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觸犯法律就是錯誤的嗎?又或是觸犯法律的人也有可能是受害者呢?印度類傳記電影《孟買女帝》中的甘加,因為相信愛情,追逐夢想被男友欺騙,男友以一千盧比(約60元馬幣)售賣給了妓院,被迫參與了犯罪。
走進了迷宮般的妓院便有家歸不得,曾經溫暖的家,再回去都會因為家族感到蒙羞而榮譽殺人。性工作者,不需要有任何綑綁和條約,他們已經無路可退,妓院成為了他們的家。
在直視殘酷的現實之後,甘加浴火重生,因為他知道只有靠自己活下去,才能看到曙光。甘加在惡之中尋找轉機,在爭取女性權益的過程中,一人無法成事,唯有男女的結合才能對抗父權。女性權益並非跟男性對抗,而是一起走向平等,才能瓦解父權的社會。
性工作者的違法買賣,遭遇到暴力的顧客,性工作者只能自認倒楣,無法尋求警方的協助。甘加被顧客毆打,導致甘加身上留下長長的傷疤。老鴇只管從性工作者身上撈起好處,卻無法為手下討回公道。甘加清楚知道,只有法律的保障才能讓性工作者真正的得到保護,這讓甘加走向一條爭取「性工作合法化」的道路。
不少人認為性工作合法化將會導致性交易氾濫,《孟買女帝》血淋淋的告訴大家,性工作只能成為灰色地帶的時候,將會受到更多的壓榨。除了產生誘拐買賣之外,老鴇對員工的剝削、路人的挑釁、醫療的資格、超市排隊的隊伍的權益、甚至連警察都參與了欺壓。性工作者成了最底層的人士,任誰都能欺負,社會卻又默許存在的職業。
只有性工作合法化,性工作者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能像一般員工一樣獲得假期,甚至可以獲得警察的庇護。甘加讓性工作者意識到,他們是在進行買賣,賣的是性服務,而不是出售身體。身體只有在出售的時候可以觸碰,在非工作時間是視為性騷擾。這是工作時間上的界線,性工作者也應該享有這樣的權益。
部分人認為性工作合法化後,會導致更多問題的人,就像電影中的修女和神父,滿嘴的仁義道德,站在道德最高點,但對性工作者的哀歌沒有提出任何的解決辦法。只要社會存在就有賣淫,根本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杜絕性交易。性工作者最大的任務是滿足男人的慾望,隨手可得的性愛反而守護女人的純潔,減少性相關的犯罪率。整個性交易經濟鏈上,貪污的警方和人口販子是加害者,嫖客是參與者,但是受到最大的譴責卻是受害者的性工作者。
甘加拜希望每個人都有平等教育的機會,他深知只有爭取教育權才能逆轉命運,讓所有孩子都上學,擁有了知識才能掌握力量,有了力量才能改善女性在社會上的地位,不再淪為男人的洩欲工具。神職人員說得好聽是為了下一代,卻把教育機會把底層人士不斷的排除在外,讓他們不斷複製悲劇的階級。
來到妓院的原因各有異,但是每個人來到妓院的痛苦都是一樣的。電影中有一幕有位女孩拜託甘加拜寫家信,觸動了所有人的情感,大家接力講述對家的思念。命運就是如此殘酷,有時候一轉身就一輩子沒有辦法回頭,家變成永遠思念的地方。
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到民主的政治對國家的重要性,甘加拜曾經是一名性工作者,而政治競爭對手拉齊雅是一名海吉拉(हिजड़ा,第三性)。他們都是社會低階層人士,但是可以在民主的政治舞台上互相競爭。雖然有牽涉黑社會和金錢政治,但是弱勢群體能獲得群眾的支持依然能為人民謀福利。如果印度放棄了民主或崇權的話,電影提及的教育平等和性工作者平等將無法實現。
甘加拜堅強的外表隱藏了柔軟的心,害怕愛情卻渴望愛情,為了更多女性的未來只能犧牲自己的愛情。雖然導演試圖把故事浪漫化,可惜的是導演安排的愛情元素顯得可有可無,成為了最大的敗筆,不過也不滅電影的精彩。
這是一部嚴肅又讓人令人毛骨悚然的電影,暴露了不夜城中陽光照不到的地方,他們在狹窄空間求生的城市陰暗面和抗爭的光明面,讓人得到了更多的正面思考。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只是類自傳,並非真正的傳記電影。同時電影中的是印地語,而不是我們印裔同胞熟悉的淡米爾文。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孟買女帝》電影預告:https://bit.ly/booku230522
成安然
觀後感分享
九把刀《那些年,我們壹起追的女孩》 飛往上海之前的最後一晚,總算把一部我看了2、3次的電影再重溫一遍。為什麼會反復重看呢?大概是因為它的主題曲很吸引人吧,是那一種聽了,就會不知不覺湧現出很多回憶、畫面,非常引起共鳴的一首歌。因為啊,這首歌正是唱著那段青蔥歲月裡非常單純的暗戀,唱的是兩個人終究因為沒有勇氣開口表達心意,結果從此分散、分開了。接著以後回憶起的時候,又不禁默默追悔著分開的結局,想再回到過去重新來過。 “青春”,是我认为最能引起共鸣的主题之一,因为这是每个人都必经的成长过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我認為2000年代裡最為經典的一部青春电影了。不為什麼,就是因为這部電影,它带出来的整体感觉都很真实、写实。看着看着你会觉得其实就在述說著自己的故事,心頭開始湧現一幕幕的片段、回憶,而這些都是屬於你自己才知道的青春記憶。 原本這部電影也只不過是一本作者本身半自傳的小說,是作者看它受歡迎才把它翻拍成電影。可能沒有小說裡的文字那麼長篇大論,需要花時間把它一一看完、吸收,所以這部電影竟比預期的票房還來得好,甚至還拿下當年2011年全台灣票房第三名的位置。 2011年,至今算起來也差不多8年了。在它上映後的這8年裡,目前15歲的我一共看了3次。第一次看的時候大概是12歲吧,是無意中閒來無聊看的。 第一次看的感覺大概是覺得背景年代是很久以前了。不過裡頭的角色互動,像是男主角那群朋友的互動實在是好笑又逗趣,為整部戲加分不少。 第二次看的時候已經14歲了,那時候的我總算能了解一些些裡面關於男女主角的劇情走向以及電影結局,但依舊不能完全理解結局的意思。那時候的我覺得很奇怪,他們明明不是在地震失聯的時候,打給對方了,怎麼最終還是分開,無法復合? 第三次看的時候,也就是這一次。這一次,我真的把它看得很認真、很仔細,裡頭的每個細節我都一一不放過,抓緊來看。果然,這一次我總算看明白了。故事背景大概也不用怎麼介紹了吧,就是班上一位頑皮男生,在一次上課玩耍被抓到後,被訓導主任安排坐在特優生——女主角的前面,好讓女主角督促他課業上的進度。誰知道,就這麼陰差陽錯,把2個人緊緊維繫了在一起,最後雙方都對彼此暗生情愫。就在他們臨近畢業的最後一年裡,他倆、還有一位沈佳宜的閨蜜以及一群柯景騰的朋友們,全部打成一片,他們一起經歷了人生中最後的青春時光。 後來,聯考結束。一場大考除了決定了大家未來的路,也考 “散” 了他們全部,各自奔向前程。柯景騰先是考上了“一所沒有沈佳宜存在的大學”,而沈佳宜則考上了師範學院,將來會成為一名教師。剛踏入大學的第一年,柯景騰幾乎每天晚上都會不惜大排長龍,就只為打給沈佳宜,聊上幾句話。但就算高中畢業了,柯景騰始終沒有向沈佳宜告白,只是告訴她不要亂牽別的男生的手,因為他都還沒追求成功。後來年尾假期來了,他們相約到台北一起遊玩。在十分放天燈時,他們都各自寫下願望,為未來祈求一切順利。 這時,沈佳宜突然問柯景騰說想不想現在就知道答案,說她已經準備好告訴他了。那個答案,其實就是到底肯不肯接受柯景騰追求的答案。但遺憾的是,柯景騰不知道是害怕被拒絕還是沒有準備好,膽小地拒絕了沈佳宜的好意。後來,彼此逐漸適應在大學的生活了,柯景騰就想搞搞新意思。柯景騰決定辦一場“男人與男人之間的較量”的比賽,格鬥比賽。雖然最後他成功反敗為勝,但沒想到這也讓他失去了追求沈佳宜的機會。 比賽結束後,沈佳宜坐在外面等著柯景騰。他出來後,表達了對於沈佳宜的到來感到高興,不過沈佳宜並不領情。沈佳宜反問柯景騰:“辦這樣的比賽你覺得很好玩嗎?”,場面頓時變得尷尬,而周圍的空氣好像也凝結了,留下柯景騰不知道該開口說什麼好。沈佳宜和柯景騰大吵了一架,大概就是沈佳宜不認同柯景騰辦這樣的比賽所帶來的好處,而且也覺得柯景騰很幼稚。就是這麼一句:“你知不知道你很幼稚”,徹底破壞了兩人一直以來所建立的“友人以上戀人未満”的狀態,導致兩人最後徹底決裂。 結果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都失去聯絡了。不過,就在一次台灣輕微的地震,柯景騰突然發現不妙,便馬上衝到大街外面聯絡沈佳宜,看她情況是否安好。那一晚,他們聊了很多、很多,甚至沈佳宜還感謝當年柯景騰對她的喜歡,並表示若是有平行時空,他們大概是在一起的吧。 後來大學臨近畢業了,柯景騰也不知怎麼迷上了寫作,開始有要成為作家的跡象。就在某一天裡,柯景騰突然接到沈佳宜的來電,她告訴柯景騰,她馬上就要結婚了,並邀請他來婚禮喝喜酒。聽到這個消息,柯景騰也沒有很後悔、憂傷什麼的,反而高興地恭賀對方,答應她會出席婚禮。結果,柯景騰沒有爽約,如期出席了沈佳宜的婚禮。 曾經有人向我表示無法理解柯景騰出席沈佳宜婚禮的舉動,那時候的我也回答不出什麼。不過如今,我總算知道答案了。就像柯景騰所說的:“原來,當你非常非常喜歡一個女孩,當她有人疼、有人愛,你會真心真意地祝福她,永遠都幸福快樂”,所以什麼樣子的祝福能比得上親自前往婚禮,現身親口祝她幸福快樂呢?或許,柯景騰應該也想好好和自己喜歡的女生道別,看著她跟她最愛的人,一起步入婚姻殿堂。那麼,柯景騰這一段青春歲月、這一段我們看的青春故事,才算是真正落幕了吧? 在婚禮的最尾,柯景騰那群朋友起哄要親新娘才肯罷休回家,但新郎表示要怎麼親新娘也要怎麼親他才公平。所以不知為何,柯景騰第一個衝上去了親新郎,就在這個時候,熒幕開始播放起《那些年》的歌,畫面也從新婚現場轉換成了過往他和沈佳宜之間相處的點點滴滴,真讓人感動。最後,柯景騰“完成任務”,自信滿滿地走向沈佳宜,並說:“那我就繼續幼稚下去咯”,沈佳宜則回復他:“一定要喔”,而最後畫面停留在柯景騰送給沈佳宜的紅包上,上面還寫著“新婚快樂,我的青春”。 看到這裡,我也真的覺得好感動。最後這一句對話,我想他們都真正放下過往的種種誤會,不再留下誤會阻擋他們連朋友都做不成,真正重歸於好了。但其實他們兩個人的性格不合,就算在一起了,我想也不會長久吧。至於為什麼終究走不到一起,我想也是有因為雙方不肯主動開口的緣故吧。有時候,太過害羞不敢開口或者太過主動告訴一切,都未必是好事,未必有好結局。但,若是你們曾經相處甚歡,雖然結局不是圓滿、完美的那個,但至少你們都曾經出現過在彼此的世界裡。其實啊,已經是何其幸運的事啊,已經是最美好的青春記憶了。而且,能在彼此生命軌跡裡留下過痕跡,其實也很好了。 兩個人沒有走到最後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你們曾經相遇過、相處過,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便足夠了。 或許,彼此有一天回憶起過去,能想到對方,也已經是個很好的結局了不是嗎?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征稿中 #不定時分享觀後感推薦電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電影資訊: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920528/ 千里尋音 3,949 觀看
克里斯·巴克 / 珍妮弗·李《冰雪奇緣二》 《美好與醜惡並存的世界》 《冰雪奇緣二》這部卡通電影看了快兩個星期,一直想寫電影觀後感,卻總是沒能抽出時間。那股衝動,從最初的擴大、發酵,逐漸有淡化的跡象,正如心中慾望,沒去實行即會沉沒,等待下一次的起風。 因為想全程好好感受,我都叫外子去服侍兩個瓜,帶她們去廁所什麼的。 冰雪奇緣二帶給我的感觸,遠比第一集來得深刻。在這趟尋找往昔的過程裡,不少細節都深深觸動著我。或許,應該說符合我正在做的事。 每個人都有過去,她們的過去由一段傳說展開。傳說裡的古老歌曲,變成是一種不勝其擾的呼喚,呼喚著幸福生活在城堡的女王,是時候該去找它了。揭開過去的真相,城堡才能看見未來的樣子。 這時,我想到的是,內心深處也常常有聲音在慫恿我說,去寫吧,把腦袋裡的想法都寫出來,不管好壞,先寫出來才打算。反覆在想同樣事情,反倒令新鮮感驟失,沒有慾望想寫了。 當然,電影要表達的是另一回事。艾沙女王要去尋找的是她的來歷,那是她的使命,歌聲也只有她能聽到。掀開過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住那些痛。可她仍然勇敢地去做了,如此才會真正完整地、無懼地、展現完整的自己,釋放獨特的才華。 這過後換來的後果,自是她必須承擔的。所以她和妹妹安娜展開了尋找過去的旅程。她們找到了森林,當中的四大元素火、水、土和風,各有各的威力。 當這四個都各自現出原形時,也藏有編劇的微妙安排。比如可愛的小火龍,讓我想起自己的孩子。小傢伙乖的時候,真是太可愛了。一旦貪玩到處點火時,那蔓延開來的災難,常常燎原到我無法控制。因為我不是艾沙女王,反而是風,讓火更猛烈。 還有那巨大的土人,象徵著的是我們踏著的土地與高山,都堅硬無比,破壞力也是巨大的。 水馬的變幻無常,艾沙幾經波折仍是去馴服,並讓它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合作無間。 風兒帶來的樂趣,宛如個頑童。但強風掀起的威力,更非人類所能抵擋的。 森林,彷彿都適合藏秘密。幾個人從相聚到分離獨自面對,都是在說著人生。無論你再多熱愛團體的生活,有些事,都必須是妳自己去承擔與尋找。過程裡的喜怒哀樂,各有不同感受。 艾沙在得到所有元素的集合後,髮型也做出改變。從漂亮的辮子(束縛)到完全釋放,都是一種巧妙貼心的安排。包括以冰帶出水的記憶,也完美無瑕貫穿兩集的銜接。 艾沙女王在掀開陰謀的那一刻凍住,我一直想不明白用意在哪?直到看見以量老師的分析才恍然大悟,越接近真相時,你越會恐懼,包括給許多感覺困住,不一定還有勇氣繼續向前。 這時候,就需要旁人的幫助。安娜看似非常需要姐姐,害怕獨自面對。但她仍是勇敢地往前走,專注在這一步,做下一件對的事。於是,她們勇敢扭轉了上一代的錯誤,拯救了森林與城堡。 大自然比我們更古老的存在著,也是共生共滅的。肆意的破壞,最終承受的,就是我們自己。地球容許我們在它身上胡作非為,為啥我們都不懂得珍惜?我想,電影裡古老的元素,並以人做為橋樑,正是有這份含義在。 另,為什麼兩集裡,艾莎女王2都以單身姿態出現?我猜想,現在單身主義也在崛起,一個人也能獨自活得很有魄力和多姿多彩。雙宿雙棲並非每個人的最終選擇,也不是幸福的等號。每個人活著的方式,都值得我們尊重。 “脫離童話式的美好,卻又保留著童話的激勵元素。”這是我在寫給友人評論裡的總結。 一部好卡通片,留給我們的,不該衹是那些衍生的產品。我更喜歡是帶來激盪思考的副作用。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征稿中 #不定時分享觀後感推薦電影 笔者的脸书专页: https://web.facebook.com/haijiaoxiaozhu/ 《冰雪奇緣二》電影資訊: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5887288/?from=subject-page 海角 3,976 觀看
傅天餘《帶我去遠方》 首先,以名為阿桂的女孩一直握著裝有無數顆彩色水晶寶寶的瓶子看來看去,作為電影的開場。去菜市場,阿嬤吩咐女孩買紅色的番茄,她卻買了未熟的綠色番茄。這稍微暗示了小女孩不能分辨顏色。 表哥阿賢與阿桂女孩玩世界各國打招呼的方式。至愛斯基摩人的相互擁抱時,阿賢突然緊抱阿桂又鬆開了手,失落的回到床上躺下來繼續看書,暗示著阿賢需要別人的關愛。 阿桂恍惚的向前走,直到羅里在她面前停下。她才醒了過來。而她的阿嬤卻由此認為阿桂是因為受到驚嚇而在胡亂作畫。美術節,阿桂畫了黑色的太陽、綠色的人臉、黃色的樹、紅色的樹幹,這已暗示了阿桂不能辨認顏色。 健康評估時,阿桂看圖時,無法辨認圖中的數字,卻跌入了想像中與一堆漂浮的彩色水球。 騎轎車時,她問表哥與別人哪裡不一樣。表哥說:“像我這種又帥又聰明的不多,對不對?”當表哥提到三個有關跟別人不一樣的故事,電影出現了動畫,既是阿桂想像中的情景,這突顯了阿桂單純。 在阿桂被同學嘲笑,拾荒的爸爸馬上給她帶上墨鏡,讓她的世界是充滿色彩的。 在他們購買冰淇淋,遇到環遊世界的日本旅客。他們帶他來到一個像寺廟的基督教堂。晚上,阿桂經過看到表哥擁抱日本旅客。在日本旅客搭船離開前,表哥又抱了一次,又追著船,一直跟他說再見,說明了表哥對日本旅客的離開有許多不捨,也初步暗示表哥有同性戀。 阿桂上了高中,就讀美髮技職學校。表哥介紹了她一本書《智障少女治療法》,其中內容寫道:在南太平洋中有一個小島,島上人因為基因突變的關係,全部人都是色盲的。他們活在一個沒有顏色的世界,可是他們會用聲音和圖案去構出另一個奇妙的感官世界。在平德拉普島,沒有一個天生色盲的人會被孤立或是被誤解。 表哥載她騎腳踏車回家時提起,要否我帶你去一個很遠的地方坐船。她跟表哥坐船遊。晚上時,表哥跟另一個人(王建明)談情說愛。 放學後,阿桂去旅行社詢問色盲島的位置。她心裡渴望到色盲島。 表哥躲在教堂角落痛哭為什麼王建明欺騙他的感情。 最後,表哥想不開而嘗試自盡。但表哥自殺未遂,變成植物人。電影也有一段表哥的對白話。 阿桂撐著黃色的雨傘看著天邊的彩虹,為電影畫上美麗的句點。彩虹意味著沒有異色眼光的世界,也是同性戀標志代表。 電影中並沒有直接地表示女孩是色盲人,男孩是同性戀,而是從一些舉動與情景來暗示。看完這部電影,有些傷感,與深深的感觸。 【社會的融入】 色盲是天生缺陷,看不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心裡會很難受。加上被身邊人士的取笑與歧視,覺得自己不被社會接受。色盲人士在人群中與眾不同。由於種種原因,色盲人士難以融入社會,可能也是電影中的小女孩一直想去色盲島的原因之一。 【同性戀】 我國政府接受同性戀程度不高,但在台灣、澳洲、挪威等國家已逐步把同性婚姻合法化。 同性戀偶爾也不是自己想要的,因為自己天生喜歡的性別跟別人不同。 【異類•渴望被社會接納與理解】 思想、行為、性格、外貌或健康狀況與一般人不同時,都會被視為異類。被排擠、被嘲笑、被人在背後說閒話,讓他們多麼難受。阿桂的色盲與阿賢同性戀,被別人視為異類。他們心裡嚮往著那個「遠方」,那個專屬自己的地方,那個遙遠不可及的地方,就不會被視為異類,自己很自由。但是,他們更渴望的是被社會接受與理解。 【為什麼是我】 「為什麼是我?」一部分人的心聲。 當他人因為某種原因而成為別人眼中的異類,會很難過地想:為什麼是我? 當擬這個小標題的時候,我就想到自己過敏痛苦的時候。我那時候一直心想:「為什麼是我?為什麼我會這樣?為什麼我與別人這麼的不同?」 「它綁著我,困住我,絆住我的腳步。『被它耽誤的人生。』」 但是被各種負面想法吞噬,會讓自己更陷入悲傷中。 回到電影中。當阿桂或阿賢發現自己的異樣,發現自己與別人不同,他們心裡一定有想過:為什麼是我?心裡一定難過、難受。 當想著「為什麼是我」時,不妨以樂觀態度面對自己的不好,往後的人生才能走的更好,為自己的生命綻放燦爛。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帶我去遠方》電影預告:https://bit.ly/booku110122 亭妘 2,873 觀看
木村尚《假面病棟》 故事的情節,乃至整體鋪成,確實很有東野圭吾的味道。去查看,才發現,原來這部電影是翻拍於知念實希人的同名小說,甚至還表示他是東野的弟子。 1. 生命價值該由誰判定? 我想這就是此小說被命名為《假面病棟》的原因了。一所醫院,剛救死扶傷,不管你是病危,還是命不久矣都好,醫生都是該患者的倚靠吧。這個倚靠,不一定是讓你全然痊癒出院的天使,他或許是需要宣告各種壞消息的惡魔。但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醫生應當都是全力以赴的。 田所病院的院長,卻有著不同的想法。他會對患者的身份與生命重新做出相應的評估。如你是流浪街頭,身份不明的患者,他會將你適用的器官捐給應該繼續活下去的人(這個的定義,相當諷刺。電影裡展現的畫面是一個議員。);或者像川崎13,哪怕少了一顆腎臟也不礙事的話,也會在你送入院治療時,順道摘取腎臟。這一點,確實很驚嘆,也很嚇人! 院長這樣的思維模式,是真的要讓更多人可以共享器官而共同存活?還是他的目的是賺錢呢?院長對這些生命的膚淺判斷,那他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器官)呢?剛好就有這麼一幕,在川崎 13 要槍殺院長的時候,院長說了一句,“別開槍打到我的器官。” 哎呀!這該當如何理解院長這個人? 換個角度來思考,醫生有權利判斷你的生命價值嗎?什麼是生命價值? 2. 故事最吸引我的地方:受害者,最後成了犯罪之人。 這樣的命題,它其實一點也不陌生。我們多數人總認為人的行為,都與他所經歷的人事物有關。這在犯罪學上,估計可以舉太多的例子。就如美劇《犯罪心理》這麼多季的故事裡,都可以清晰看到,一開始因為自己在某個時間點受害,最後因精神上的逃避或想要報仇等,最終走向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故事情節的發展,會讓你知曉受害人的無辜,那樣莫名其妙地中了一槍,而被開槍的小丑帶入院。但後來的轉折,卻是讓你一而再需要思考的是,為何受害者最終想要報仇?這一槍又一槍地把報仇對象殺了後,那真的可以得到心靈的解脫嗎?抑或是更加的空虛? 人一生的情感都太過於復雜。發生過的一切美好或不美好,會如何影響我們接下來的人生?還是說,它真的可以完全不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跡呢?放下仇恨,放下一段感情,放下一個一個已離去的人,這各種放下,又會是如何? #BooKu #電影裡的人生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假面病棟》電影預告:http://bit.ly/booku150920 柳潔 4,530 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