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廢土之上,一座座壁壘拔地而起,人類文明得以苟延殘喘,秩序崩壞的世界有種冰冷混亂又刺激的吸引力。
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文明覆滅,「書」成為上層階級最奢侈的娛樂,有一批人成為了「書商」。書商以兜售在廢墟裡找到的書謀生,因為他們知道那些坐擁資源與權力者,最大的煩惱從來都不是生存,而是無聊。
一名遊走於廢土,兜售古老書籍的少年,夢想有一天能夠開一間自己的書店、賣自己想賣的書。他在途中遇見獨居於廢棄圖書館的少女紫虛,為了尋找她失蹤多年的父母,兩人一同踏上旅途,在毀滅的世界中,尋找過去文字的中途經歷了一連串奇幻詭異的事情。
第一次看這類風格,故事感非常豐富飽滿,不寒而慄的虛幻和現實互相交織讓很少看末世廢土小說的我沉溺其中。
作者奇妙的構思把經典原著塑造成與眾不同的末世時代,小說裡六篇故事依照我們所熟悉的經典故事改編,史蒂芬金的《牠》、洛夫克拉夫特的《牆中鼠》,馬克吐溫《那對特別的雙胞胎》、博爾赫斯的《小徑分岔的花園》等等。書中主角少年書商帶著少女踏上尋找書籍的旅程的人物設定,讀完不免讓人聯想到幾個月前讀過的《電幻國度》,雖然兩者並無相關,但這種建築屍骸荒廢於城市、陰沉蕭瑟氛圍感滿滿的圖像卻突然浮現於腦海…
其中最喜歡的一篇是《牠》、《牆中鼠》和《時間機器》,結尾意想不到的反轉簡直讓人意猶未盡。超喜歡這類末日科幻廢土的題材,很好看的小說,值得一讀!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世紀末書商》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161122
淑卿
讀後感分享
紀堯姆·米索《救救我!》 生命取決於什麽?運氣取決於什麽?在我們遇到的事情中哪些是由我們做主的?遊戲的真正主人是偶然性還是命運? 而在愛情裡,兩個人相遇的幾率是多少?每天在時代廣場擦身而過的人超過150萬。差多少彼此就錯過了?半秒鐘?頂多一秒鈡。早一秒或晚一秒,彼此就錯過了。 法國作家紀堯姆.米索著作的《救救我! 》,男女主角薩姆和朱麗葉的全部故事都裝在這一秒鐘裡。是偶然性讓他們彼此在紐約時代廣場相遇。如果不是偶然的話,事件的進展還能取決於什麽呢? 28嵗的法國女子朱麗葉,3年前隻身到紐約尋明星夢,卻成了一名默默無聞的服務員。在簽證逾期準備返回法國當兒,與身爲醫生的薩姆偶然相遇,度過一段美好時光。兩天後她在飛機起飛前下飛機,要向薩姆表達心意,躲過了空難。 薩姆的工作是接待那些被暴力、親人的死亡或者疾病摧殘的兒童,使那些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從創傷中振作。可是,他卻無法説服妻子費德麗卡擺脫痛苦,她一直無法走出自己所經歷的悲慘境遇,一年前的某天在懷著孕的時候自殺。 費德麗卡10年前,爲了給病重的母親湊錢動手術,幫毒品販子達斯特菲斯從墨西哥開回一輛裝滿白粉的汽車。豈料,途中停在加油站上衛生間時,汽車被偷走了。 薩姆爲了幫費德麗卡擺平事件,到朋友謝克家取走一把手槍。事情談不攏,薩姆開槍要射殺達斯特菲斯,卻不慎地射死另一名毒品販子。達斯特菲斯聽到一輛汽車的聲音,以爲是警察所以逃走,可那是謝克,是費德麗卡通知了他。 謝克要薩姆開著他的車逃走,而謝克協助薩姆處理他開槍殺死的屍體,發現那是一名女人,兩天後通過報紙知道女人的身份,叫格雷絲,是一名警察,毒販裡的臥底。 謝克沒把事情告訴薩姆,自己後來當了神父。 格雷絲死了以後,留下5歲女兒喬迪。十年後的今天,喬迪15嵗,母親的離世讓她過早地面對焦慮和恐懼的世界,在接待家庭過得並不順利。她染上毒品,成了被可卡因蛀蝕的一塊破布。 格雷絲此次回到人間,身爲密使的她,任務是帶走朱麗葉。她無意中遇上喬迪,喬迪搶走了她的雙肩包後逃之夭夭,她唯有尋求薩姆的協助找回女兒,並找她談談戒毒的事。對所有人來說,她是死人。無論什麽藉口,她都不能介入人類的生活。 薩姆知道警員拉特利是格雷絲生前的最佳搭檔,他認爲,要找到喬迪的蹤跡,需要拉特利從旁支援。拉特利自格雷絲去世後酗酒,喬迪爲了不給他製造更多麻煩,總是避著見他。 此時的喬迪正爲了取得毒品,去見毒品販子賽勒斯。賽勒斯把她交到冷血的大毒販座山雕的手上,座山雕頭腦不正常,他要利用一個姑娘做一次漂亮的大屠殺,他在喬迪身上綁上一條腰帶炸彈,準備隨意引爆。 當薩姆和格雷絲找到座山雕的藏身地點後,薩姆發現座山雕是當年他使用六千美元,僱來殺死達斯特菲斯的殺手克拉倫斯。薩姆爲此付出了代價,血的代價,他認爲費德麗卡的死就是他的報應。薩姆發現克拉倫斯準備按下引爆器,想制止卻被克拉倫斯襲擊,及時趕到的拉特利開槍射斃克拉倫斯。 惟一切尚未結束,薩姆知道格雷絲得遵守現實規律,無論如何都得將朱麗葉帶走人間,死亡的方式是乘坐纜車墜河致死。此時朱麗葉已懷上了他的孩子,爲了救朱麗葉,他決定代替朱麗葉赴死,臨死前他買了一份死亡保險,以期朱麗葉和他孩子的未來有保障。 準備赴死當天,薩姆找謝克敘舊,並告訴他自己要死了。從謝克口中,他知道了自己當年射死的人竟然是格雷絲。 後來,一則纜車墜入東河的新聞鋪天蓋地地報道。該車廂中至少有兩個乘客,車內找到兩枚警徽,一枚是屬於拉特利的,另一枚則是十年前死去的一位女探長……(是拉特利自願取代朱麗葉死去) 薩姆從朱麗葉的手上接過格雷絲留給他的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要薩姆無需再為她當年的死自責,她不會帶走薩姆所愛的女人。她不再確信她的任務的深刻含義,是要讓她帶走朱麗葉,還是派她來救自己的女兒,讓她和薩姆一泯恩仇?也許她一開始就誤解了。 格雷絲沒有帶走薩姆所愛的女人,她也相信薩姆會繼續幫她照顧女兒。我想,這是最美好的結局。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每一個出現也許都不是偶然性的,是命運的成全,命運看起來不動聲色,卻早已把緣分一場一場安排好了,在平凡的生命裡,完成冥冥中註定好的使命。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生活是甜蜜》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081121 陳曉芬 3,063 觀看
楊絳《我們仨》 我對楊絳先生的生平並不十分瞭解,反倒是因為中學時期拜讀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時,才大略知曉二位老人家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第一次翻閱這本散文集的時候,我就被目錄深深地吸引了。 . 第一部:我們倆老了 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 第三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寥寥數字,竟已帶給了我莫大的感動。 . 第一部有點像是序言。楊絳先生做了一場夢,在那夢裡,錢先生一聲不響地撇下她自顧自地走了。夢醒時,她把這個夢告訴錢先生,而錢先生並沒有辯護,反而很坦然地安慰她,告訴她那是老人常會做的夢。 楊絳先生以「淒淒惶惶」來形容那一類夢,在夢中要找著了錢先生,他們才能一同回家。 . 第二部是一個「萬里長夢」。在那夢中,她開始了漫長的古驛道之旅。一家三口於古驛道相聚,再於古驛道失散。那夢也由輕靈逐漸變得沈重,最後成了魘。女兒與丈夫相機裡去,她形容自己內臟受損,五內徬徨,只希望自己能變成一塊望夫石,屹立山頭,守著她已經看不見的小船。奈何她變成了一片黃葉,飄回了他們在三里河的寓所,只是,那個家已經不復是家,而是一個客棧。 .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只覺我的心就像楊絳先生在書中所寫的那樣,被捅了一下,綻出了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和熱淚的眼睛。 . 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在丈夫與女兒的病床間奔波勞碌,之後還得面對女兒與丈夫的辭世,她心中是有多痛?我實在無法想像。 . 我想,那必定是一段撕心裂肺的往事,故而她只能用夢的方式來寫那一段往事,以虛寫實,卻更令故事多了幾分淒婉。 . 相較之下,第三部就溫馨多了。她以紀事的方式描寫了她與錢先生婚後共赴牛津深造的美好時光;她筆下那不能自理的丈夫為了她下廚準備早餐;那種簡單的幸福,令人心生羨慕。再到後來的弄瓦之喜,字裡行間都可看見她與錢先生初為人父母的喜悅。沒有深奧華麗的文字,寫的也都是一些家長里短,看似無味扯淡,回想起來卻是瀝血滴髓,至情至性! . 縱然到後來,政治運動帶給他們一家三口不少壓迫與苦悶,他們風雨同舟,仍舊苦中作樂。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研究與學習。從書中附錄的信件與手稿,可以看出他們一家三口面對生活的積極與樂觀。這一點,是非常值得後世學習的。 . 現今社會,許多人都把學習與功利前程掛鉤。可是在《我們仨》裡,錢氏三口純粹是為了不虛度光陰。文學研究與創作是他們的共同興趣,即使錢鍾書先生因為《圍城》翻拍成電視劇而成了名人,她卻感嘆倘若錢先生從未出名,他們一家會有多清淨。 . 書的結尾,楊絳先生為第二部的夢作了解釋。 . 蘇軾的詞寫得真好: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悲涼。 . 楊絳先生於 1997 年早春喪女,1998 年歲末喪偶,他們仨就這樣失散多年。那種痛,非切身經歷者無法體會。 . 晚年時,她致力整理錢鍾書先生留下的手稿,再逐一編成冊,再以 92 歲的高齡寫下《我們仨》,她挺過了抗日戰爭、國共對抗;熬過了文革的迫害;走過了愛女的離世和一生摯愛的離去,她活出了一個知識女性應該活成的樣子。 . 我最喜歡錢鍾書先生的深情表白:「從此以後,咱們只有死別,再無生離。」 . 楊絳先生於 2016 年與世長辭。從此,「我們仨」團聚了,既無生離,亦無死別。 . #BooKu #讓書本找到對的人 #長期徵稿中 #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啦 #不定時分享讀後感推薦好書 . 《我們仨》訂購鏈接: https://www.cite.com.my/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132232 悅寧 3,899 觀看
破曉楓葉《黎明前的黑暗:憂鬱症患者的藍天》 搶先精彩節錄:【精神病患也是受害者,比起歧視病患更需要的是關懷與幫助,他們不是太脆弱,而是堅強太久了。】 星期日的下午,伴隨休閒英文歌曲,我終於拿起這本我買了好幾個星期的書本。《黎明前的黑暗:憂鬱症患者的藍天》(Darkness before dawn:My battle with depression & anxiety) 這本書讓我一邊看一邊掉淚,特別是——天堂寄來的信,這一篇特別特讓我感觸。 我的生命歷程不管是一名老師還是一名義工,都不難會遇上患有精神疾病的個案。 其實說真的,有很多部分是我哪怕接觸過,但卻有很多不知道的事,不了解的情況,尤其是個案心中的很多把聲音、想法、複雜的情緒、甚至矛盾的時刻等。 很感恩作者願意深層、細膩地通過文字讓我了解。 閱讀的同時,我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無數次無助、無奈、迷茫、絕望、悲傷、自我懷疑、自責等等的心情。除此,我也從作者每一次的人生挑戰中、悟出的省思中,學習很多。當然過程中,包括自己閱讀的時候,也會不禁連結自己的生命歷程,尤其是求學的那一段自己也覺得自己很憂鬱的時刻、還有所謂處女座的完美主義作祟! 以下是好幾點我很喜歡的文字:1. 精神病患也是受害者,比起歧視病患更需要的是關懷與幫助,他們不是太脆弱,而是堅強太久了。他們也是希望自己可以能與正常人一樣散播正能量,快樂地生活著。 2. 陷入藍色幽谷是言語無法表達的難受。 3. 明白為什麼精神病患會選擇走上絕路。不是因為想逃避問題,而是腦中無法傳達正面的信息,失去了希望,走上了絕望的狀態。 4. “The days you are most uncomfortable are the days you learn the most about yourself.” 5. 最不舒服的日子是你最了解自己的時候,生病這些日子,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痊癒的路上還有更多的考驗,更多的挫折與失望。疼痛是如此真實,成長也是如此。接受自己的缺陷,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6. 抗壓能力猶如秤,把壓力放得太重,能力較低,無法平衡。了解自己的能力,不去比較。喜歡自己,滿意自己。感覺自己差是因為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差”與“好”。 7. 我會比喻患上憂鬱症的人就像個快掉入懸崖,正在用力拔著讓暫時不掉入懸崖的最後稻草。無助、絕望卻渴望著此刻有人能伸出援手拉他一把。 8. 這些日子,我學會了放棄。堅持目標雖然很好,但在如果為了堅持而失去了更加重要的東西,那麼還值得嗎?適當的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放棄,放棄也是一種需要學習的勇氣,把當初的堅持換成學習成長的代價。 9. 不是每一位精神病患者有能力表達自己,即使有能力表達也未必願意說出自己的心聲。可是病患本身也和“正常”人一樣,需要抒發情緒的出口。 10. 如果你願意了解心理疾病,我們只希望你做一位不評判的聆聽者。如果你不喜歡所謂的“瘋”人接觸,我們只希望你能停止為精神病患貼上那殘忍的標記並停止恥辱。 這本推薦大家購買來閱讀。除了對憂鬱症焦慮症更了解外,也可以透過作者的心情日記文字,明白到病患的狀態、吃藥前後心理生理的狀況、病患歷程的不容易、前一刻和後一刻心情的差異、還有檢視我們對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態度。 閱讀同時,想起昨天培訓老師的這麼一句話,“你可以選擇不和他做朋友,甚至不幫助他,但請你不要傷害他” 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也是一樣,希望更多的大眾花時間去多了解關於精神疾病。也希望每一位的你我他,不要忽略去多關注自己的心情想法。 作為一名老師,我都會採用課堂的機會和學生們分享什麼是憂鬱症,也鼓勵孩子們關注自己的心情之餘,更要關心身邊的家人朋友。 不要少看一個關懷關心,它的力量和意義是很大的。 再一次謝謝作者。要出版這本書我相信需要很大的毅力、心力、勇氣。謝謝你願意與我們分享這歷程的點滴,看到你努力求助甚至積極自救,跑步、閱讀、上課、當義工、分享,你很棒。 #謝謝幫我購買的朋友#我還拿到作者親筆簽名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订阅分享哦#BooKu#让书本找到对的人#不定时分享读后感推荐好书#征稿中 訂購鏈接:https://shopee.com.my/%E9%BB%8E%E6%98%8E%E5%89%8D%E7%9A%84%E9%BB%91%E6%9A%97%EF%BC%9A-%E5%BF%A7%E9%83%81%E7%97%87%E6%82%A3%E8%80%85%E7%9A%84%E8%93%9D%E5%A4%A9-i.32379328.2106204099 Grace Tan 3,892 觀看
康納曼《快思慢想》 你常常一心多用嗎?為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常常一次處理很多事情? 身為數位媒體編輯,我們常常要一心多用,望著電腦的 20 個視窗,同時滑著手機,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做起…… 有些時候,事情只能每次做一半,先去處理突然被交付的「緊急又重要」的事,然後再費力的把注意力拉回來。根據研究,我們打斷自己的工作,平均要花 29 分鐘才能再次投入工作。而別人打斷我們的工作,我們平均要花 23 分鐘再次投入工作。 切斷、繼續、切斷、繼續…… 說實在,這不是一件令人舒服的事。所以我們如何分配注意力的預算? 今天要來聊聊《快思慢想》的兩個主角——系統一和系統二。 《快思慢想》是由心理學家、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所寫,他研究人們是如何思考判斷和做決策,透過實驗證明人不是理性的動物,而是常常受到直覺、偏見影響。 1)什麼是系統一和系統二? 快思就是系統一,慢想就是系統二。 系統一: ● 自動化的運作,非常快、不費力,即使要費力,也很少,不受自主控制 ● 衝動的、直覺的、有偏見、喜歡回答容易的問題 ● 例如:回答 2+2=? 、轉頭朝向突然發生的聲音來源、了解簡單的句子 系統二: ● 需動用到注意力去做費力的心智活動,包括複雜的運算,通常跟選擇、專注力的主觀經驗有關 ● 理性、小心、懶惰的,因為若非必要絕不會多花力氣 ● 例如:比較東西的價格、在社交場合控制自己的行為、在吵雜的房間中註意某個人的聲音 2)大部分的時間,我們用哪一個系統? 大部分的時間,我們在運用系統一。 系統一碰到困難就會呼叫系統二,把工作接過來,但是系統二有最後的決定權。 3)既然系統二有邏輯、又能做決策,看起來「比較厲害」,我們能不能關掉系統一,讓系統二運作就好? 有句話說,人是認知的吝嗇鬼。 系統一是不能隨意被關掉的,而且系統一的自動化活動是你無法避免的,例如你在捷運突然聽到有人吵架、在房間突然聽到狗吠聲,你無法忽略這些突然的聲音來源。再舉個箭頭的例子,你看過猜測哪一個箭頭比較長的圖片嗎? 即使你「受騙」很多次,你也知道這個題目很 tricky,一定要回答「一樣長」(邪惡的笑)。但你無法避免你看到的錯覺——系統一會把下面的箭頭看成是比較長的。 而且,如果你想要每件事情都只想運用系統二,這是不實際和沒有效率的。你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要做深度思考。 4)為什麼要取名系統一和系統二?不叫「自動化的系統」和「花力氣的系統」? 這就是作者的陽謀,跟人的心力分配有關。 《快思慢想》作者康納曼在書中寫到,「自動化的系統」名字比較長,會佔用工作記憶空間。任何會佔用工作記憶空間的事,就會降低思考能力。簡單,就會讓讀者記得。 5)我們能不能一次處理很多事情? 注意力是有限的預算,需要費力的活動會互相干擾。 我們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但前提必須是他們都很簡單而且要求不高。如果你要做數學題和規劃出國留學,你還是一次做一樣事情就好。 當然,如果你越熟練,也能同時一次做很多事情且花費較少的心力。例如,很多媽媽在家照顧小孩、做家務、接電話都可以一次做好…(最偉大的職業);便利商店的萬能員工。 還有一個著名的經典例子叫做「看不見大猩猩」的實驗,作者要求受試者看影片時去計算白隊的人傳了幾次球,不要管黑隊的人在做什麼。過程中有一隻扮演大猩猩的人經過且出現了 9 秒鐘,但奇妙的是,很多人都沒有看到大猩猩經過,因為他們全神貫注在計算白隊傳球。 這我有一個經驗,前陣子到夜市的 3C 店買東西時,因為很專注在找需要的設備,當我出去時完全沒有發現剛剛我腳下有一隻大白鵝坐在地上,還有一個小男孩拿手機在拍照。我朋友問我,「這什麼時候出現的」? 作者康納曼認為,這證明了人們完全完全聚焦在一件事情上,會使人暫時性失明。 不過,某種程度上,聚精會神會讓人進入心流的狀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哦! #BooKu#讓書本找到對的人#長期徵稿中#直接PM小編就可以投稿 《快思慢想》訂購鏈接:https://bit.ly/booku300821 Kiki 可琦 3,332 觀看