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風化,往往從最不易為人所見的角落開始,性工作者的命運、產業型態,也常受到忽視,她們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卻也是最不起眼的一部分,在沒有明確法令的保障下,日復一日地被磨損虛耗,最後從這座城市的暗角被解離,化為細小的微塵砂粒,風吹四散,無處依託。
性工作者,她們遊走於這世間最底層,最黑暗的地方,她們容易被歧視,容易被欺負,她們其實不爲什麽,只爲活下去。
離婚後的小舞到養生館從事理療按摩師,獨自撫養女兒長大。她希望女兒好好讀書,能夠有比她更好的未來。偶爾女兒會來養生館寫作業,她總認爲媽媽做的是正當行當。
當小舞在布簾裡面按男人的下體,女兒就在布簾外邊讀書。揭開布簾,小舞走出的身影映入女兒的眼簾,是驕傲和成就,什麽是髒,什麽是乾淨,爲的是養活一家大小之生。
大學生莫莫從事直銷行業慘遭滑鐵盧,欠下巨款後輾轉流離到台灣,從事養生館按摩業工作,但生活裡依舊還有理想,還有她的夢。
舞蹈出身、想過當演員的Jojo,在本打算擴張舞蹈教室規模,再與她合夥當老闆的舞蹈班負責人捲款逃跑後,Jojo被迫下海做小姐賺錢還債。本以爲可以在電視上當演員的她,沒想到有一天會是在酒店裡換裝,與顧客玩起各種角色扮演。
性工作者下班後的日常,其實與你我無異。比如那個叫春捲的女孩,跨市在暗巷賣淫,但她的日常裡,同樣不外是跟朋友吃喝,或自己出去遊玩,或與家人阿嬤團聚。那個叫妍妍的越南女孩,與一般女子一樣,都渴望過有一段真摯美好的愛情,甚至以爲能與尋芳客之間的感情開花結果,惟,最終仍無疾而終。
想當英文老師的糖糖,因爲家中的經濟需要龐大開銷,她只好從事性工作者,以期快速賺到錢。她在工作之餘努力精進英文能力,只希望能早日離開這個行業,不想一直待在那裡。
性工作者們,雖然本質都離不開對金錢的需求,但總會有意想不到的人出現其中,聽到成爲老師這個職業的工作者,心中不免讓人倍感淒然。
台灣作家梁評貴著作的《風化台北:性產業的第二人稱敘事》,以第一、第二人稱視角的敘述形式,將這些不爲人所見的性產業書寫出來,使讀者能對從事相關性工作產業的人,有更多的理解、包容與辨識。
讀者也能從書中知道性產業的產業鏈,從進貨、包裝,到出貨分揀作業,即從上游接應小姐過來;幫小姐拍照、修圖、發布圖片配上資訊文;再由下游充當專線與客戶聯繫的窗口,一條產業鏈就這麽成型。
透過一則寫專門接送小姐、俗稱「車伕」或「馬伕」的應召站司機小安的心境的〈白馬非馬〉,了解到他們所需面對的風險。當「馬伕」在遇到便衣攔查,通常都會果斷認罪,犧牲小姐,最後以易科罰金了事,不會供出上游應召站老闆身分。
一般人能經歷到的事情沒有那麼多,很多事情可能無法親自體驗或看見,那麽只能透過書來了解那個世界,比如情色世界、性產業,這本書絕對可以讓讀者窺探行內鮮為人知的一面。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風化台北:性產業的第二人稱敘事》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300123
陳曉芬
讀後感分享
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當疫情蔓延時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這次疫情讓人(不得不)決定簡單的生活。 如果像極簡主義作家佐佐木典士所說,311 大地震促成日本的極簡風潮,那這一次的疫情,多少讓人回歸思考人類活著最需要的是什麼。 能自由大口地呼吸、信任的眼神、牽牽手、溫暖的擁抱….. 值得玩味的是,前幾天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聞: • iPhone 限購兩支 • 家樂福限購兩串衛生紙 兩者背後的動機不太一樣。 前者讓我好奇,這個時候需要兩支手機是幹嘛?朋友說,在家太無聊需要換手機…… 那搶購衛生紙呢?有一種說法,因為疫情蔓延,不確定性太多,衛生紙至少讓人們還可以擁有最低的安全感和控制欲——能擠破頭買到真是太好了。 自認為跟極簡生活沾不上邊,頂多只是把東西用到壞了才會更換。不過極簡主義我們都不陌生,舉凡蘋果創辦人賈伯斯、Muji 都是極簡風的代言人。 最近剛好看了一位日本編輯佐佐木典士寫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身邊物品越少,人生愈幸福。因為我們再也不需要物品填滿我們的人生。 你是否覺得,東西已經買了很多,還是不能滿足? 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習慣」到 「理所當然」到 「厭倦」的過程。每次購買一件新的衣服、新的家電,就是追求一個新的刺激,買回來看了十次又開始覺得好像沒有那麼喜歡了,刺激感不再,於是又想買新的東西。 消費背後究竟代表什麼? 善良、高尚的品德,很難表現出來,取代的是用物質表現自己。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提到,「物品」會變成你的「分身」,讓人誤以為「物品」就是「我」。然而,為了想獲得幸福而購物,卻只能給我們短暫的滿足。 有時候,想要和需要很難拿捏。在這個消費主義時代,所有的訊息都是刺激我們購物和消費。有趣的是,作者認為,物慾導致時間浪費。例如,一堆人大半夜去搶購實際上功能沒有太多差異的限量產品,一不小心粉絲暴動,最後要一堆人來善後,其實也是浪費大家的時間。 或者是,太多物品讓人花更多時間心力去打掃和整理房子,若降低物品的數量就能增加可支配的時間。還有,減少物品,減少夫妻吵架的時間。 記得自己有過一個可怕的經驗,去年台北有一次四級地震,半夜被搖到嚇醒躲在桌子底下。當天我就立刻把 28 吋行李箱從櫃子上拿下來,超怕它砸下來。後來又有一次地震發生在辦公室,天花板還掉下來,腦中突然閃過,我的護照叻? !只是後來沒事了,隨時逃難的心態和準備又忘到一乾二淨。 雖然書中提到的減物法則有點極端,比如丟掉別人送的東西、衣櫃也可當成電腦桌(我覺得我會被悶死……)但極簡主義沒有標準,不是擁有少過 100 樣物品的人就是極簡,多過 100 樣就不是極簡…… 而是,符合以下兩個特質的人,就是極簡主義: • 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的人 • 為了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減少物品數量的人 —————————————— 投稿者:Kiki 可琦 她是:柔佛人,大學念過新聞系和社會心理學,喜歡喝咖啡、閱讀和寫作,歡迎大家到【美好生活咖啡館】交換意見。 個人網站:https://imkiki.com/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訂購鏈接: https://www.cite.com.my/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606008 Kiki 可琦 3,836 觀看
安妮·博吉爾《讀癮者的告解》 愛看書的人一定會很喜歡這本書!幾乎每個章節都會讓你找到共鳴,因為你一定能了解作者所描述的情境。 作者Anne Bogel是個典型的「讀癮者」,從小就愛看書的她,在這本書裡除了分享關於閱讀的大小事之外,還分享了滿滿的書單(超豐富的)! 以下有幾篇讓我比較有感的: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作者說她曾在朋友失戀時,送了一本「自認為對她有益」的書,覺得她朋友「應該」要喜歡這本書,因為書中述說的是作者認為她朋友應該要成為的樣子。後來作者對此感到很後悔,認為我們不應該自以為是,對朋友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除非對方主動開口尋求你的幫助或者建議)。 有時朋友會問我有什麼推薦的書,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畢竟閱讀是蠻個人的事,同一篇內容,每個人看了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只能以個人的讀後感出發,無法去強求其他人要喜歡你喜歡的書。 逛書店——不是網路上的 我也是個愛逛書店的人,所以很喜歡這一篇。作者在這裡表達了她想開一間書店/在書店工作的夢想。我想這也是很多愛書人的夢想吧,因為這也是我的,哈哈哈。雖然現在看來開書店只能是個浪漫的夢想,因為單靠賣書賺錢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了。現在來看大型連鎖書店——誠品賣生活、大眾賣文具,有些獨立書店或二手書店則會賣飲料或食物來增加營收。 找到失散多年的閱讀雙胞胎 作者在這篇講述了她有一個「閱讀雙胞胎」,其實就是閱讀品味和題材都十分相像的朋友。她們會相互推薦好書,同時也分享看過內容不怎麼樣的書,減少踩雷機率。 現實生活中我是沒有閱讀雙胞胎啦,但開始關注也認識了很多愛看書的人,從中發現了很多想看的書,結果我的待買和待讀書單越來越長;買書之前會大略看過一些讀後感,推測該不該入手,看到有人跟我喜歡同一本書或喜歡相同的類型,就有一種親近感。 因為愛看其他人的分享,也給了我動力要主動分享,所以這也成了推動著我繼續閱讀、做紀錄的最大原因。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這裡記錄了作者和她朋友如何紀錄自己所閱讀過的書。我也開始這樣把閱讀過的書和感想記錄下來,有時會加入一些當下的心情,往後也會讓我想起當下閱讀這本書的心情和其他回憶。 作者說的「我的閱讀日誌意外的成了我探索自己的工具」。從這裡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閱讀習慣、類型,也會激勵自己尋找更多好書。 推薦這本書給愛閱讀的你!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讀癮者的告解》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41021 宇晴 2,847 觀看
郭晶《武漢封城日記》 編注:【……】摘自書的內容。 【儘管我們在空間上被隔離,但依然可以通過網路建立聯繫,一起行動,在困境中找到掌控感,一起創造希望。】 【世界如此荒誕,我只能一一紀錄下這些荒誕。】 一座大城市突然靜了下來,是什麼樣的光景?囚困其間的人們,要如何安頓肉身與心靈? 武漢首次爆發疫情,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逐渐变成一场全球性大瘟疫。2020年初,李文亮醫生在確診前,透過微博告誡周圍朋友提防疫情,隨後卻被當地警方以「發佈不實言論」訓誡,網路上涉及疫情的發文,不論資訊正確與否,也陸續遭到刪帖甚至炸號。 中國被封鎖的不只是城市,還有資訊。 即便城被封,聲音被阻斷,作者郭晶仍堅持書寫。透過社工的視野,淺白真切的文字,毫不保留的將她在封城期間的所見所聞全寫下來,帶領讀者進入武漢封城後的真實生活,藉著發布日記成為一個連結點,與城外的世界串聯成合作的互助網。 作者在序文中寫到,「因為我是一個社會工作者,而我剛好處於一個事件現場,記錄是我最基本的責任。現在回頭看,寫日記是我在封鎖中重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記成為我和別人建立連結的一種方式」。 疫情在全球蔓延了兩年多了,至今仍然看不到盡頭。從一開始對防控病原體擴散毫無準備以致造成很多人無謂的犧牲且在資訊不透明的國度,仍然有人在第一時間奮臂疾呼,無奈中國政府卻容不下戳破真相的人。隨著一頁頁的翻閱,心情卻愈顯沉重… 《武漢封城日記》見證了一小段無法抹滅的歷史,我們社會因為這疫情而改變但無法遺忘,我們還是會帶著這段日子的記憶生活下去。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武漢封城日記》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230223 淑卿 880 觀看
朱野歸子《逆風寫手》 不管再怎麼微不足道,只要有一項長處就能在公司、社會立足! 30多歲的單身男子紙屋注意力渙散、缺乏自信,一事無成。他從小在優秀家人的陰影下長大、幾乎不被期待, 老大不小了還沒有像樣的工作經歷可言。 正當紙屋打算放棄自己、一輩子自怨自艾的時候,工作機會卻不可思議地降臨了!他總算通過筆試、面試,成為老牌製粉公司的員工。 然而,隸屬總務課的他,工作能力的欠佳,在公司被當作空氣般的存在。不但被業務部的大叔呼來喚去,還被心儀的同事榮倉小姐在部落格上大肆批評、奚落。 儘管處境艱難,紙屋卻越挫越勇,決定憑藉唯一的長處尋找自己能做的事。想靠寫作能力在公司立足的他堅信,有誠意的文字能打動人心。 果不其然,他拼命構思告知大家務必接受預防接種的通知函,真的勸動那些冥頑不靈的大叔去打針;他還撰寫書的內容大綱,説服不愛看書的大叔繳交讀書心得;不論是發想安全標語的事,還是將讀起來很痛苦的業務用的提案內容修潤成比較容易閲讀的文章,讓提案順利過關使新企劃得以實現,他藉此找到了自己在公司裡的定位。 直到第三任社長輝一郎召開會議,宣佈公司被併購的消息,由他擔下寫會議記錄的重責大任之時,被常務指示「刪除反對者的發言」,讓他陷入極大內心掙扎,是要昧著良心僞造文書、欺騙同事,只求明哲保身;還是力求文件內容的真實性? 最終,他用訣竅書寫真實。哪怕違背高層的命令,他也不能用謊言來書寫公司。否則,公司將會成爲一處充滿猜疑、不信任的場所。他不要這樣的事情發生。 舍弟是個正直的傢伙——他也不想辜負哥哥對他的期許。儘管榮倉小姐說,總有一天,一定會有人向常務舉發他篡改文書、篡改會議記錄這種事。 但他不後悔,他要盡可能地誠實書寫,因爲公司內部文件必須書寫真實。就像哥哥所言,公司本來就是爲了「要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而存在——「自己想做的事就貫徹到底,但不能對誰都聽命行事……你要服從的人只有你自己。」 紙屋不屈服於壓力,也不怕被傷害,堅持書寫真正的公司。他也使計將一篇由榮倉小姐匿名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交給輝一郎當作演講稿,讓他得以聽見員工的真實心聲,也體悟到自己所做的公司被併購的決定帶給員工的衝擊。 同時,他自行編纂記錄著輝一郎就任社長到引退這兩年來的點點滴滴的新社史,讓員工們瞭解輝一郎一路走來的良苦用心,他不是無所作爲的。 誠如哥哥所説的,紙屋總有一天能凴自己的長處,對公司有所貢獻。他用真心誠意的文字書寫公司、書寫真實心聲,靠寫作能力改寫公司與自己的命運。 要知道,寫文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是始終要拼盡全力去書寫的,尤其是能感動人心的文章。就連擁有天賦才華的人寫東西時,指尖應該也是承載著身體的所有重量。我始終相信,文字真的擁有力量,可以讓人將情緒及感受好好釋放出來,還能喚起他人的共鳴。 功利主義掛帥的今日,逢迎諂媚的人比比皆是,反之人格高尚,操守正直的人卻少之又少,而日本小説家朱野歸子著作的職場勵志小說《逆風寫手:改寫公司的每一天》裡的男主角那憨厚正直的個性,讓人看了不禁要贊揚他「傻得好可愛 」。 正直的人心中有一條底綫,不管到了什麽年紀、經歷過什麽事情,都不會喪失己身原則。與正直的人在一起,能始終踏實安心。正直雖然不能直接給人帶來財富,但我相信它能讓人走得更遠。 竭盡全力卻事與願違,期待被認同的希望總是落空, 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自卑的紙屋。即使感到前途茫茫,仍然執拗地認真改寫每一天的你, 一定能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產生共鳴。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逆風寫手》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71122 陳曉芬 1,159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