負面影響。但人是沒辦法不去想某個念頭,越是壓抑,意念就會越強烈。 “人類的意念遊蕩飄忽,但分心走神的思緒上不快樂的。思考不存在的事情是種認知功能的成就,但人也為此付出情緒代價。” 為什麼我們會焦慮和擔憂? 時間 過去狩獵採集者的生活方式讓他們對時間、未來沒有概念,只專注當下。 隨著工業化資本主義的發展,鐘錶的發明與時間的同步,讓我們與自然時間脫節。我們的日常生活受到精準時間的製約,未來也在眼前無限延伸。 工作 工作固然有風險,但人們卻在工作裡找到安全感。 “任何形式的勞動,都將我們從做什麼及為什麼做的問題中解放出來。” 一旦離開有標準流程、明確規範的職場後(如放工、假期、退休),面對生活其他充滿變數的領域時(如人際關係、家庭)更顯得焦慮。 另外告別手作而依賴機器,加上更細緻的分工,讓勞動者無需思考,卻同時也不習慣與不確定性共處。 其實,我們原本就清楚意識到世界充滿各種風險。但經過媒體與政治的渲染,某些風險就成為主流:恐襲、災難、病毒等,誘發焦慮和恐懼。此外,生活中有四個風險區域:宗教信仰、性、侵害和人際關係,都讓人在難以啟齒的自我懷疑中產生焦慮和憂鬱。 “沒有人能真正擺脫不安全感與不確定性。”這是此書給予我最強而有力的結論。 我們都想擺脫腦中的思緒,也試著透過不同方式分散注意力,卻往往行為成癮:社交媒體、藥物、酒精、性…… 然而作者也沒有明確地提出面對焦慮的方式,只是提及“接納”這個老生常談的智慧,和呼籲政府採取直接的行動解決社會裡的精神問題。 但這終究不是一本教讀者安撫焦慮的工具書。只是當我從作者梳理人類自古以來的焦慮脈絡時,竟然覺得療愈,有種 I’m not alone 的感覺。 既然風險無法避免,焦慮也是一種常態,我們何必抗拒? 和不確定性共處,也和不確定性引起的焦慮共處吧。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焦慮世代》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31122 喜歡阿琦文章的讀者也可以逛逛她的專頁哦: http://www.imbookqi.com/ 阿琦  1,292 觀看

善終

馮以量《善終》 很巧,今年年頭的時候,無意間看見很多網友分享馮以量的書籍。基於好奇心,按進了他的臉書,讀了一些文章,感覺就想要好好地開始認識這個人,好好地連接,再閱讀他寫的書。恰好適逢三月,他一系列的書在做優惠,二話不說立馬下單訂購。書本到手的時候,趕緊捧在手上,一行一行,慢慢地細讀,走進生死的述說,聆聽他細述臨終關懷遇到的故事。 馮以量——大馬臨終關懷工作者,積極推廣生死教育,想要了解更多他對生死的分享可以關注他的臉書專頁。 ———————————————— 讓離去的病人得到善終 讓喪親的家屬得到善生 讓彼此的關係得到善別 如果善終能夠位我們的關係帶來善別,為活下來的親友帶來善生,一切的規劃便是值得的…… 在規劃善終,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1. 臨終的照顧 2. 葬禮的計劃 3. 死後的遺願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是《人生最後的夢想》。 裡面提到死亡是每個人都無可逃避的事實,可是善終卻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的權利。很多人忌諱談論生死,其實這樣就越難保障自己善終的權利。故事的主人是一位三十五歲的末期乳癌病人,也是三歲男孩的媽媽。丈夫和父母忌諱和她談論臨終的安排。每次她開口說:“如果我死的話……”,家人就會轉移話題,阻止她談下去。 有一次她就和以量說:“可不可以買一些漂亮的紙張和信封給我?因為我想要把我想說的話寫給他們,總有一天,他們需要知道我要的是什麼。” 第一封信 寫給丈夫,表達臨終照顧的計劃,而且不反對丈夫再娶,只要取代她的那位女性能好好地照顧兒子即可。 第二封信 寫給父母,表達自己的難過和虧欠。她無法報答父母的恩情,她希望他們好好照顧自己,不要為她的兒子操心。 第三封信 寫給兒子,交代丈夫,只要長大後的兒子問起有關她的一切,丈夫就可以把這封信轉交給他。她寫著:“媽媽愛你。媽媽會永遠愛你。媽媽很抱歉,沒辦法陪伴你長大。你要學著自愛。”然後把一封紅包,還有一張她籤上名的全家福塞進信封裡。 隔天,她昏迷了,她的父母和丈夫慌張地不知所措。丈夫徬徨地對以量說:“她沒有和我們說她要什麼。” 以量慎重地把手上拿著的三封信交給他們,一五一十地向他們說出她之前對活著以及死後的遺願,希望他們能夠尊重她的選擇。 幾天后,以量出席她的喪禮,那是一場粉紅色和白色的葬禮。 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善終,作者欽佩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善終。 ———————————————————— 讀完了這篇故事,不得不佩服這位那麼有智慧的媽媽。不是每個家庭的氛圍都能夠可以打開心扉聊生死,甚至善終的規劃。主人翁利用書寫的文字,來表達和記錄她想要的善終。這個圓滿的畫面,不是我們都想追求的嗎?當她陷入昏迷的時候,試想想如果她沒事先把她要的善終寫下來,徬徨的家人又何嘗能夠做出病人想要的善終呢?規劃善終是每個人都可以追求的權利。與其讓愛你的人幫你做抉擇,不如事先規劃,告訴你的家人摯愛你想要的善終是怎麼樣的,那不是更好嗎? 這本書還有很多值得參考的方案和令人省思的故事。如果想要更深入探討,不如去買一本來看,但願對你也是獲益良多。祝福你。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歸心  4,507 觀看

願你在深淵盛放

溫如生《願你在深淵盛放》 編註:【……】為摘自書本的內容。 【這是個連言語都能成為殺人凶器的世界,無端的惡意太多了,來的莫名其妙,血肉模糊不過是一瞬之間的事情。 】 【長大以後的你終於知道了,為什麼大人們說只要開心就好,你終於知道了,比夢想更易碎的,是快樂。 】 【我們都是為愛妥協,為愛放下身段的普通人。其實哪裡有什麼星辰或大海呢,那不過是在對方眼裡看見彼此的光,然後就此甘願當作宇宙。 】 這本書每個段落都不長,內容清晰簡短,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讀完了。當初買這本書是因為被封面吸引,然而實際閱讀時卻被作者細膩的文字溫暖到,雖然對書的內容共感不深,但我想如果我晚十年閱讀,大概會覺得這本書更貼合那個年紀的自己…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願你在深淵盛放》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31222 淑卿  1,359 觀看

惡意

東野圭吾《惡意》 嫉妒,一切罪惡的根源。 知名作家日高邦彥在家中遭人以黃銅鎮紙重擊後腦,再以電話綫勒死。經過調查,加賀警官發現殺人者是他未當警察前與他在同一所中學執過教鞭的野野口修。 一開始野野口就設想好毒丸子殺貓事件,讓日高的殘酷形象植根於讀者,包括加賀警官。 野野口還誤導警方陷入「真相的陷阱」,巧妙地引導警方走入錯誤的偵查方向。他通過捏造與日高已故妻子日高初美的不倫關係,並進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一旦事情如他設想般順利,那麽野野口甚至能夠得到日高問世作品之真正作者的美譽。 加賀警官知道野野口殺了人,但遲遲找不到他殺人的動機。最後是憑著野野口長了繭的手指和一支香檳,識破了他所設的圈套。 真正的真相是什麽?真相是野野口除了不想讓不堪的過去被公開,更大的原因是嫉妒。而其最終目的是貶低日高的人格。 這世上野野口最不想輸的人,竟然率先一步成爲知名作家。自己的人生卻是如此坎坷,不但沒能成功,還得了癌症。 中學時候,野野口和日高都曾遭到虅尾正哉的校園暴力。野野口被欺負的時間很短,後來他反而加入欺負人的行列,聯手欺負日高。 他們從初中之後就沒再碰面,日高仍大方地接納了曾在初中時期仇視他的野野口,恢復彼此的友誼。不只如此,他還替野野口介紹出版社,讓他能在兒童文學界立足。 日高就是那種:「不管對誰,他總是非常親切。」 日高的善意,卻換來野野口的惡意。野野口費勁心思想出計劃,就爲了破壞日高辛苦構築的一切。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野野口和虅尾正哉曾經聯手欺負日高,日高卻反過來救了他。這樣的恩德反而招致怨恨,因爲在日高面前,野野口不可能沒有自卑感。 長大成人了,又不得不陷進嫉妒日高的泥淖。野野口心裡的封印在意識到自己即將病死的那一刻解開的,他無法忍受就這麽抱著對日高的惡意離開人世,而引燃這股惡意的,是日高握有他過去的秘密這一事實。儘管日高從未打算揭露一切。 「我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的心境恐怕是這樣。在心裡深藏著對日高的惡意,這仇恨深得連他自己都無法解釋,而它正是造成野野口殺死日高的動機。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著作的《惡意》,説的就是一個由嫉妒產生的惡意,進而不折手段地想要毀掉一個人的名譽,甚至他的性命的故事。 嫉妒很可怕,嫉妒會讓人見不得人家的好,嫉妒會扭曲人的內心,使人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嫉妒,說到底,其實是自己不夠優秀。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惡意》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80322 陳曉芬  2,703 觀看

Copy link
Powered by Social Sn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